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punk即蒸汽朋克。
蒸汽朋克正在被主流文化所認同,其影響力慢慢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很多方面,在娛樂界影響尤為深遠。蒸汽朋克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一種。同其他亞文化一樣,蒸汽朋克也有獨有的各種文化表征。
這裡是一些蒸汽的特徵
先進和落後共存。
§ 魔幻和科學共存。有人在駕駛機器人戰鬥,同樣也有人在使用魔法。
§ 總是存在有一個如烏托邦完美的聚落或城市。或者角色們為道德和精神上的烏托邦鬥爭。
§ 現代化的大都會已經出現,以倫敦為典型,有木質的尖頂房子和小石子鋪成的道路。
§ 充滿想像力的交通工具,包括飛機、飛艇、汽車、火車、輪船、潛艇,這其中以飛空艇為代表。
§ 多種能源共存,包括煤、石油、風力,電已經成為另一種新能源,不過也存在架空的能源。
§ 螺旋槳、齒輪、活塞、軸承開始大量套用在機械上,而且都趨向於巨大化。
§ 可乘坐的大型機器人出現。就像飛機之於戰鬥機,機器人已經套用到軍事當中。
簡單的說,蒸汽朋克的世界觀是落後與先進共存,魔法與科學共存,精神上追求的烏托邦的理想。再回過頭來看看黑鐵矮人的文化的確一直沿襲著這個的元素。WOW的世界觀是有自己的東西的,昨天看了大家在討論RPG的興衰,在玩WOW時想法去體驗和了解更多的內涵,也希望更多的朋友能一起留意遊戲中那些真實存在的東西。
其實蒸汽朋克是很多遊戲的文化支柱,更要命的是韓國人居然出了個遊戲就叫蒸汽朋克,其實steampunk起源與一部小說,更多發揚是在很多影片中。蒸汽朋克是種獨立的文化,是種世界觀的設定概念發展到最後基調於科幻小說和遊戲,也是在工業革命種衍生地,他區分與朋克的那種音樂的表達形式,而式一種更宏偉的世界觀的描述,文化發展到最後勢必變為一個亞文化,給當地文化侵襲和融合,文化是在不斷的衝擊和融合之後的結合品。
賽博朋克[Cyberpunk]的代表人物威廉·福特·吉勃遜[William Ford Gibson]在1991年曾和另一名賽博朋克大師布魯斯·史得靈[Bruce Sterling]於1991年合寫過一本關於平行歷史的科幻小說〈The Difference Engine〉。根植於一個看似荒誕的簡單假設,這部小說假造了一個特殊的平行世界與一段子虛的歷史。吉勃遜與史得靈假設『要是在後維多利亞時期,以蒸汽為動力的機械計算機就已經被證實為可行的話……』,從此而展開一段似虛似實的精彩故事。這部小說受到各方的肯定與歡迎,為與原先兩人所專長的賽博朋克有所區隔,評論家將這僅此一本的小說,在賽博朋克之外另闢了一個稱為蒸汽龐克[Steampunk]的特殊文類範疇。
在作品中,通過某些擬真的假設,敘述工業革命後的充滿想像力的世界。蒸汽朋克是一個合成詞,來自於蒸汽[steam]和朋克[punk],一種反社會的音樂風格]的合成。蒸汽自然是代表了以蒸汽作為動力的大型機械了。朋克則是一種非主流的邊緣文化,用街頭語對白書寫的文體,它的意義在於題材的風格獨立,而非反社會性。蒸汽朋克的作品往往依靠新某種假設的技術,如通過新能源、新機械、新材料、新交通工具等方式,展現一個平行於19世紀西方世界的架空世界觀,努力營造它的虛構和懷舊等
當然更難能可貴的蒸汽朋克是對於機械狂熱的表現.對於科學的大膽探視.我更喜歡這樣的創新遊戲風格。由於是遊戲論壇偶就說說遊戲中SteamPunk的影子,DC中曾經讓很多人痴迷的櫻花大戰中那略顯笨重的機械,巴黎的歌舞劇,飛翔空中的大型飛艇還有火車樣的移動堡壘。FF系列中更式種將魔法和科學機械文明結合的更有氣派,將一個如同史詩般的新世界創造在我們面前,這兩款就是已經很形象的把蒸汽朋克的概念融入了我們。
"我認為維多利亞式奇幻將大有所為",傑特爾(K.W. Jeter)在1987年的《軌跡》雜誌(Locus Magazine)上寫到,"只要我們能夠想出一種適合的集合規範……一些建立在與那個時代相適應的技術的基礎上的事物--或許可以把它稱作'蒸汽朋克' (Steampunks)。"蒸汽朋克,這一最初只是作為由"鮑爾斯/布雷洛克/傑特爾三人組(Powers/Blaylock/Jeter fantasy triumvirate)" 寫作的"異化歷史"(gonzo-historical)文體的口頭別名,已逐漸成為公認的概念,並被廣泛套用於媒體的表述中,譬如迪斯尼2002年的電影"星銀島"(Treasure Planet)。這一名詞也早從它最初的以美國中心轉換成一種在英國無標示卻取得廣泛商業成功的文學式樣,這其中的絕大部分作品面向的都是青少年(Young Adult)市場。
這一概念最初是用來描述三個加利福尼亞作家與好友的作品,他們(如前所述)是提姆·鮑爾斯、詹姆斯·布雷洛克和K.W·傑特爾。他們的作品都是複雜的
奇幻小說,設定在一個從未真實存在過的維多利亞時代倫敦,其靈感來源是那時候的流行小說,並在此基礎上描寫了眾多奇異的發明和角色。"在任意一個此類傳奇中,"彼得·尼克斯(Peter Nicholls)在《科幻百科全書》(The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Fiction)中寫到,"一個狄更斯式的倫敦本身即是重要角色。"經由由
