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現代化,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許多先進人物為之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嘗試和奮鬥,但真正把它提到歷史進程的是中國共產黨。1954年,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毛澤東、周恩來第一次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目標。1964年,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強國。1975年,在社會主義建設遭受了“文化大革命”的嚴重破壞後,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仍然重申了“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四個現代化”目標的提出,表達了人民民眾改變我國落後面貌、建設強大國家的願望和追求,對於振奮民族精神,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但由於歷史條件的局限,當時人們對現代化的內涵、中國實現現代化的艱巨性和長期性的認識是不足的。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從實際出發,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和步驟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即通過國民經濟翻番地增長,第一步,到1990年,解決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實現小康;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向人們展示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歷史進程表,使中華民族在實現偉大復興的征途中,第一次有了清晰而切實的戰略目標和步驟。
“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是一個實事求是、切實可行的發展戰略。它立足於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找準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起點和現實基礎。它把解決人民溫飽問題作為第一步目標,既反映了我國國情最大最普遍的實際,又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的根本宗旨。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的現代化是從解決人民溫飽問題開始的。然而,中國就是中國,中國只能從這裡開始。回想起來,如果當時確定現代化的發展目標和步驟不是考慮從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開始,我們就有可能重複過去急躁冒進的錯誤,重現欲速而不達的局面。
“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是一個體現和激發中華民族追趕先進的雄心壯志的發展戰略。中華民族是一個敢於爭先、不甘落後、自強不息的民族。這是實現民族復興必不可少的精神條件。“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具有鮮明的追趕先進的意識。它向人們宣告,中國大約要用100年的時間,實現一些西方已開發國家用了兩百多年的時間才實現的目標。早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鄧小平就提出了追趕“亞洲四小龍”和西方已開發國家的構想。1992年,他在南方談話中又明確地提出:要抓住有利時機,加快我國經濟的發展,“力爭隔幾年上一個台階”,一些發達地區要力爭用20年的時間趕上“亞洲四小龍”。這個既體現雄心壯志又腳踏實地的戰略目標,極大地凝聚了全民族的精神和力量。進入新世紀,黨中央作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部署,並實現了良好的開局。
民族的復興不僅僅是經濟的繁榮,還包括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的全面振興。“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最終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鄧小平提出:“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他關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為施行科教興國戰略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一位哲人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把地球撬起來。鄧小平為中華民族的崛起找到了這樣一個支點。他還對改革黨和國家領導體制,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等,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思想和主張,為新時期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提供了科學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