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羅地亞

克羅地亞

克羅地亞共和國(克羅地亞語:Republika Hrvatska),簡稱克羅地亞,首都薩格勒布。位於歐洲中南部,巴爾幹半島西北部。西北和北部分別同斯洛維尼亞匈牙利接壤,東部和東南部同塞爾維亞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黑山為鄰,西部和南部瀕亞得里亞海,總面積56600平方千米,海岸線長1880千米。國土北部為溫帶大陸性氣候,中部和中南部為高原山地氣候,南部和西南部海岸為地中海式氣候。全國設20個省和1個省級直轄市。截至2023年8月,總人口為400萬人,主要民族為克羅地亞族,其他為塞爾維亞族、義大利族等,共22個少數民族,官方語言為克羅地亞語,主要宗教是天主教

6世紀末和7世紀初,斯拉夫人移居到巴爾幹半島定居。10世紀,克羅地亞王國建立。1918年12月,成立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斯洛維尼亞人王國,1929年,改稱南斯拉夫王國。1945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成立。1963年,改稱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克羅地亞成為南聯邦6個共和國之一。1991年6月25日,克羅地亞宣布脫離南斯拉夫獨立。

克羅地亞是西巴爾幹地區經濟較為發達的國家,經濟基礎良好,是進入中歐和東南歐地區的門戶,港口設施較完善,公路路網密集,陸路運輸快捷,鐵路與水運較為便利,社會治安良好。旅遊、建築、造船和製藥等產業發展水平較高。於2009年4月加入北約,2013年7月加入歐盟。2022年,克羅地亞國內生產總值為674億歐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7萬歐元。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區域位置,地形地貌,氣候,自然資源,行政區劃,區劃詳情,主要城市,國家象徵,國名,國旗,國徽,國歌,人口,政治,政體,憲法,議會,政府,司法,政黨,政要,經濟,綜述,資源,工業,農業,財政金融,貨幣,旅遊業,對外貿易,對外投資,外國資本,文化,語言,宗教,習俗,飲食,節日,名人,軍事,交通,公路,鐵路,水運,空運,管道運輸,社會,教育,科技,衛生,體育,媒體,電力,通信,治安,物價,工薪,勞動力,外交,外交政策,對外關係,旅遊,綜述,主要景點,世界遺產,

歷史沿革

史前時代起克羅地亞地區就有人類居住,已發現尼安德塔人舊石器時代中期的化石。鐵器時代時古伊利里亞人和古凱爾特人也相繼進入。據考古學家論證,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在現今克羅地亞的一些地區。在克羅地亞境內發現了大量的人類生活的遺址,如在多處深淺不等的洞穴發現了殘缺的粗磨石質工具,它們屬於舊石器時代後期文化遺物,證明了這裡曾是舊石器時代人的居住地。
8世紀末和9世紀初,克羅地亞人建立早期封建國家。
9~10世紀,克羅地亞人由部落聯盟發展成早期封建小國,並開始向較大的封建國家發展。克羅地亞人聚居的地區處於中歐和南歐、西歐和東歐之間,小部分屬於中歐,大部分屬於巴爾幹半島。維萊比特山脈(Velebit)、莫索爾山(Mosor)、比奧科夫山(Biokov)把克羅地亞分成內陸地區和沿海地區,這樣的地貌特徵不利於強大的克羅地亞國家的形成。因為寬廣的山區把長長的鋸齒狀的海濱同遼闊富饒的潘諾尼亞平原分隔開來。除此之外,這裡也是侵略者從東到西、從東北到西南的必經之地。由於這樣的地形特徵,克羅地亞產生了三個相互分離的地理政治區域。它們是:達爾馬提亞克羅地亞、潘諾尼亞或薩瓦克羅地亞、奈雷特瓦公國。還有一些克羅地亞人居住在杜布羅夫尼克、克羅地亞公國以東和伊斯特拉半島。10世紀,克羅地亞王國建立。
10世紀最初幾十年,克羅地亞公國達到鼎盛時期。它在陸地和海上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在托米斯拉夫時期(910~930),克羅地亞的疆域越出自己的山區腹地的界限,占領了潘諾尼亞平原。這片新的領土劃歸克羅地亞公國的版圖,為克羅地亞公國的擴張開闢了道路,但同時也使克羅地亞王國同匈牙利人短兵相接,並促使克羅地亞人向沿海擴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