“上農下漁”台田模式

“上農下漁”台田模式

“上農下漁”的台田模式是一種由台田、排水溝道與魚塘等其他農業生長機制共同構成的鹽鹼地土地利用模式,主要分布於黃淮海平原。台田模式建設基本思路是挖土為塘注水養魚,堆土成台在上耕作,台地特徵與排水網路結構為其核心要素。建成後,黃河水漫灌,鹽鹼逐漸下滲,變為良田,是人類改造大自然的一次成功嘗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農下漁
  • 外文名:raised field of agriculture-fishery mode
  • 分布:主要分布於黃淮海平原
簡介,建設背景,台田模式建設歷史,原理,改造成果,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限制因素,建議,

簡介

“上農下漁”的台田模式是一種由台田、排水溝道與魚塘等其他農業生長機制共同構成的鹽鹼地土地利用模式,上部台地進行農業種植,下部坑塘進行水產養殖,主要分布於黃淮海平原。台田模式在黃河下游地區分布較多,覆蓋山東、河北、河南等省,特別集中在黃河三角洲及周邊區域。另外,東北、寧夏、珠江三角洲等地也有所套用。山東東營的“上農下漁”是台田的典型代表。由於綜合效益突出,1997年被山東省政府定義為“東營模式”加以推廣。本詞條將以東營台田為例介紹台田的相關信息。台田模式建設基本思路是挖土為塘注水養魚,堆土成台在上耕作,台地特徵與排水網路結構為其核心要素。建成後,黃河水漫灌,鹽鹼逐漸下滲,變為良田,是人類改造大自然的一次成功嘗試。
圖片中部以上的台地即為“上農“部分圖片中部以上的台地即為“上農“部分
”下漁“部分”下漁“部分

建設背景

由於東營位於黃河入海口,沿海一帶地勢平緩,排水不暢,再加上黃河水側滲和海水浸潤頂托,導致土地鹽鹼化。其次,地下水埋深淺,礦化度高,直接導致土壤含鹽量高。再次,與氣候有關。東營市屬於季風氣候,蒸發量是降雨量的三倍,乾旱季節土壤毛細作用顯著,鹽分極易隨水分上升。另外,不適當的人類活動也是土壤次生鹽漬化的主要原因。黃河三角洲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農業灌溉方式的不當引起區域地下水位升高,是土地次生鹽鹼化的直接原因。據當地文字文獻記載,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東營土地大多為濱海鹽鹼化土壤,滲透係數低,土壤表層含鹽量5‰左右,0-20cm有機質含量為3‰左右,多為過去開發的稻田,土地利用率僅8%左右,植被多為蘆葦馬絆檉柳、黃蓿菜等。

台田模式建設歷史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鹽鹼地的利用可追溯到夏商周時期,經過千百年的發展,至元朝時期,台田模式初具雛形。1998年,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領導下,東營市開始進行鹽鹼地改造,發展台田模式農業,2003年前後,台田興修規模達到頂峰。

原理

台田通過調控地下水位來改良鹽鹼地,系統中均採用抬高地面開挖魚塘和排鹼溝的基本立面結構來有效控制地下水位。一方面,抬地挖塘可以增加地下水位與台田耕種表層的相對距離,使地下水位相對深度大於土壤返鹽臨界深度。另一方面,通過控制水位高度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地下水位。兩方面共同作用使台田表層土壤在旱季時不致引起積鹽。灌溉淋洗(以水控鹽):依靠自然降水或定期人工灌水可以起到淡水淋鹼的作用。排水攜鹽(帶走鹽分):台田表層的鹽分隨淡水排到滲鹼溝,進而降低土壤含鹽量。台田模式完整的排水系統可以有效地接納淋洗的鹽水,順暢地排出系統。

改造成果

經濟效益

形成“上糧下漁中間稻”的良性循環農業生態模式,成為集菜、魚、稻、禽、豬等多品種生態養殖高科技農業模式。

社會效益

充分利用鹽鹼地,為鹽鹼地的開發利用探索出新路子;傳播了科學知識,提高了民眾的科學種養水平。通過項目的實施,初步探索出漁農結合種養配套技術,增強了廣大幹部民眾科技意識,為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打下了堅實基礎。

生態效益

有效地改善生產、生活環境,改善田間小氣候,初步形成了高效生態農業模式。

限制因素

台田由堆土而成,台地特徵為其核心要素,海拔相對較高,水分易流失,較平地更易出現乾旱症狀,農作物缺水,極大地影響收成。土壤中鹽鹼下滲至水塘中,若無充足水源進行水交換,則會導致水質變差,對養殖物種極為不利。而東營市位於黃河下游入海口附近,農業供水受黃河水量影響較大,乾旱年份,供水不足,台田乾旱,魚塘養殖受限。

建議

在“上農下漁”模式中,由於技術限制、資金問題和風險較大,台田下部的坑塘多數沒有得到有效利用,造成空間和資源的浪費,建議在今後的生產生活中,提高農民科學技術水平,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使台田得到全面利用以增加收益。
目前台田建成後通過大水漫灌的方式使鹽鹼逐漸下滲成為良田,但這種方式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水資源的浪費和土壤板結,因此建議採用滴灌和噴灌的方式進行灌溉淋洗、排水攜鹽,達到改良鹽鹼地的目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