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麴草(鼠鞠草)

鼠麴草

鼠鞠草一般指本詞條

鼠麴草(學名:Gnaphalium affine D. Don)是菊科,鼠麴草屬一年生草本植物。莖高可達40厘米或更高,部不分枝,有溝紋,葉無柄,葉片匙狀倒披針形或倒卵狀匙形,上面常較薄,葉脈下面不明顯。頭狀花序較多或較少數,花黃色至淡黃色;總苞鐘形,總苞片金黃色或檸檬黃色,膜質,有光澤,外層倒卵形或匙狀倒卵形,花托中央稍凹入,無毛。雌花多數,花冠細管狀,花冠頂端擴大,裂片無毛。三角狀漸尖,瘦果倒卵形或倒卵狀圓柱形,1-4月開花,8-11月結果。

分布於中國台灣、華東、華南、華中、華北、西北及西南各省區。也分布於日本、朝鮮、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中南半島及印度。生於低海拔乾地或濕潤草地上,尤以稻田最常見。

鼠麴草莖葉入藥,為鎮咳、祛痰、治氣喘和支氣管炎以及非傳染性潰瘍、創傷之尋常用藥,內服還有降血壓療效。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莖直立或基部發出的枝下部斜升,高10-40厘米或更高,基部徑約3毫米,上部不分枝,有溝紋,被白色厚棉毛,節間長8-20毫米,上部節間罕有達5厘米。葉無柄,匙狀倒披針形或倒卵狀匙形互生,長5-7厘米,寬11-14毫米,上部葉長15-20毫米,寬2-5毫米,基部漸狹,稍下延,頂端圓,具刺尖頭,兩面被白色棉毛,上面常較薄,葉脈1條,在下面不明顯。
鼠麴草鼠麴草
頭狀花序較多或較少數,徑2-3毫米,近無柄,在枝頂密集成傘房花序,花黃色至淡黃色;總苞鐘形,徑約2-3毫米;總苞片2-3層,金黃色或檸檬黃色,膜質,有光澤,外層倒卵形或匙狀倒卵形,背面基部被棉毛,頂端圓,基部漸狹,長約2毫米,內層長匙形,背面通常無毛,頂端鈍,長2.5-3毫米;花托中央稍凹入,無毛。雌花多數,花冠細管狀,長約2毫米,花冠頂端擴大,3齒裂,裂片無毛。兩性花較少,管狀,長約3毫米,向上漸擴大,檐部5淺裂,裂片三角狀漸尖,無毛。
瘦果倒卵形或倒卵狀圓柱形,長約0.5毫米,有乳頭狀突起。冠毛粗糙,污白色,易脫落,長約1.5毫米,基部聯合成2束。花期1-4月,8-11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台灣、華東、華南、華中、華北、西北及西南各省區。也分布於日本、朝鮮、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中南半島及印度。生於低海拔乾地或濕潤草地上,尤以稻田最常見。
鼠麴草鼠麴草

繁殖方法

土壤選擇:選擇土層深厚、疏鬆濕潤、有機質豐富、排灌方便、保水保肥力良好的壤土施基肥。播種前深翻坑土,每畝施入腐熟的入畜糞1000千克。作寬為1.5米的高廂,溝深20-25厘米。整細耙平後即可播種。
鼠麴草鼠麴草
播種時間:鼠麴草種子易萌發,但發芽率低,適宜發芽溫度為15℃,15-20℃時發芽最快,生產上宜春播。春播時間從2月下旬至4月中旬,也可反季節大棚種植。
播種:鼠麴草栽培對土壤的適應範圍廣,光照要求不嚴格,較耐弱光,在較高的溫度和短習照條件下抽薹開花。鼠麴草植株小,生長期短,可與其他蔬菜間、套作,條播種量0.5-1千克/畝,條播行距10厘米。播種時種子與細沙混合。以保證播種均勻,播後覆土1厘米,經常噴水保持土壤濕潤。春季選晴天播種,播後用薄膜覆蓋,出苗後,適當控水,保持適宜的溫度,促使幼苗健壯生長。

栽培技術

田間管理:播種後至幼苗出土前保持土壤濕潤,以利出苗。播種後6-7天即可齊苗,當幼苗長到2-3片真葉時進行間苗,撒播的以3-6厘米見方留壯苗,及時拔除雜草。供給充足的水分,保持土壤濕潤,但水分也不能過多。否則影響生長發育而減產。追肥以腐熟的入畜糞水為主,配施適量氮肥,降低硝酸鹽含量。苗高10厘米左右時追第1次肥,以後每茬採收後及時澆水、施肥,並定期鋤草
採收:鼠麴草在食用時主要是取其嫩莖,植株長到20厘米左右時,即可採收上市。如作1年生栽培,除留部分成株採種外,其餘可採收整株幼苗(包括根系),這樣食用風味和保健效果更好。

主要價值

鼠麴草莖葉入藥,為鎮咳、祛痰、治氣喘和支氣管炎以及非傳染性潰瘍、創傷之尋常用藥,內服還有降血壓療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