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幻小說《三體》里,三體人成功偷襲地球,把所有人類都趕到了澳大利亞,作為地球文明的“土著保護區”,整整裝了40億人,被小小震撼了一下。
與《三體》中的程心一樣
大多數人對這個遙遠國度的印象只停留在影視作品中
(圖:電影《Australia》)▼
要知道從天上看澳洲,簡直就是地球上最大的單體土疙瘩,一塊孤懸於南半球的荒蕪大陸。
當地土著在這裡爬了五萬年科技樹,依然停留在石器時代,人口始終沒有突破100萬,就連這裡的動植物,也是完全獨立自主的進化路線,真的太適合當做“流放地”了。
當初被“流放”的動植物們如今的模樣▼
如今土澳的白人很多也確實是當年英國流放罪犯的後代,到現在也只有2700萬人,僅僅比北京多了一個張家口,要說養活40億人,用腳想也知道不可能。
但如果打個三五折,養活全中國人口,有這種可能么?
這塊地的種田潛力,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2700萬人的樂園
首先,澳大利亞有769萬平方公里國土,以中國80%的面積養活2%的人口,即使全國都是爛地,糧食剩餘也是極高的。何況這塊大陸還不是爛地,放在遊戲裡就是要錘有錘,要糧有糧。
開局就贏了(底圖:google map)▼
我們之前連載的《戰略資源系列》里,幾乎中國缺啥澳大利亞就有啥,而且除以人口,任何資源都會變成“大數”。
比如人均鐵礦是中國76倍、人均銅礦是132倍。而且礦的品位遙遙領先,就連我們完全不缺的煤,土澳人均也是中國的4倍。
這資源量放全球都是獨一檔的▼
翻開澳大利亞2022年的“出口選單”,占比三分之二的各種礦大都賣給了東亞三國。而排在礦產後面的,就是農牧產品,其小麥出口世界第3,羊毛世界第1,冷凍牛肉世界第3,中國也是其中的大買家。
澳大利亞出口產品比例▼
在這背後,是澳大利亞世界第一的人均耕地,高達1.93公頃,是我們的19倍。
2021年,澳大利亞糧食總產量約5530萬噸。
同年,中國人均穀物、肉類、水產品、蛋類、蔬菜年消費量相加,是313.8公斤(國家統計局數據),我們按每人每年消耗320公斤計算,差不多能養活1.7億人。
▼
但是1.7億人,距離養活中國全國人口還極其遙遠。要想進一步突破,就要加大力度開發這片大地。
目前土澳的農業開發強度遠遠低於中國,在“有限開發”和“極限開發”之間,增長空間到底有多大?其實難以估算。
在這方面,澳大利亞的本土機構(各種機構、高校)往往非常保守,他們給出的人口承載上限大概在4000萬左右,甚至還有說900萬的,這裡面最顯而易見的制約,就是缺水。
從天上看,澳洲是僅次於撒哈拉沙漠、亞洲中西部的地球第三大“黃色地帶”,從卡那封到圖文巴,在橫跨35個經度的範圍內,乾旱炎熱的荒漠橫亘整個大陸,一眼望去熱得都發紅了。降水量也是一圈一圈往裡縮,到內陸一帶幾乎就一整個無雨區了。
澳大利亞大陸35%的地區降雨量極少
而這其中近一半是沙漠▼
看上去是不是很糟糕?但這只是表象。
澳大利亞的“紅色土地”,是因為土壤里三價鐵的含量很高,是富集高品位鐵礦的表現。如此大面積的紅色土地,地球也只此一家,而挖礦顯然比種田要賺錢得多。
放眼過去都是紅土
感受一下澳大利亞鐵礦藏的富饒程度
(圖:shutterstock)▼
並不缺水的乾旱大陸
澳大利亞缺水嗎?缺,但沒有那么缺。
澳洲是全世界唯一沒有冰川的大洲,也沒什麼大江大河,最大的墨累-達令河,一年的流量,只相當於亞馬孫河一天半的量。
墨累-達令河流域雖然面積很大
卻是是世界主要河流系統中流量很低的
(圖:Government of South Australia )▼
但如果你看一下降水線,就會發現這裡的水其實挺多。
800mm線,是我國大致的南北降水分界線,也是所謂“水旱田分界線”;而400mm線,是我國的農牧分界線,高於400mm就能種旱田,內蒙古的赤峰、通遼很多地方低於400mm,靠徑流和地下水也能勉強種田。
內蒙古這降水條件
糧食產量也能排中國第六▼
澳大利亞在800mm以上的國土,基本就是靠北、靠東的海岸地帶加上西南一隅,大城市基本都在這個範圍內,面積不算大,但如果推到400mm一線,就非常大了,幾乎囊括了澳洲面積的四成。
▼
如果按這個算,理論上能種田的土地,足足有300萬平方公里。雖然有蒸發量大和降水不集中的問題,但這些問題在包括找中國在內的世界許多農業區都存在。所以,與其說澳大利亞並不缺水,不如說中國實在是太缺水了。
乾旱、半乾旱、半濕潤易旱區加起來,占了國土的一大半(493萬平方公里),這些地,能種田的我們都種上田了,要養活地球六分之一的人口,就只能“極限開發”。
反觀澳大利亞,300萬平方公里有多少是種上地的呢?還不到十分之一(28.34萬平方公里),畢竟,他的人口負擔只有我們五十分之一,種十分之一已經出口不過來了,種太多反而不賺錢。
澳大利亞其實耕地開發得並不多
但目前已經足夠用了▼
這僅有的十分之一農業區基本在東南和西南兩端:西南是一小塊地中海氣候區;東南則是著名的墨累-達令河流域,大分水嶺的眾多水源匯成墨累河和達令河兩大支流,一路向西,在下游交匯並最終在阿德萊德東南入海,走之前還順便造了一個大湖。
