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向京,1968年生於北京,1995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1999-2007年任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雕塑工作室教師。現工作、生活於北京。
向京 與其說向京是個“女性主義”藝術家,不如說她是個帶有女性視角和女性意識的藝術家,但這都不是重點,她作品裡透露出的不安感,是對於現代性下人性的迷霧和對於生存本身的不斷確認——“內在性”是她所企圖挖掘的生存真相。問題先行是向京的工作方法,但她在業已被邊緣化的寫實雕塑語言裡,在個人化塑造、雕塑著色、玻璃鋼材料的使用這些語言建構上,都做出非常獨特而影響深遠的當代性實驗,開創出一種“外在看來是具象的現實主義,實則深度探討人性內在的精神價值”的作品面貌,在當代藝術景觀里構成一種獨樹一幟的風格。在談及“當代性與傳統媒介”、“女性身份與普遍人性”、“觀看與被看”、“內在欲望”、“具象藝術的抽象化”等學術命題時,向京及其創作是個不可迴避的個案。
在“鏡像”(1999-2002)“保持沉默”(2003-2005)“全裸”(2006-2008)以及“這個世界會好嗎?”(2009-2011),“S”(2012-2016)這五個階段性的個展系列裡,向京一直在身份、心理情境、身體這些線索上進行思考。一些重要的個人作品包括《砰!》(2002)、《你的身體》(2005)、《敞開者》(2006)和《一百個人演奏你?還是一個人?》(2007)《凡人——無限柱》(2011)、《異境——這個世界會好嗎?》(2011)、《異境——白銀時代》(2011)、《一江春水向東流》(2014-2016)、《行嗔》(2013-2016)、《S》(2013-2016)等。前期通過藝術家的幾個不同創作階段“處女系列”、“身體系列”(屬於“保持沉默”階段)等來宣告了其藝術語言的日臻成熟,包括對雕塑語言的實驗,以及在創作、布展時用空間和鏡像等多重語言來映射。最終藝術家在女性本體之外探討超越“性別”,並用身體作為對於存在本質、對於個體和世界關係的命題的探討。在“這個世界會好嗎?”階段創作中,向京開始拆除長時間建構起來的主體性視角,嘗試用雜技和動物兩個系列隱喻人性“處境”的話題(雜技系列代隱喻人的社會和外化屬性,而動物系列隱喻人的自然和內在屬性),延續了她對“內在性”問題的追索。在最新的“S”系列中,向京引出了“複雜的欲望”、“權力機制下的人性關係”、抑鬱症、記憶的反觀與重組等命題;同時,在文學化結構中找到語言的營養,通過具象的自戕,從敘述性走向蘊含了對於現代性下的人性危機的隱喻,在具象雕塑的窄路上又邁進了一步。
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向京21年的創作全集《向京》(中英雙語)於2017年12月首發,作品集收錄了最完整的過百件大小雕塑作品,是向京對自己過去的二十餘載創作的集中呈現,大部分圖片攝影源自向京本人,是藝術家對人生與各時期作品創作的一次梳理。
向京曾在眾多機構舉辦個展,包括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2017年),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2016年),台北當代藝術館(2013年),北京今日美術館(2012年),北京當代唐人藝術中心(2008年)及上海美術館(2006年)。她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廣泛展出,並被重要國際機構收藏,包括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北京今日美術館、上海美術館、上海龍美術館、香港M+博物館、美國威斯康星州麥迪遜市的Chazen美術館 (Chazen Museum of Art)、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
個展 2017 “沒有人替我看到”向京作品1999-2016,龍美術館(西岸館),上海
2016 “唯不安者得安寧”回顧展(1995-2011)+“S”(2012-2016),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北京
2013 “這個世界會好嗎?——向京在台北”,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
2012“向京:寂靜中心”,高瑪吉畫廊,馬德里,西班牙
2011“這個世界會好嗎?” 向京作品2008 - 2011,今日美術館,北京
“我看到了幸福”,北京銀泰柏悅酒店,北京
