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橋鎮(廣西壯族自治區賓陽縣大橋鎮)

大橋鎮(廣西壯族自治區賓陽縣大橋鎮)

大橋鎮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賓陽縣中部,距縣城約16公里,距桂海高速公路王靈入口7公里,南梧二級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通訊條件良好。全鎮管轄17個村(居)委,135個自然村, 截至2017年末,人口總計55041人,總面積105.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33萬畝,其中水田面積5萬畝,旱地面積3.33萬畝。2003年財政收入504.15萬元,比2002年增長36 .5%;農民人均純收入1987元,比2002年增加109元,增長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橋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電話區號:0771
  • 面積:105.3平方公里
  • 人口:55041人(2017年) 
  • 車牌代碼:桂A
概況,沿革,簡介,領導班子,農業發展,旅遊景點,所獲榮譽,地圖信息,

概況

大橋鎮位於賓陽縣中部,面積105平方千米。轄大橋社區,羅江、新道、大程、連朋、三王、周嶺、紅村、紅橋、水美、興寧、豐卅、明新、長范、石壁、六龍、五七16個行政村。共134個自然村、532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大橋圩,距縣城15千米。324國道過境。古蹟有建於清朝道光十四年(1834)的秀峰塔。

沿革

1976年設大橋公社,1984年改鄉,1992年建鎮。1997年,面積117平方千米,人口6.5萬人,轄陳撰、大橋、大程、連朋、羅江、三王、紅村、周嶺、新道、水美、興寧、長范、石璧、豐州、六龍、明新、五七、紅橋18個行政村。2003年末,總戶數14521戶,總人口70958人,其中農業人口67657人,轄16個行政村。截至2017年末,人口總計55041人。
【2010年代碼及城鄉分類】450126107:~001 121大橋社區 ~201 220羅江村 ~202 220新道村 ~203 220大程村 ~204 220連朋村 ~205 220三王村 ~206 220周嶺村 ~207 220紅村村 ~208 220紅橋村 ~209 220水美村 ~210 220興寧村 ~211 220豐洲村 ~212 220明新村 ~213 220長范村 ~214 220石壁村 ~215 220六龍村 ~216 220五七村

簡介

大橋鎮是個農業大鎮。同時,該鎮擁有賓陽八景之一的石壁山;大橋江鷹寨泉;全國人大副委員程思遠先生的舊居;水美村的秀峰塔以及江濱小區等名勝古蹟和旅遊風景。大橋鎮是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程思遠先生的家鄉。

領導班子

廖源東 書記
黃結明 副書記、鎮長
蒙天凱 副書記、人大主席
劉德海 副書記(掛職)
黃貴賢 紀委書記
施如勤 黨委委員、副鎮長
陳亮宗 統戰委員、副鎮長
李 華 副鎮長
陳國瑚 人大副主席
韋金瑩 組織委員
韋有富 宣傳委員
楊榮明 黨委委員、武裝部長

農業發展

1、良種糖蔗 甘蔗生產是該鎮甜蜜的事業,永凱公司大橋分公司就設在我鎮,得天獨厚。我鎮甘蔗種植面積達2.6萬畝,其中良種蔗面積達2.3萬畝,占總面積的90.85%,積極推廣"六化"示範片,提高單產量,全年預計可進廠原料蔗達到 10萬噸以上。
2、優質水稻 糧食生產是我鎮的農業基礎,糧食產量達2800萬噸/年。全鎮水稻種植面積達7萬畝,優質谷種植率超過90%,年年喜獲豐收,呈現出一片五穀豐登的良好局面。我鎮稻穀的出米率高,米質好,頗受外地客商青睞。
3、種植桑葉 桑蠶生產是我鎮農業支柱之一。全鎮種桑面積達8300多畝,以新道村委、大程村委兩個示範點帶動全鎮桑蠶業發展,一片"滄海變桑田"的壯觀景象。
4、香芋 我鎮優質香芋種植面積達2500畝,畝產1200斤,以個大、肉脆、味香著稱,可與荔浦芋頭相媲美。
5、良種母豬 我鎮良種母豬養殖村有15個,年產豬仔達5萬頭,農民通過養豬形成規模,逐漸走上。
6、獅頭鵝 我鎮的獅頭鵝以身重、肉厚、味香出名,目前優質"千隻獅頭鵝"養殖基礎有3個,全年產肉鵝1萬隻以上,供不應求。
7、大橋蠶繭 我鎮生產的蠶繭個大、出絲率高,全年鮮繭產量達310萬公斤,全鎮共有抽絲廠12家、烘烤爐9座,生產的蠶絲質量好、色道鮮艷,暢銷江浙一帶。
8、正花生油 我鎮年產花生20噸,共有112座煉油廠,生產出來的花生油味香、純度高,貨真價實,很受外地老闆歡迎。
9、優質紅薯冬粉 我鎮紅薯粉以紅薯為原料進行加工,具有味道清甜、營養豐富、久煮不爛等特點。全鎮共有加工機器62台,年產冬粉18噸。
10、土米酒 我鎮米酒專業村"熬酒陳村"生產的米酒純度高、氣味芳香,具有驅風散寒、消除疲勞等效果,素有土"茅台"之稱。
11、蠶絲被 我鎮利用蠶絲加工成的高級被褥,具有防寒保暖、經久耐用等特點,一般的棉被不可比擬,是冬天必備的床上用品之一。

