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橋鎮(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下轄鎮)

大橋鎮(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下轄鎮)

大橋鎮位於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西北部,是合江縣的西大門,東接合江縣合江鎮,南連合江縣佛蔭鎮,西與江陽區彌陀鎮接壤,北面是長江黃金水道環抱,瀘合公路穿境而過,水陸交通便捷,距合江縣城17公里,離瀘州市市區32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橋鎮
  • 外文名稱:Daqiao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
  • 下轄地區:1個社區、15個行政區
  • 電話區號:0830
  • 郵政區碼:646200
  • 地理位置:合江西北部
  • 面積:69.29平方千米 
  • 人口:24186人(2017)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升鐘湖、禹跡山蓮花博覽園、黑龍觀村、禹跡山、大佛八爾灘等
  • 機場瀘州雲龍機場
  • 火車站瀘州站
  • 車牌代碼:川E
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氣候生態,人口,經濟,風景名勝,地圖信息,

建置沿革

1933年建三橋鄉,1953年行祠鄉併入,1956年飛龍、石門、小橋三鄉併入,1958年改大橋公社,1981年更名三橋公社,1983年置三橋鄉,1992年與旭照、牛腦驛鄉合併建大橋鄉。1997年,面積67.5平方千米,人口4.2萬,轄大橋、蓮花、黃包山、堰坎、雙橋、飛龍、石板井、長江、金星、鞍子溝、長石塔、旭光、漁渡、龍泉壩、水井灣、望名山、高鼓山、響堂咀、望龍山、丁石岩、芭蕉壩、雙旋子、玉仙山、中壩24個行政村和大橋場、旭照場2居委會。
2002年8月1日撤鄉建鎮。面積67.5平方千米,轄24個村163個村民小組,1個居委會。總人口41357人,其中農業人口39690人。 2004年,面積67.5平方千米,轄24個村、1個社區,16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1525人,其中,農業人口39891人,非農業人口1634人;總戶數12083戶,其中農業戶數11079戶。
2007年11月5日,合江縣人民政府《關於大橋鎮適度調整村級規模的批覆》(合府發[2007]294號):撤銷中壩村,併入長江村;撤銷石板井村,併入雙橋村;撤銷丁石岩村,併入水井灣村;撤銷芭蕉壩村,併入望龍山村;撤銷玉仙山村,併入雙漩子村;撤銷響堂嘴村,併入高鼓山村;撤銷蓮花村、金星村,新設土地壩村;撤銷旭光村、漁渡村,新設旭照村;撤銷長石塔村、鞍子溝村,新設長安村;保留大橋村、飛龍村、堰坎村、黃包山村、龍泉壩村、望名山村。

行政區劃

2015年,大橋鎮轄大橋、長江、飛龍、土地壩、堰坎、黃包山、雙橋、旭照、長安、龍泉壩、望名山、水井灣、望龍山、雙漩子、高鼓山等15個行政村和大橋街道1個社區。
大橋鎮位於合江縣西北部,距縣城23千米。308省道經境。轄1個社區、15個行政村。
代碼510522115:~001大橋社區 ~201大橋村 ~202黃包山村 ~203長江村 ~204旭照村 ~205土地壩村 ~206長安村 ~207雙橋村 ~208堰坎村 ~209飛龍村 ~210龍泉壩村 ~211望名山村 ~212水井灣村 ~213望龍山村 ~214雙漩子村 ~215高鼓山村

地理環境

大橋鎮擁有合江生豬適度規模養殖示範區和全省優質糧食高產創建示範基地。盛產荔枝等名優水果,是紽堤荔枝的原產地。2015年,全鎮有耕地面積45000畝,水田25600畝,森林12000畝。大橋是交通區位優越。瀘合路(S308線)瀘合產城大道過境2.5公里,距宜瀘渝高速路李村出口400米,長江流經鎮境22.5公里,其中400米深水港岸線可常年停靠4000噸以上船舶。通過明年動工白沙長江大橋,可直達瀘縣雲龍機場。

氣候生態

大橋鄉風景秀麗,氣候宜人,長江河沿大橋鄉轄24個行政村中的12個行政村境地流過,江岸線長23公里,地域為淺丘地帶,海拔在340米以內,雨量充沛,年降水量為1174毫米,全年無霜期360天,年平均氣溫18.2℃,日照全年平均為1350小時,主要風向為西北風。
經濟產業 大橋鄉一、二、三產業以第一產業為主,占54%,其中主要是蔬菜、水果、畜禽、養魚、優質稻五大產業。

人口

截至2015年末,大橋鎮有14535戶,44714人。非農業人口3992人,農村人口40722人,實有勞動力27280人。建築勞務輸出規模位列全縣之首,有近萬人外出從事工程建築,享有“建築人才之鄉” 美譽。
2017年,總人口24186人。

經濟

大橋鄉現有企業908戶,其中鄉辦20戶,村辦15戶,社辦50戶,聯戶和個體823戶,主要有電力、建工建材、食品、糧油加工、肉類加工、釀酒、衣服製造、木材加工等。重點企業有機制頁岩磚廠和建築安裝公司,機制頁岩磚廠年產值為500萬元,牛腦驛建築安裝公司年產值為2億元,是省集體二級企業

風景名勝

大橋鄉擁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二處。
黃氏壩大佛
黃氏壩大佛又稱長江立佛,系瀘州元代摩崖石刻代表,位於大橋鎮長江村1社孔坡。黃氏壩摩崖石刻分布在長約70米,高20米的崖壁上,共8龕11尊,1到5龕均有造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黃氏壩大佛像,龕深1米,寬4米,高10米,龕內佛像站姿,通高7.3米,頭高1.05米,肩寬1.4米。頭上梳髻,螺發,雙耳垂肩,眉目微睜,上著披巾,下著羊賜大裙。赤足,右手作施無畏印,左手作與願印。兩邊各站立一侍候人。旁邊另有一龕刻有造像4尊,龕高1.7米,寬2.4米,造像逼真。黃氏壩大佛所在的地方即元代前的濟民市,是當年宋將呂文德反攻神臂城時隔江砌石為壘的處所。附近有飛龍寺、大頭山寺、朝元寺、王爺廟、官防寺、城隍廟等廟宇遺址。
大壽橋
大壽橋在瓮灘溪上,始建於宋至道(995——997)中,建橋時至今已逾千年。明弘治十二年重修。清乾隆三十年董瀛等募眾補修,嘉慶六年(1801)知縣王泰雲率紳盧奇秀、郭顯宗等募眾改建,是此橋的最後一次改建,距今已二百多年。該橋長八長三尺,寬八尺,高九尺,更名大壽橋。但民間仍習慣稱之為“大橋”。 瓮灘溪大橋,是合江尚存最古老的橋。至今除橋礅上的龍頭雕刻部分毀壞外,整體保存完好,是瀘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圖信息

地址: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