整個墨累-達令盆地,在400mm線以東的部分基本就是澳洲的農業核心區了,這裡的良田美宅,就非常符合我們對美式、澳式大農場的想像了,每塊地的尺寸比北大荒的規格還要大。
相同比例尺下中國和澳大利亞農田的對比
(圖:google map)▼
但是往北走,到羅馬一帶,田地就不那么規整了;到斯坦福、里奇蒙一帶,衛星圖就逐漸抽象起來了,人類的痕跡越來越鬆散。
再靠北一點,就完全是荒原了,澳大利亞北方的廣大區域,基本就是這個樣子,是遠比東三省還要大的北大荒。
越往北越荒(圖:google map)▼
那為什麼澳洲政府不搞一個“北部大開發”呢?主要是因為沒人。
比如西北海岸的金伯利地區(Kimberley),是土著最早踏上澳洲大陸的地方,面積相當於四個浙江省,居然只有3萬多人,其中4成都是原住民。
北領地第一大城市達爾文,人口不過15萬,第二大城就是旁邊的帕默斯頓,也才三萬出頭,放中國就是個村。而僅僅一海之隔的爪哇島,擠了至少1.5億人。
澳大利亞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
所以在澳大利亞眼裡,印尼人如果蜂擁南下,是非常可怕的。而在印尼眼裡,北澳大利亞簡直就是無人區,遍地皆可種田。
假設澳大利亞像中國一樣,也是個種田狂魔,400mm線以上的土地,排除山地城市保護區,假設有一半都種上高產作物。以畝產400公斤計算,一年大概有6億噸的產量,略低於中國的總產量,是黑龍江的8倍,能養活10億人。
不過這只是極限開發的假設,能否持續還需要綜合其他因素進行考量。
開闊的平原加上高度機械化的種植
養活一個印度不在話下
(圖:shutterstock)▼
而且這個增量幾乎都是糧食剩餘,全都可以出口,真的是太富了。
目前之所以沒這么乾,關鍵是無利可圖。在澳大利亞的出口結構里,礦產資源遠比小麥賺錢,靠賣礦就能穩坐已開發國家,連服務業都不用搞,何必要去北大荒吃農業的苦呢?
按照世界銀行的數據,澳大利亞人均擁有財富83.5萬美元,世界第一。這其中,即使是農民,平均年收入也有7萬美元。土澳雖土,但壕也是真的壕。
總之種地對於澳洲人民來說只是產業和生意,而不是生存必需。牛排賺錢就養牛,羊毛賺錢就放羊。什麼時候袋鼠拳擊走向全世界,袋鼠的產量自然也會上來。
放牛玩玩,順便掙億點錢
(圖:shutterstock)▼
東方世界的西方孤島
不過,土澳這富裕程度離不來極低的人口數和極高的人均資源。
在澳大利亞發布的《我們的北方,我們的未來:發展澳大利亞北部白皮書》里就提到:“僅(北部的)皮爾巴拉地區的收入就超過了119個經濟體,而這些收入僅由6萬人創造。”
(圖:《白皮書》節選)▼
世界上還有比這更凡爾賽的話么?
所以即使土澳需要移民去開發北大荒,他們也並不希望太多外族人來分這鍋肉。
上個世紀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就實行了長達72年的“白澳政策”,只許白人移民流入。在40到60年代,有300多萬人移民澳洲,幾乎全是歐洲人。
白澳政策廢除之後,亞洲移民的占比逐漸提高。2016到2021年,澳大利亞100多萬移民里,有23萬來自印度,13.7萬來自中國大陸,還有7萬來自尼泊爾。
▼
如今澳大利亞政府的移民政策開始逐漸收緊,今年就計畫將“年度淨移民人數”砍半。
所以澳洲北部大開發的緩慢、甚至停滯,歸根到底是人口和移民政策的問題,氣候、環境、原住民都只是次要原因。
和澳洲北部環境類似的,還有非洲薩赫勒地帶和印度西北的乾旱省份。但是後兩者的人口已經極其飽和,環境一直都處在被榨乾的邊緣。
尼日人在沙漠綠洲的公共水井邊往塑膠容器里裝水
(旱是旱,但該生照樣生 圖:shutterstock)▼
所以澳大利亞手握超級北大荒,對於開發工作是一點都不急。如果過早放開對亞洲移民的限制,北方的人口結構在幾年內就會被徹底改變。畢竟,2700萬人口的澳大利亞,面對10倍的印尼、50多倍的中國印度,人還是太少了。
若干年後,當世界各地的人口達到峰值,當傳統農業區的增長潛力被挖掘殆盡,澳大利亞廣袤的北大荒將是地球上最大的糧食增量,這可能是遠比銅鐵油氣更為關鍵的戰略資源。
澳大利亞北部地區
(圖:shutterstock)▼
位於西太平洋的澳大利亞,其實是東方世界裡的西方孤島。放眼整個西太平洋,從西伯利亞到東亞、東南亞、澳大利亞,自然環境差異巨大,人、礦、糧食、工業產能的分布極端不均。
如果能資源互補,其實對各方都有好處。然而現實卻非常複雜,在地緣政治的背景下,實際上壁壘重重。
土地和糧食作為終極的戰略資源,終究還是要端到自己手裡才行。
作為一片乾旱的大陸,澳大利亞整體生態環境還是十分脆弱的,相比於極端開發的想像。在保證居民生活質量的前提下,2-3億可能已經是承載力的上限了。但這相比現在的人口規模,仍具有極大的提升潛力。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shutterstock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