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issue 5: 異鄉人》是三聯書店(香港)出版的圖書,作者是what. 生活文化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what. issue 5: 異鄉人
- 作者:what. 生活文化志
- 出版時間:2014年10月
- 出版社:三聯書店
- 頁數:186 頁
- ISBN:9789620436642
- 定價:148.00 元
- 裝幀:平裝
- 叢書:what.生活文化志
內容簡介
[編者話] 看見異鄉人 「我們都是城市裡的異鄉人,來這裡尋索家的可能。」 城市是一個奇異的地域,它會提供大量美好的想像。 即使事實未必如此,人們還是會懷著不同的期盼,或主動或被動地從周邊的地方遷移進來。 他們離鄉別井,來到新的土地上建立起新的家園,儘管各自的出身和背景都不同,彼此也互不相識,但因為遷移,使他們之間有了共同的追求——想生活過得更好。 這種想像,滋養了城市的生長,然後又吸引到更多的人遷移進來。 而隨著交通科技的不斷進步,遷移的距離也逐漸擴大; 從城鄉之間,到縣市之間,再到國與國之間,洲與洲之間。 來到今天這個全球一體化的時代,遷移就變得更為活躍和尋常。 當我們以城市為家,遷移便成為了生活的手段。 然後,時間繼續以線性前行,城市裡開始出現新與舊的遷移對立。 早來的人在這裡落地生根繁衍生息,與城市建立起緊密的互動關係,也構成了所謂的「本地」意識。 他們在「異... (展開全部) [編者話] 看見異鄉人 「我們都是城市裡的異鄉人,來這裡尋索家的可能。」 城市是一個奇異的地域,它會提供大量美好的想像。 即使事實未必如此,人們還是會懷著不同的期盼,或主動或被動地從周邊的地方遷移進來。 他們離鄉別井,來到新的土地上建立起新的家園,儘管各自的出身和背景都不同,彼此也互不相識,但因為遷移,使他們之間有了共同的追求——想生活過得更好。 這種想像,滋養了城市的生長,然後又吸引到更多的人遷移進來。 而隨著交通科技的不斷進步,遷移的距離也逐漸擴大; 從城鄉之間,到縣市之間,再到國與國之間,洲與洲之間。 來到今天這個全球一體化的時代,遷移就變得更為活躍和尋常。 當我們以城市為家,遷移便成為了生活的手段。 然後,時間繼續以線性前行,城市裡開始出現新與舊的遷移對立。 早來的人在這裡落地生根繁衍生息,與城市建立起緊密的互動關係,也構成了所謂的「本地」意識。 他們在「異鄉人」的本體上再多添了一重「本地人」的身份。 而當中人數較多權力較大的族群,便會成為主流論調的倡行者。 至於後來的新移民,除了是人地生疏「外人」,更是主流以外的「他者」,有一條無形的界線將他們分隔了出來。 面對單一而強勢的主流論調,新移民往往會被要求「淡化」自己的差異,以便「適應」和「融入」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即是自己先抹去自己,才能成為這裡的自己人。 世界上各個大城市都會有這種情況出現,只是或多或少的分別而已。 香港也一樣。 這裡幾乎九成九的家族,都是從他鄉遷移過來。 當中有從北方逃難而來的華人,也有從西方越洋而來的外國人。 華洋共處了百多年,大家似乎早就習慣文化多元的社會面貌,表面看似互相尊重。 但事實上這種所謂的「包容」,其實更加傾向是一種視而不見──是華裔好,南亞裔好,中東人好,歐美人種都好,總之你有你嘅生活,我有我嘅忙碌。 「唔好阻到我搵食!」 所以,香港主流論調里的「排他性」並非建基於種族差異,而是在於有沒有損害到「我」的利益。 在這個框架下,基層新移民便成了最大的罪人。 正如周保松教授在《一個人的移民史》里所說:「在過往大部分的新移民討論里,經濟考慮是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向度,例如新移民對香港人力資源的影響,對社會福利造成的壓力等。 因此,政府最關心的,是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令新移民脫胎換骨,成為有利於香港經濟發展的勞動力,並減少他們對社會福利的依賴。 至於新移民作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過去的個體,他們在新環境中的實存感受,在精神、文化、家庭各方面遇到的種種困難,卻往往被忽略漠視。」 究竟是資本主義的代價,抑或是現代化的宿命? 我們離開了「鄉」便失去了「親」,變成了住在城市裡的「陌生人」(Stranger),並每天與其他「陌生人」繼續擦身而過。 哲學家鮑曼(Zygmunt Bauman)曾說:「陌生人的相遇是一件沒有過去的(an event without a past),也是沒有將來的事情(an event without a future)(它被預期是,希望是擺脫於將來的),是一段非常確切的『不會持續下去的』故事。」 矛盾的是,每一個陌生人心底里都渴望有一個「家」。 而「家」正正就是一個「會持續下去的」故事,有過去有未來有笑有淚有血有肉。 記得去年在SoCO(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深水埗的展覽館裡,看了一個關於難民的展覽。 由於難民擔心臉容曝光會危害到自身的安全,所以他們都戴上了面具,而面具上則畫了他們的心情(就是前面你看到的那輯照片)。 語帶相關地帶出這些難民,雖然同樣生活在香港,但卻成了「看不見」、「被消失」、「缺席」、「面目模糊」、「不願承認」、「disappearance」的存在。 而這些形容,其實也適用於今天香港的新移民身上。 所以我們在籌辦這期《what.》的時候,便立即想起要找SoCO合作。 不同的是,今次我們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