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頭望柱

蓮花頭望柱

望柱為欄桿上的立柱。柱身斷面多呈方形,柱頭花飾形式繁多,雕刻精美,有形似筆筒,上刻蟠龍雲紋;或雕以獅子、蹲獸、葫蘆、石榴、蓮瓣、瓜頭;亦有形似蔥頭、火焰或各種幾何形體的。現代欄桿望柱,除磚石木等傳統材料外,尚有金屬、混凝土等類型,體態大多光潔簡樸,亦有仿古製作。將石欄桿的欄板間短柱頭雕鑿成蓮花狀,宋式和明清式均稱蓮花頭望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蓮花頭望柱
  • 外文名:Lotus flower head
  • 定義:欄板間短柱頭雕鑿成蓮花狀的望柱
蓮花頭望柱計量與計價,馬駒橋,惠山寺金蓮橋,

蓮花頭望柱計量與計價

蓮花頭柱製作、安裝、拆除程量按其施作體積(按構件圖示長、寬、高乘積)以立方米計量。蓮花頭望柱製作、安裝、拆除定額以其施作規格(宋按柱高分檔:150cm以內、150cm以外;明清按柱徑分檔:15cm以內、20cm以內、20cm以外)設項,蓮花頭望柱製作、安裝、拆除按其施作規格及其體積,分別套用(宋或明清)蓮花頭望柱施作製作、安裝、拆除定額相應項日。
柱製作包括雕鑿桂頭、柱身四棱起線、兩露面落盒子心、兩肋落欄板槽及卯眼。

馬駒橋

又名宏仁橋,在南海子東牆外(今通州一黃村公路中間處)的涼水河上,距通州城西南17.6公里,距北京城東南20公里。早年先有木橋,被沖毀。明朝天顧六年(1462)興建石扶橋,歷時年余。橋南北走向,長70米、寬9.6米,9孔。有明代李賢撰《敏違宏仁橋碑記》。乾三十八年(1773)重建,橋長仍為70米、寬為8米,7孔橋兩側設石欄,有十八對蓮花頭塑柱,十九副紋欄板,橋面橫鋪條石。同時通河道。以利灌概,又重修碧霞元君廟鎮之。1962年改建為閘橋兼用的鋼筋混凝土橋,仍為北京東南郊的重要通道。
馬駒橋馬駒橋

惠山寺金蓮橋

位於無錫市西郊錫惠公園內。在南朝古利惠山寺建築群的中軸線、金剛殿(田址)與御碑亭之間的金蓮池上。宋建,歷代重修。三孔石樑橋,橋身東西向。石橋兩端為石砌橋台,中問為兩座石副橋,以承橋身石。每孔由六塊石枋組排而成。中間四塊為橋面石,以通行人;兩側各為一塊沿口石,上承石欄桿,外側雕刻刻宋代典型的壓地隱起“纏枝牡丹間化生童子”圖案。橋身南側中孔沿口石的邊沿正中攜有“懋德堂李府”五字。東西橋台的橫石樑兩端各雕成怪獸,計四個。中間兩橋嫩的橫石樑兩端各雕成螭首,亦四個。兩側石欄桿由蓮花頭望柱和透空石欄板相間組成。橋欄兩端各有一個抱鼓石,共四個。中孔稍高,平而長,東西兩個邊孔成斜面而略短,橋身略呈弧形:整座石橋造型優美,勻稱、固,飾華,為古代庭院橋樑中不多見的佳構:1982年3月調整公布為江蘇省第一、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金蓮橋金蓮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