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o族

solo族

第一種是兩人一起又形不成一對的生活,是有其經濟和感情上的原因的。第二種是年約45歲左右的中年人,他們是過來人,以前結過婚,或者同居過,然後又分手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solo族
  • 性質:未婚男女的一種相處狀態
  • 生活理念:我們要天天相戀但不要天天相見
  • 兩種類型:同居的前奏,試婚中的試婚
  • 存在理由:矛盾現象
  • 三類人群:工作繁忙 崇尚自由年約45歲
生活理念,兩種類型,存在理由,三類人群,

生活理念

Solo族生活理念 “我們要天天相戀,但不要天天相見,只需要悱惻纏綿,絕不要柴米油鹽,有共同的生活經驗,絕不用共同的房間……”黃舒駿的這首老歌描述的幸福理想體現出了此族群憧憬的生活精髓,Solo生活方式便將這種微妙狀態進行了完美的現實演繹。

兩種類型

學習年限延長,就業年齡推遲,一般青年願意住在父母家,還依靠父母的撫養。15—25歲年齡層的青年76%住在父母家。至於找到工作的幸運兒,他們忙於爬社會的階梯,還無心成家,免得到了晚上,在家庭餐桌前兩人相對草草吃一盆勃區第細麵條。這些年輕的成年人可以有一名愛情伴侶,但是愛情伴侶只要占用有限的時間和不多的空間就夠了。於是在婚姻與同居之後又慢慢出現了第三條道路——Solo。西方青年把同居看作是結婚前的試驗期,現在又發明Solo,這成為同居的前奏,試婚中的試婚。
像法國俗語說:給熱水燙過的貓看到冷水也怕。今日要他們再一次分享兩人生活的樂趣,那些嘟嘟嚷嚷的早晨,拌嘴的晚上,到處都是鞋襪和空空如也的冰櫃,需要有加倍的理由去說服他們。然而他們有時有一個固定的情人,真正所謂保持一定的距離,各人在各人的家裡過日子,要愛情定個時間。這類大齡單身分兩家居住,當然談不上是試婚或前奏,只是充實生活的基本內容。

存在理由

伴侶問題專家,《伴侶社會學》一書的作者讓克洛德-卡夫曼說:“這是一種矛盾現象。一方面,結合的願望從來沒有像我們這個社會那么強烈,那么理想化;另一方面,渴望結合的人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苛求。作為這兩個矛盾的折衷就是大家不組成一對,而把結婚甚至同居推到愈遲愈好。”同居和結婚的候選人面對他(或她)的伴侶,行為愈來愈不像情人,而像消費者。他們兩人商量結合事宜,習慣於談判,討價還價,還要求保證試用。大家尋求兩人生活的好處,也不捨棄單身生活的優點,這樣就產生了分居伴侶關係。這是20世紀90年代的怪圈。伴侶關係成了一種制度,在這種制度下創造新的規則,樹立新的目標,制訂新的契約。現代人不能接受這些話:結成伴侶意味著失去對自己命運的駕馭;放棄一部分個人追求,也就是失去自己;在現在這個時代講究的是尋找自我。誰也不願失去什麼。
solo族
solo族

三類人群

第一種:工作繁忙,事業處於上升期,喻Solo生活為“無碎念之亂耳,無瑣事之勞形”正處於事業打拚進行時的情感飄移人群。
第二種:崇尚自由、無拘束,經濟獨立。但近情情怯,喜愛戀愛感覺,不太敢確定婚姻關係的成年未婚人群。
第三種:年約45歲左右,以前結過婚,或者同居過,然後又分手的過來人。這類大齡單身幾乎都屬經濟穩定,交際圈廣泛、生活不太規律的人群。這類大齡單身分兩家居住,當然談不上是試婚或前奏,只是充實生活的基本內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