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觀草屬

鵝觀草屬

鵝觀草屬(學名:Roegneria C. Koch.)是禾本科下的一個屬,約120種,大部產北溫帶,中國約有50種,大都分布北部,少數種類產西南部和中部,大都可為飼料。該屬物種為多年生草本植物。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植物學史,分布情況,下級分類,

形態特徵

屬多年生草本,通常叢生而無根莖,稀少種類可具短根頭。葉片扁平或內卷。穗狀花序頂生,直立或彎曲、下垂;穗軸節間延長,不逐節斷落,頂生小穗正常發育;小穗無柄,或可具極短的柄,含2-10餘朵小花;穎背部扁平或呈圓形而無脊,先端無芒或具短芒;外稃背部呈圓形而無脊,平滑、糙澀或被毛,先端無芒或往往延伸成長芒,芒直立或反曲;內稃具2脊,脊上粗糙或具纖毛;花葯等於或短於內稃長度之半。穎果頂端具毛茸,腹面微凹陷或具淺溝。的確立及發展

植物學史

鵝觀草屬是Koch於1848年以高加索鵝觀草(Roegneria caucasicaC.Koch)為模式種建立的,是禾本科小麥族(Triticeae dumortier)中最大的一個屬。然而由於該屬物種間形態差異較大,不僅造成了屬內類群的複雜多樣,也造成了屬間間隔的窄狹與淡化。將鵝觀草屬與披鹼草屬(Elymus)合併為一個屬,還是分別獨立為屬,存在較大的爭議。
鵝觀草屬曾長期被置於Gaertner定義的廣義冰草屬(Agropyron)下,作為其異名處理。1933年,涅夫斯基(Nevski)將鵝觀草屬從廣義冰草屬中獨立出來,並劃分為披鹼草組(Sect.ClinelymopsisNevski)和犬草組(Sect.CynopoaNevski)。之後,耿以禮添加了新組擬冰草屬(Sect.ParagropyronKeng),然而該組被顏濟和陳俊良及Yang等依其具有P染色體組而組合到仲彬草屬(KengyiliaYen et J.L.Yang)中。然而,歐美的大部分分類學家不承認鵝觀草屬(Roegneria)。茨維列夫(Tzvelev)將鵝觀草屬與披鹼草屬合併,以披鹼草屬(Elymus)作為合併後的屬名,並在“禾本科(Poaceae USSR)”中將鵝觀草屬下的披鹼草組(Sect. Clinelymopsi)作為披鹼草屬(Sect.Clinelymopsis(Nevski) Tzvel),同時將犬草組(Sect.CynopoaNevski)作為披鹼草屬下(Sect.Goulardia(Husn.) Tzvel.)的異名。勒夫(Löve)同樣將鵝觀草屬(Roegneria)作為披鹼草屬(Elymus)的異名,並提出每個染色體組組合應作為一個屬來處理。雖然杜威(Dewey)的染色體組分類也贊成將鵝觀草屬歸為披鹼草屬的觀點,但同時他指出東亞的許多物種不含H而含有Y染色體組,並且有StHY染色體組組合的物種。鮑姆(Baum)等列出鵝觀草屬(Roegneria)與冰草屬Agropyron)、披鹼草屬Elymus)和偃麥草屬Elytrigia)的區別特徵,提出了鵝觀草屬(Roegneria)與近緣屬的自然界限,理清了過去歸併處理中出現的鵝觀草屬各個種的異名。
鵝觀草屬在分類上的再次恢復,促使了原來以廣義或狹義目的而將其放置於近緣屬中的某些不適類群,只要其符合鵝觀草屬的診斷特徵,就應當將它們逐一進行組合,以歸正其應有的自然類別,歸還原屬規範的隸屬特徵。
鑒於全世界半數以上的鵝觀草屬植物分布在中國境內,形態上與披鹼草屬有一定區別,而且至今很多種類還未作細胞學鑑定,因此,中國學者認為把鵝觀革單獨建立一屬也許更適合。
  • 分類系統
鵝觀草屬的分類系統一般是以地區性質提出的。1934年,涅夫斯基(Nevski)在FloraUSSR一書中根據外稃芒的曲直、長短,最早將鵝觀草分為2組(披鹼草組和犬草組)24系40種。1959年,中國學者耿以禮等沿襲涅夫斯基(Nevski)的分類系統,發表了《禾本科圖說》,文中在鵝觀草屬類群種新增了1新組(擬冰草組)15新系34新種和16新變種,並於1963年在訂正文章中將全部新類群作了拉丁描述。結合前人的努力成果,1987年楊錫麟對《中國植物志》鵝觀草屬的部分進行編寫,載入29系70種24變種。1997年,蔡聯炳再次對中國鵝觀草屬物種進行了分類修訂,提出了新的分類系統,包括小穎組(擬披鹼草組,5系17種6變種)、半穎組(犬草組,5系23種5變種)、長穎組(彎穗草組,5系32種8變種)和大穎組(纖毛草組,3系7種3變種),共4組18系79種22變種,其中包括7新系5新種1新變種。

分布情況

現知共約含120種,主要產於北半球溫寒地帶;我國現知有70種、22變種及1變型,主要分布於我國西北、華北、東北地區諸省。

下級分類

犬草組 Sect. Cynopoa Nevski
擬冰草組 Sect. Paragropyron Keng
擬披鹼草組 Sect. Roegneria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