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在1931年DK大口徑機槍被紅軍正式採用,並在1933年至1935年期間少量生產。DK
重機槍是一種導氣式操作的武器,整個系統基本上是DP-27輕機槍的放大型,只是發射大威力的12.7×108mm槍彈。DK機槍採用鼓形彈匣供彈具,每個彈鼓只能裝30發槍彈,而且彈鼓的體積太大又重,射速太低(360發/分),導致戰鬥射速不足以對付空中快速運動目標,供彈裝置也過於笨重,所以不受部隊歡迎。只於1934年小批量生產,1935年即完全停產。
在1938年,另一位著名的蘇聯輕武器設計師斯帕金設計了一種轉鼓形彈鏈供彈機構,該機構可以很容易地裝置在DK機槍上,代替原來的彈匣供彈機構。這樣就能增加機槍的實際射速。1938年4月,對改進的德卡機槍進行靶場試驗,試驗評審委員會認為:改進型DK機槍在結構簡單、動作可靠、使用壽命和經濟性等方面,位居當時世界最優秀的大口徑機槍行列之中。
1939年2月26日蘇聯國家委員會作出決定,這種改進後的捷格加廖夫大口徑機槍正式被蘇聯紅軍採用,並重新命名為DShK-38,或只簡稱為DShK(俄文字母為ДШК),即“捷格加廖夫-斯帕金大口徑機槍”(крупнокалиберный пулемет Дегтярева - Шпагина обр,或Krupnocalibernyj Pulemet Degtyareva-Shpagina)的縮寫。簡稱“德什卡”機槍。
技術特點
最初的供彈機構由斯帕金設計,受彈機外形像一個圓鼓,有一個帶軸和制逆輪的撥彈輪。
槍身銘文:機匣後部、握把上方標有生產廠標識(箭)、生產年份和序列號。
保險裝置:手動保險位於機匣的左下緣:向前為保險,向後為射擊。
退彈過程:受彈機蓋卡筍在照門前方,按壓該卡筍並將受彈機蓋打開,取出彈鏈,抬起彈盤,確認沒有其中槍彈。檢查進彈口和槍膛,確認其中沒有槍彈,關上受彈機蓋,將保險後推,後拉拉機柄,扣動扳機。
性能數據
口徑:12.7毫米
全槍長:1,625毫米
全槍重:34千克
戰鬥射速:600發/分
有效射程:1,000米
衍生型號
DShK 1938/461946年,DShK的改進版本DShK 1938/46(又稱DShKM-俄文:ДШКМ)推出。
服役動態
DShK在二戰時被大量採用,通常裝在轉軸三腳架作固定防空用途,或裝在GAZ-AA防空裝甲車上。二戰後期,DShK亦被在IS-2坦克及ISU-152
自行火炮上。DShK也被步兵用作支援用途,裝在輪式射架上,亦有被用作同軸機槍,如T-40輕型
兩棲坦克。
DShK亦被不少國家特許生產,如中國(54式或54-1式重機槍)、巴基斯坦及羅馬尼亞等,越戰中亦有出現。1970年代早期,蘇聯/俄羅斯軍隊以現代化的KPV重機槍和Kord重機槍取代DShK,但近年俄羅斯軍隊仍有裝備。
此外,在二戰,冬季戰爭,繼續戰爭,衛國戰爭,冷戰,印度支那戰爭,國共內戰,韓戰,越南戰爭,寮國內戰,佐法爾省叛亂,高棉內戰,柬越戰爭,中越戰爭,1979年阿富汗戰爭,六日戰爭,贖罪日戰爭,兩伊戰爭,北愛爾蘭問題,黎巴嫩內戰,海灣戰爭,南斯拉夫內戰,車臣戰爭,2001年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柬泰邊境戰爭,利比亞內戰,敘利亞內戰戰爭中,均有DShK機槍的身影。
最後,DShK也是一種廣被準軍事組織和叛軍使用的重機槍之一。
總體評價
第一批“德什卡”是1940年開始裝備蘇軍的,在衛國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經實戰證明,“德什卡”不僅是步兵的強火力武器,而且還適用於裝備其他軍兵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