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βγ理論(alpha beta gamma theory),對原始氫如何在大爆炸中部分轉變為氦,從而提供了製造恆星的原料這一過程的解釋。這個理論預言了後來發現充滿宇宙的背景輻射的存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αβγ理論
- 外文名:alpha beta gamma theory
- 用處:發現充滿宇宙的背景輻射的存在
- 出處:阿爾菲的博士論文
αβγ理論所依據,αβγ論文由來,
αβγ理論所依據
是從宇宙年齡不到一秒鐘,處在極熱的高密狀態下,且充滿了質子、中子、電子及其他基本粒子混合體的時候著手的。在1940年代,喬治.加莫夫和他的學生拉爾夫.阿爾菲證明,當宇宙從這種火球狀態膨脹而冷卻時,這些粒子所含質量的75%將以質子(氫核)形態存留下來,25%則轉變成α粒子(氦核)。這與用光譜學方法觀測的形成宇宙年輕時期的老年恆星中物質混合比相符,並說明了恆星和星系中可見物質的99%來自何處。
αβγ論文由來
這些計算雖然是以阿爾菲的博士論文形式發表,但加莫夫認為值得在更廣的範圍交流。於是他寫了一篇論文投給《物理學評論》雜誌。這時,他的幽默支配了他。正如他後來在其《宇宙創生》(紐約海盜出版社1952年出版)一書中所寫,“這邊文章僅由阿爾菲和加莫夫署名,似乎對希臘字母表不太公平,所以我們(缺席)加上了漢斯.A.貝特博士的名字。”說來也讓加莫夫高興除了真的以三個人的名字署名外,還巧合地發表在該雜誌1948年4月1日一期上;直到今天人們一直依其三個作者姓氏阿爾菲、貝特、加莫夫而稱它為“αβγ”論文。1948年較晚些時候,阿爾菲和羅伯特.赫爾曼推廣了這個理論,預言了今日宇宙必定到處充斥著溫度約為5K的背景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