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蕎麥

赤峰蕎麥

赤峰蕎麥,內蒙古赤峰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赤峰蕎麥莖光滑,無毛或具細絨毛,圓形,稍有稜角,幼嫩時實心,成熟時呈空腔。葉片呈圓腎形,基部微凹,具掌狀網脈,葉柄細長。果實大部為三棱型,少有2或多棱不規則型。形狀有三角形、長卵圓形等。

2015年11月05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赤峰蕎麥”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赤峰蕎麥
  • 產地名稱:內蒙古赤峰市
  • 品質特點:維生素、鈣含量高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公告第2314號
  • 批准日期:2015年11月05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位置境域,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外在感官特徵
赤峰蕎麥莖光滑,無毛或具細絨毛,圓形,稍有稜角,幼嫩時實心,成熟時呈空腔。莖粗一般0.4~0.6厘米,莖高60~150厘米,最高可達300厘米。葉片呈圓腎形,基部微凹,具掌狀網脈,葉柄細長。果實大部為三棱型,少有2或多棱不規則型。形狀有三角形、長卵圓形等。
內在品質指標
蕎麥其籽粒維生素B2含量較高,為0.22—0.26毫克/100克;維生素B6含量為0.12—0.18毫克/100克;含量較高,為16.9—19毫克/100克;含量較高為,384—428毫克/100克;含量較高,為457—516毫克/100克。
赤峰蕎麥赤峰蕎麥

產地環境

位置境域

赤峰市地處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東北地區西端,西遼河上游,大興安嶺西南段山脈與燕山北麓山地、內蒙古高原、西遼河平原的複合截接部位。地理坐標:北緯41°17'10"—45°24'15",東經116°21'07"—120°58'52"。總面積為90021平方公里,東西最寬375公里,南北最長457.5公里。東南與遼寧省朝陽市接壤,西南與河北省承德地區交界,西部和北部與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接連,東與通遼市毗鄰。
赤峰蕎麥赤峰蕎麥

土壤地貌

赤峰地處大興安嶺南段和燕山北麓山地,分布在西拉木倫河南北與老哈河流域廣大地區,呈三面環山,西高東低,多山多丘陵的地貌特徵。山地約占赤峰市總面積的42%;丘陵約占24%;高平原約占9%;平原約占25%。大體分為四個地形區:北部山地丘陵區;南部山地丘陵區;西部高平原區;東部平原區,海拔高300-2000米。東部在西拉木倫河與老哈河匯流處大興三角地區,海拔高不足300米,為赤峰市地勢最低地帶;西部克旗、郊區和河北省圍場縣交界處的大光頂子山,海拔高2067米,為赤峰市第一高峰。主要山脈有大興安嶺南段,努魯兒虎和七老圖三條山脈。赤峰市的土地資源特點是,地處內蒙古高平原向松遼平原過渡地帶,北部為大興安嶺南段山地,燕山山系的七老圖山屏於西部,努魯爾虎山呈於東南側,構成了三面環山的半環形,地勢西高東低,海拔一般在500—1500米之間,海拔最高為2067米。地貌形態可分為山地、高平原、熔岩台地、低山丘陵、沙丘平原。其中山地面積占17.74%;高平原占5.72%;熔岩台地占3.21%;低山丘陵占19.44%;黃土丘陵占22.9%;河谷平原占8.17%;沙地占23.3%。
赤峰蕎麥赤峰蕎麥

水文情況

赤峰市水資源總量為42.7億立方米,有烏力吉木淪河、西拉沐淪河、老哈河、敖來河、灤河、大凌河六條外流水系和內陸水系共308條大小河流,72處天然湖泊。最大的湖泊為達里諾爾湖,水面面積為35.7萬畝。地表水徑流量32.6億立方米,地下水可開採10億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670立方米。耕地畝均占有水量323.7立方米。西遼河的兩條主要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都在赤峰境內,大小乾支流達40餘條,有達里諾爾等湖泊58處,地表水總量為32.7億立方米,地下水可採集量為10億立方米。

氣候情況

赤峰市屬中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冬季漫長而寒冷,春季乾旱多大風,夏季短促炎熱、雨水集中,秋季短促、氣溫下降快、霜凍降臨早。大部地區年平均氣溫為0—7℃,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為-10℃左右,極端最低氣溫-27℃;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在20—24℃之間。年降水量的地理分布受地形影響十分明顯,不同地區差別很大,有300—500毫米不等。大部地區年日照時數為2700—3100小時。每當5—9月天空無雲時,日照時數可長達12—14小時。赤峰市的氣候非常適合種植蕎麥。

