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redolites遺蹟相

本遺蹟相由Bromley、Pemberton and Rahmani(1984)建立,是一種受海洋環境影響並以木質底層為特徵的鑽孔跡遺蹟組合。它大量出現於加拿大阿爾伯達地區上白堊統霍霄峽谷組含煤岩系的一些煤層層面上。該遺蹟相幾乎全由群聚鑽孔組成,典型遺蹟化石為Teretlotites clavatus(棒形蛀木蟲跡)和Teredotites longissimus(長卵形蛀木蟲跡),它是一種特殊的且主要以覓食為目的的生物鑽孔遺蹟,豐度高但分異度很低。其造跡生物被認為是蛀木蟲(或蛀木蟲類雙殼類)和殼斗海筍雙殼類(Bromley et al,198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teredolites遺蹟相
  • 外文名:teredolites ruins
  • 創始:Bromley、Pemberton等
  • 特徵:受海洋環境影響以木質底層為特徵
  • 起源:鑽孔跡遺蹟組合
  • 典型:棒形蛀木蟲跡等
簡介,造跡生物,分布,造跡機制,

簡介

本遺蹟相由Bromley、Pemberton and Rahmani(1984)建立,是一種受海洋環境影響並以木質底層為特徵的鑽孔跡遺蹟組合。它大量出現於加拿大阿爾伯達地區上白堊統霍霄峽谷組含煤岩系的一些煤層層面上。

造跡生物

該遺蹟相幾乎全由群聚鑽孔組成,典型遺蹟化石為Teretlotites clavatus(棒形蛀木蟲跡)和Teredotites longissimus(長卵形蛀木蟲跡),它是一種特殊的且主要以覓食為目的的生物鑽孔遺蹟,豐度高但分異度很低。其造跡生物被認為是蛀木蟲(或蛀木蟲類雙殼類)和殼斗海筍雙殼類(Bromley et al,1984)。

分布

這一遺蹟組合常見於河口灣、三角洲和其他障壁後(潮坪、潟湖)沉積環境,往往與泥炭沼澤環境相關,屬於過渡相中的一種遺蹟相模式。

造跡機制

它的沉積底層由原木或圓木堆積的、泥炭沉積的或其他木質碎屑堆積的底層組成。在岩石記錄中,這些底層大多為煤層。根據Bromley et al,(1984)研究,從地層關係上推斷,木質底層或泥炭層形成之後,其上覆沉積物被潮汐水流沖刷掉而暴露在潮汐水道底部,大量蛀木蟲或殼斗海筍雙殼類生物在其上面鑽孔,最後又被潮汐水道中的砂、泥質充填物覆蓋,使這些生物鑽孔得以完好保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