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
在Struts中,已經由一個名為ActionServlet的Servlet充當
控制器(
Controller)的角色,根據描述模型、視圖、控制器對應關係的struts-config.xml的配置檔案,轉發視圖(
View)的請求,組裝回響數據模型(
Model)。在
MVC的
模型(
Model)部分,經常劃分為兩個主要子系統(系統的內部數據狀態與改變數據狀態的邏輯動作),這兩個概念子系統分別具體對應Struts里的ActionForm與Action兩個需要繼承實現超類。在這裡,Struts可以與各種標準的數據訪問技術結合在一起,包括Enterprise Java Beans(EJB),
JDBC與
JNDI。在Struts的
視圖(
View)端,除了使用標準的JavaServer Pages(JSP)以外,還提供了大量的標籤庫使用,同時也可以與其他表現層組件技術(產品)進行整合,比如Velocity Templates,XSLT等。通過套用Struts的框架,最終用戶可以把大部分的關注點放在自己的業務邏輯(Action)與 映射關係的配置檔案(struts-config.xml)中。
發展歷程
在
Java EE的
Web套用發展的初期,除了使用Servlet技術以外,普遍是在JavaServer Pages(
JSP)的原始碼中,採用
HTML與
Java代碼混合的方式進行開發。因為這兩種方式不可避免的要把表現與業務邏輯代碼混合在一起,都給前期開發與後期維護帶來巨大的複雜度。為了擺脫上述的約束與局限,把業務邏輯代碼從表現層中清晰的分離出來,2000年,Craig McClanahan採用了
MVC的設計模式開發Struts。後來該框架產品一度被認為是最廣泛、最流行JAVA的WEB套用框架。
2006年,
WebWork與Struts的
Java EEWeb
框架的團體,決定合作共同開發一個新的,整合了
WebWork與Struts優點,並且更加優雅、擴展性更強的框架,命名為“
Struts 2”,原Struts的1.x版本產品稱為“Struts 1”。Struts項目並行提供與維護兩個主要版本的框架產品——Struts 1與
Struts 2。
在2008年12月,Struts1發布了最後一個正式版(1.3.10),而2013年4月5日,Struts開發組宣布終止了Struts 1的軟體開發周期。
優缺點
Struts的優點主要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Taglib和頁面導航。Taglib是Struts的標記庫,靈活多用,能大大提高開發效率。
Struts這個名字來源於在建築和舊式飛機中使用的支持金屬架。它的目的是為了減少在運用MVC設計模型來開發Web套用的時間。你仍然需要學習和套用該架構,不過它將可以完成其中一些繁重的工作。Struts跟Tomcat、Turbine等諸多Apache項目一樣,是開源軟體,這是它的一大優點,使開發者能更深入的了解其內部實現機制。
Struts的漏洞處理機制常被詬病,一來OGNL的功能強大和請求處理機制極易產生遠程執行問題,二來開發組對漏洞處理能力不足,要么修復後仍可以繞過,要么無法修復而長期閒置處理。
Apache Struts 2
緣起於Apache Struts的
WebWork框架,旨在提供相對於Struts框架的增強和改進,同時保留與Struts框架類似的結構。2005年12月,WebWork宣布WebWork 2.2以Apache Struts 2的名義合併至Struts。2007年2月第一個全發布(full release)版本釋出。
MVC
MVC模式(Model–view–controller)是
軟體工程中的一種
軟體架構模式,把軟體系統分為三個基本部分:模型(Model)、視圖(View)和控制器(Controller)。
MVC模式最早由Trygve Reenskaug在1978年提出,是施樂帕羅奧多研究中心(Xerox PARC)在20世紀80年代為程式語言
Smalltalk發明的一種軟體架構。
MVC模式的目的是實現一種動態的程式設計,使後續對程式的修改和擴展簡化,並且使程式某一部分的重複利用成為可能。除此之外,此模式通過對複雜度的簡化,使程式結構更加直觀。軟體系統通過對自身基本部分分離的同時也賦予了各個基本部分應有的功能。專業人員可以通過自身的專長分組:
控制器(Controller)- 負責轉發請求,對請求進行處理。
視圖(View) - 界面設計人員進行圖形界面設計。
模型(Model) - 程式設計師編寫程式應有的功能(實現算法等等)、資料庫專家進行數據管理和資料庫設計(可以實現具體的功能)。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