歷史淵源

赤峰市境內被國家考古界命名的原始人類文化類型有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紅山文化、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從考古發掘出來的石器、骨器、陶器、青銅器等生產生活器物證明,早在8千餘年前境內的原始先民已經過著原始農耕、漁獵和畜牧的定居生活。
赤峰市志記載,蕎麥在赤峰地區,遼代已有種植,宋沈存中《熙寧使虜圖抄》載:“永安山(大興安嶺南段中部)谷宜梁蕎,而人不善藝,四月始嫁,七月畢斂”。元代亦有種植,清代放墾後更多種植。解放後,蕎麥種植最多年份為190萬畝,最少年份為56萬畝,平均畝產18—54公斤。
赤峰蕎麥赤峰蕎麥

生產情況

2014年,赤峰蕎麥播種面積28029公頃,總產量為34110噸,單產為1217公斤/公頃。
赤峰蕎麥赤峰蕎麥

產品榮譽

2015年11月05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赤峰蕎麥”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赤峰市所轄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縣、克什克騰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松山區、紅山區、元寶山區、寧城縣、敖漢旗共12個旗縣區132個蘇木(鄉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16°21′07″—120°58′52″,北緯41°17′10″—45°24′15″。

質量技術要求

質量控制技術規範編號:AGI2015-03-1739。
安全要求
赤峰蕎麥,由於生產區域內無工業污染,赤峰內耕地被內蒙自治區農業廳認定為無公害生產基地,水質土壤均達到安全標準,因此生長的蕎麥無農藥殘留,並且赤峰轄區內蕎麥大部門被農業部認定為“三品一標”農產品,蕎麥種植產品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農產品標識包裝管理辦法》等相關規範和法律法規規定。
特定生產方式
1、產地選擇:赤峰屬中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冬季漫長而寒冷,春季乾旱多大風,夏季短促炎熱、雨水集中,秋季短促、氣溫下降快、霜凍降臨早。環境條件和氣候條件非常適合赤峰蕎麥生長。大部地區年平均氣溫為0—7℃,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為-10℃左右,極端最低氣溫-27℃;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在20—24℃之間。年降水量的地理分布受地形影響十分明顯,不同地區差別很大,有300-500毫米不等。蕎麥種植大多在旱地,屬於屬於雨養農業。赤峰有效積溫高,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獨特的氣候條件,不同的土壤類型,使赤峰雜糧生產更具地方特色,當地生產的蕎麥口感較好。
2、品種範圍:目前赤峰市大面積種植的蕎麥品種為甜蕎,苦蕎也少量種植。主要有日本大粒蕎麥、皇家蕎麥、甜蕎小紅花,小三棱、小八棱、當地蕎麥、白花蕎麥、小粒蕎麥、三棱蕎麥也有小量種植,近年來赤峰農牧科學研究院選育的赤甜蕎麥1號蕎麥新品種推廣面積也在逐年增加。
3、生產過程管理:赤峰蕎麥以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為主,化肥為輔,化肥必須與有機肥配合使用。生產過程必須按照《赤峰蕎麥種植技術規程》操作。
4、產品收穫及產後處理:收穫適期是在75%的籽實呈現原品種固有褐色時。割倒蕎麥植株平鋪地面自然後熟晾曬。脫粒應選擇在土麥場上進行,禁止在瀝青路面及水泥場地翻曬及車輛碾壓脫粒。
5、生產記錄要求:蕎麥品種、種子處理、施肥時間、數量方法和用藥時間、劑型、劑量、稀釋倍數、使用量、使用方法及收穫情況等相關內容措施作詳細記錄。所有記錄的檔案內容要真實、準確、規範、並具有可追溯性,記錄檔案資料要有專人保管3年。
分級
根據感官指標、理化指標等分為特級品、一級品、二級品、三級品、統裝品。

專用標誌使用

1、符合下列條件的單位和個人,可以向登記證書持有人中請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①生產經營的農產品產自登記確定的地域範圍;②已取得登記農產品相關的生產經營資質;③能夠嚴格按照規定的質量技術規範組織開展生產經營活動;④具有地理標誌農產品市場開發經營能力。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應當按照生產經營年度與登記證書持有人簽訂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協定,在協定中載明使用數量、範圍及相關的責任義務。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持有人不得向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人收取使用費。
2、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人享有以下權利:①可以在產品及其包裝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赤峰蕎麥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型等);②可以使用登記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進行宣傳和參加展覽、展示。
3、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人應當履行以下義務:①自覺接受登記證書持有人的監督檢查;②保證地理標誌農產品的品質和信譽;③正確規範地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
4、地理標誌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應當建立質量控制追溯體系,農產品地理標誌持有人和標誌使用人,對地理標誌農產品的質量和信譽負責。
5、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偽造、冒用農產品地理標誌和登記證書。
6、鼓勵單位和個人對農產品地理標誌進行社會監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