旅遊景點

1、 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程思遠先生舊居景區
程思遠先生"舊居"位於距南梧二級公路88公里處北面900餘米的大橋鎮兩岸村,結構為平頂四合院式。參觀者絡驛不 絕。程副委員長系我國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國共兩黨關係史上的風雲人物,為全國人民熟悉,更為廣西人民熟識,親歷國民黨的興衰,見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發展和輝煌,一生身居高位而始終襟懷坦蕩、熱愛祖國,關心家鄉。其舊居坐落於一風水"虎地"的"虎背"上,右前方為長年供大程九個自然村4000餘人飲用水的陽露清泉。該泉與大橋江上的鷹寨泉為同一地下河脈,泉水清澈,幾百年來當地歷以無數次極旱季節,而清泉水卻長流不息,除滿足飲用外,還長年溢出灌溉附近稻田,實為一天然奇泉。從陽露泉往東南方向走100米,便是程思遠的祖墳,這卦地周圍是一層層疊起的稻田,唯有祖墳稍為突起,古人傳說此地屬"飛鳳飲水",程思遠之所以出名,除了他一生刻苦努力之外,祖墳坐落地理位置好也許是一種巧合。
大橋鎮(廣西壯族自治區賓陽縣大橋鎮)
2、 賓陽八景之一--石璧山
石璧山位於大橋江中下游之廖平圩附近,距南梧二級公路2.5公里,交通方便。石璧山為歷代"賓陽八景"之一,詩曰:朝霞石壁產英豪。石壁山體東西長700米多,南北寬200多米。全山平地撥起,聳入雲天,高低趨一,猶如一巨大牆璧,故有石璧山之稱,山上奇石花木,層巒疊彩,雄偉、美麗、壯觀。清朝舉人陸生蘭游於此地,題曰:五嶽歸來不看山,都緣巔峰少姿顏;峭然一壁凌空際,卻在平坡散漫間。
3、 水美古塔--秀峰塔
大橋水美秀峰塔始建於清朝初期,距今約300年歷史,塔高30米,共五層。塔周圍是"噸糧田"示範片,古塔經風歷雨,"目睹"大橋大地上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4、鬼斧神工--"三仙"洞
"三仙洞"與石璧山遙遙相對。岩洞最高處50餘米,總長500餘米,最寬處約300平方米,其中一段有一頂上寬暢圓形"天洞",奇麗無比,令人贊口不止。相傳古代有三位仙人來到廖平地遊玩,見此地之風景優雅,山境悠然,就在山間修煉。修煉功德成就,羽化登天,成為仙人。後來人們敬仰他們,在山洞口豎造塑像,年年尊拜,稱作"三仙",故三仙洞由此得名也。
詩曰:石經彎彎連山巔,壁峰屹屹頂中天;三星炯炯耀環宇,仙境悠悠會眾賢。
5、 一衣帶水--大橋江
大橋江位於鎮西面,南梧二級公路穿江而過,全長2000米,河面寬50-100米,水深2-3米,河床平坦,水清見底,流而不急。江水常年流水、永不乾枯,可在江上划船、撤網、垂釣,隨著江濱小區的開發,大橋江將成為人們娛樂休閒的好去處。

所獲榮譽

2002年,該鎮獲全縣兩個文明建設三等獎;
2003,該鎮獲全縣兩個文明建設二等獎,被南寧市評為2001~2003年度黨建工作創新先進單位和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2003年被縣評為"五個好"鎮黨委稱號。

地圖信息

地址:南寧市賓陽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