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羅地亞公國

關於克羅地亞民族的“祖籍”存在著多種不同的觀點。儘管多門學科的研究工作者付出過巨大的努力和進行過長期的爭論,但仍無法形成令人信服的結論。克羅地亞學術界認為,克羅地亞人是南部斯拉夫人,但其名稱Hrvat一詞卻非源於斯拉夫語。這一名詞最早發現於公元前520年的波斯文獻很可能是阿拉伯的Hrva部族征服了部分斯拉夫人後強加給他們的名稱,而自己卻被斯拉夫化了,接受了斯拉夫人的語言和習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克羅地亞公國
  • 所屬洲歐洲
  • 政治體制:君主制
公元4世紀至7世紀的民族大遷徙中,大批蠻族進入原羅馬帝國境內,推翻了西羅馬帝國。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東哥特王國在義大利建立,並向東遷徙,在西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建立起一些蠻族國家。此後,從公元4世紀末以來就劃歸羅馬帝國的西部各行省,也擺脫了拜占庭皇帝。潘諾尼亞和達爾馬提亞劃入狄奧多里克國王統治的東哥特王國的版圖。
公元7世紀,克羅地亞人從他們最早的聚居地白克羅地亞(或稱大克羅地亞,波蘭和捷克的一部分)遷移到現今的克羅地亞,只有達爾馬提亞地區仍歸屬拜占庭統治,其北部地區(斯拉沃尼亞地區)屬法蘭克帝國管轄,因兩部分地區所受影響和發展的不同,所以它們之間存在深刻差別。直到公元8世紀末,克羅地亞人才首次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克羅地亞公國,其第一位大公為維舍斯拉夫。這次的遷移不是自發性的,而是受到拜占庭國王Heraklija(公元575~641年)邀請,目的是共同對抗阿瓦爾人(Avar)。結果,阿瓦爾人敗於君士坦丁堡(公元626年),並被趕出伊利里克。
最初,克羅地亞人遷入薩瓦河和佩塔洛夫山(又稱格沃茲達,Gvozda)河以南地區,後來從伊斯特拉半島遷移到弗爾巴斯河(Vrbas)和博斯納河(Bosna),以及采蒂納河(Cetina)沿岸,最終往北到達了德拉瓦河(Drava),往東到達了德里納河(Drina),東南邊抵博卡-科托爾灣(Boka kotorska)。
克羅地亞人遷到的地方被稱為“白紅克羅地亞”,白克羅地亞是指從伊斯特拉半島的拉沙河(Raša)到潘諾尼亞的采蒂納河和博斯納河之間的遼闊地帶。采蒂納河以南地區被稱為紅克羅地亞,包括:從采蒂納河到內雷特瓦河(Neretva)的內雷特瓦地區(Neretvanska krajina,Krajina,Paganija,Maronia,Pomorje)、從奈雷特瓦河到杜布羅夫尼克(Dubrovnik)的扎胡姆列地區(Zahumlje)、從杜布羅夫尼克到科托爾灣和杜克利亞(Duklja)的特拉武尼亞地區(Travunja)、從科托爾灣到布納河(Bojana)與德林河(Drim)的交匯處。
克羅地亞人遷移的地區以前曾是羅馬帝國的疆土,分為達爾馬提亞和潘諾尼亞。達爾馬提亞從伊斯特拉半島一直延伸到德里納河和阿爾巴尼亞,薩瓦河與德拉瓦河之間是潘諾尼亞南部。羅馬人以薩洛納為中心在達爾馬提亞建造了許多城市。手工業生產、貿易往來、文化、藝術、尤其是建築藝術在城市中迅速發展起來。羅馬建築師有著精湛的技藝,他們的作品被保留。
從公元7世紀到公元9世紀達爾馬提亞的克羅地亞人逐步接受了基督教。在1054年東西方基督教會徹底分裂後,克羅地亞人就成為天主教徒。克羅地亞人歸依基督教對他們以後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接受了新的信仰使克羅地亞人跨入了基督教文明的範圍,有了文字和文學語言。
克羅地亞人在遷移的過程中是以部落為單位的,在接觸到古希臘羅馬文化後,他們在社會、財產上出現了分化,產生了階層,出現了私有制和氏族貴族,軍事首領的權力日益擴大,部落之間逐漸結成較大的部落聯盟,開始向國家過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