2008 “全裸” 向京2006 - 2007作品亞洲巡展,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香港;曼谷,泰國;北京
2007“一百個人演奏你?還是一個人?”,誠品畫廊,台北
2006“你的身體” 向京作品2000-2005,上海美術館,上海
2005“保持沉默” 向京作品2003-2005,北京季節畫廊,北京
2003“鏡子裡的女人”,歐洲藝術中心,廈門
公共收藏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
今日美術館,北京
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北京
上海美術館,上海
上海世博園,上海
上海龍美術館,上海
劉海粟美術館,上海
余德耀美術館,上海
上海喜馬拉雅美術館,上海
譚國斌當代藝術館,長沙
成都當代美術館,成都
深圳華僑城集團,深圳
忠泰集團,台灣
M+博物館,香港
梁潔華藝術基金會,溫哥華,加拿大
查森美術館,麥迪遜大學威斯康辛分校,麥迪遜市,美國
個人出版物 2017年,《向京》,含《向京·作品集》《向京·文獻集》《向京·作品集(別冊)》,出版:北京 | 中信出版集團
2016年,《S——向京2012-2016》,作者:向京、朱朱、郭曉彥,出版:北京 | 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
2012年,《我看到了幸福》,作者:向京,出版:北京 | 文化藝術出版社
2010年,《細節:向京的世界》,作者:向京、朱朱、瞿廣慈,出版:北京 | 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1年,《這個世界會好嗎?》,作者:朱朱、陳嘉映、向京,出版:北京 | 中國今日美術館出版社
2008年,《全裸》,作者:朱朱、尤永、凱倫·史密斯、黃專、杭春曉、王春辰、魏星、向京、翟晶、呂旭峰,出版:北京 | 北京當代唐人藝術中心
2005年,《保持沉默——向京作品2003-2005》,作者:馮博一、高士明、林白、尤永、瞿廣慈、向京,出版:上海 | 文匯出版社
藝術家代表作 藝術評論 在魔咒的內部 朱朱
“通過身體說話。”向京的初始選擇與當今的女性主義集體途徑並無二致,儘管她反感於“女性藝術家”的標籤,仿佛這已經意味了歧視,意味了“將女性的血肉之軀變為釘死的蝴蝶”的暴行,但是,如果沒有那種顯在的女性主義理論作為背景,沒有“第二性”的文化命題可以作為反抗與抗爭的藩籬,她的創作意識與作品效果就不會來得這么清晰、凝聚和有效。事實上,置身於她或她的雕塑面前,我分明可以感覺到一根隱形的警戒線,就連我在交談中開始談論《你的身體》里那個“女性的身體”時,她迫不及待地糾正我“這也是男性的身體”,如此恰好也泄露著她對於兩性議題的緊張感,她緊繃著神經的、條件反射般準備隨時反擊的態勢,在事實上還原了她心理的悖論狀態:一方面她希望觀眾忘記她的性別,僅僅將她作為一個藝術家來看待,另一方面她自己時時著意於男權的稽查與緝拿——如是觀之,她的女性意識是再也強烈不過了。“打破性別”(見向京、黃專對話錄《被跨越的身體》)一語本身即意味著性別構成了主題,構成了魔咒,而她的《你的身體》正是試圖解除這個魔咒。
凱倫·史密斯《向京——大聲說出來》 在這些作品中向京呈現給我們的只不過是赤裸裸的女性身體,讓人震驚。它們紀念碑般的氣質讓我們聯想到亨利·摩爾(Henry Moore)那些巨大的如同波浪一般起伏的女性身體,然而眼下這些作品卻完全是摩爾作品所預期表達的對立面。人們也許將此歸因於後現代主義,因為後現代主義把藝術當中對美的需求、或者把美作為藝術核心價值的最後一絲痕跡也徹底消滅了。它引發了整個二十世紀的視線中時隱時現、卻又永遠不曾遠去的返璞歸真或稱“包羅萬象”之情。特別是多元化在國際上的四處蔓延,鼓舞著每一位在全球背景下從事創作的藝術家直接從自己的經驗出發,並且讓藝術回到現實中來。在演進的過程中,包羅萬象滑向了以海洛因為時尚,甚至走得更遠;這一發展軌跡在向京的手法當中幾乎全都充分體現出來了。她所強調的,並不是當代時尚偶像令人厭惡的仿佛厭食症一般的形象,儘管我們從作品中也能看到這一現象的些微影響,但是就大部分而言完全是另一個極端。她塑造的女人都很普通,並不完美,有的怪異笨拙,神經過敏,聽天由命,但是卻目空一切。這一轉變更進一步的線索也許在於一種對於從笨拙的青春期到沮喪的成年狀態的類比:向京最初是從刻畫天真的青春期少女開始的,把她們刻畫成天真無邪和容易受到誘惑的,就像她曾經感覺到自己所處的那種狀態。早期人物擺出的姿勢仿如德加筆下的芭蕾舞女,暗示的並不是一種久經磨礪的優雅,而是一種固有的剛強:一具靈魂天生脆弱而且不堪傷害的倔強的身體。今天,她顯然長大了;她的作品顯露出一種變化,雖然有些極端,但是同青春期在身體和心靈上釋放出來的那種極端又完全不同。就像她的雕塑作品一樣,向京也是從一個女孩成長為一個女人,她現在也面對著一個所有表情都不過反映了外在經驗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