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和布魯斯·斯特林(Bruce Sterling)合作的《差分機》(The Difference Engine),它進入了賽博朋克(Cyberpunk)領域。在保羅·德·菲利普(Paul Di Filippo)的《蒸汽朋克三部曲》(The Steampunk Trilogy)中,它又與遠古的超自然元素相結合。自那以後,年輕的英國作家們諸如錢那·米耶維爾(China Miéville)、克里斯·伍迪(Chris Wooding)以及伊恩·麥克勞德(Ian R. Macleod)都寫作了"維多利亞式奇幻",它們在包裝上都有一種統一的設計,因為出版商在實際並未使用"蒸汽朋克"這一名詞之前就已經急匆匆地為這些書作了視覺上的區分:畫家雷斯·艾德華茲(Les Edwards)以愛德華·米勒(Edward Miller)的筆名為這些作品創作插圖,在他的以米勒之名創作的作品中有一種與眾不同的維多利亞式的浪漫。
所有以蒸汽朋克為領域創作的小說的基本場景都趨向於科技超出理解,並且從任意角度來講都成為了一種魔法的那個瞬間。繼續探討之下即可發現,維多利亞式的倫敦提供了這種變革發生的歷史機遇。在那時,不僅僅有著科學與技術研究的大發現,更在於那時工業革命的產品第一次成為日用品大量生產,並從此告別孤獨的發明家而進入公眾領域。這告訴我們為何如此多的蒸汽朋克小說的角色都是"孤獨發明家"原型:布雷洛克《侏儒》(Homunculus)與《開爾文爵士的機器》(Lord Kelvin's Machine)中的伊格納西奧·納布多博士(Dr. Ignacio Narbondo);保羅·德·菲利普《維多利亞》(Victoria)中的科茲莫·考博斯維特(Cosmo Cowperthwait);錢那《帕迪諾街車站》(Perdido Street Station)中的伊薩克·丹·德爾·格雷姆勒布林(Isaac Dan der Grimnebulin)。19世紀後期的倫敦英雄處在孤膽精英和大公司生產兩者的風口浪尖,一個最有代表性的轉變事例就是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和他的門羅公園實驗室(Menlo Park laboratories)。這些形象所擁有的不僅僅是一個可笑的名字,因為他們(至少開始)控制著那些能夠使用機器咒語的現代魔法師。
到目前為止,蒸汽朋克文本依然一遍遍地重複描述失控的可能性。因為科技的發展超出了個人的範圍。它們假定一種神秘的力量,作為機械達爾文主義的反映,以因果律塑造與控制故事。納布多控制世界的計畫必然會被反對;試圖設計出第一台原子能列車引擎的考博斯維特害死了他的雙親("當他們重新站立起來,只見蘑菇雲的殘跡高入雲天")。格雷姆勒布林,僅僅因為教一個人飛行而產生的舊式傲慢,在巴斯蘭格(Bas-Lag)城(一個從任何意義上來講都可以完美解讀為倫敦的變形的城市)釋放出了拉夫克拉夫特式的恐怖。因此,那個幾乎被遺忘了的怪人、差分機和分析機(Analytical Engines)(後者是現代計算機的先驅)的研究者查爾斯·巴貝奇[2](Charles Babbage)成為這個流派的偶像,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了。
一方面來說,在蒸汽朋克中科技成為魔法;另一方面看來,其中的魔法卻又成為了一種高科技,由此讀者對於流派類型穩定性的期待受到了挑戰。這一現象可追溯到更廣泛的領域,在弗雷茨(J.G. Frazer)的《金枝》(The Golden Bough)中,"魔法原理"依照魔法規律的分類學分門別類。"如果我們對作為魔法的基礎的思維的原理進行分析,它們或許會表現出自恰性,(因此)結果與原因同類。"也因如此,幻術操作在巴斯蘭格成為一種單獨的科學(《帕迪諾街車站》和《傷痕》(The Scar)),而鮑爾斯《阿努比斯之門》和《怪異之潮》中(On Stranger Tides)的魔法操作者不能接觸裸露的地面,因為泥土有著類似於魔力的接地裝置的作用。然而蒸汽朋克的真正意義在於這兩者共存的方式:科技如何成為魔法,魔法怎樣被科學規範。這種張力是蒸汽朋克的核心所在。
蒸汽朋克已經不僅僅停留在書本之上。角色扮演遊戲大量借鑑了早期蒸汽朋克的魔法基礎世界和《差分機》中的蒸汽計算機時代,在這其中包括了《太空 1889:法爾肯斯坦城堡》(Space: 1889, Castle Falkenstein)、泛用無界角色扮演系統:蒸汽朋克(GURPS Steampunk)以及其他。在漫畫中的代表是著名的艾倫·摩爾(Alan Moore)的《奇異紳士聯盟》(The League of Extraordinary Gentlemen),眾多的日本動漫作品也採用了蒸汽朋克背景,比如說《蒸汽城市》(Steam City①)等等。同時值得一提的是蒸汽朋克在法國也很流行,一些作者用法語寫作蒸汽朋克冒險,包括大衛·卡爾夫(David Calvo)、法布羅斯·柯林(Fabrice Colin)、弗朗西斯·貝勒瑞(Francis Valéry)和約翰·胡里奧(Johan Heliot)。
正如尼克斯所說,蒸汽朋克是一個"高質不高量的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