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uorescence,英語單詞,主要用作名詞,作名詞時譯為“螢光;螢光性”。
基本介紹
- 外文名:fluorescence
- 詞性:名詞
- 英式發音:[fləˈresns]
- 美式發音:[fləˈresns]
fluorescence,英語單詞,主要用作名詞,作名詞時譯為“螢光;螢光性”。
後來,Stokes(1852)認識到這是一種光發射現象,並使用了“fluorescence”一詞。1874年,Müller發現葉綠素溶液稀釋後,螢光強度比活體葉子的螢光強得多。儘管Müller提出葉綠素螢光和光合作用之間可能存在相反的關係,但由於他的實驗沒有對照...
螢光,漢語詞語。又作“螢光”,是指一種光致發光的冷發光現象。當某種常溫物質經某種波長的入射光(通常是紫外線或X射線)照射,吸收光能後進入激發態,並且立即退激發並發出比入射光的波長長的出射光(通常波長在可見光波段);很多...
螢光(Fluorescence)指標是指鑽石在強烈紫外線下會發出的藍光或者黃光等有色光的強度。也就是說,在自然光線下是感覺不到它的,除非在紫外線比較強烈的夏天陽光下,具有很強螢光的鑽石,肉眼感覺到螢光的存在。除了這個情況,螢光對佩帶是...
Fm:最大螢光產量(fluorescence maximum),是PSⅡ反應中心處於完全關閉時的螢光產量。可反映經 過PSⅡ的電子傳遞情況。通常葉片經暗適應20 min後測得。F:任意時間實際螢光產量(actual fluorescence intensity at any time)。Fa:穩態螢光...
氣態自由原子吸收光源的特徵輻射後,原子的外層電子躍遷到較高能級,然後又躍遷返回基態或較低能級,同時發射出與原激發波長相同或不同的發射即為原子螢光。原子螢光是光致發光,也是二次發光。當激發光源停止照射之後,再發射過程立即停止...
螢光顯微鏡(Fluorescence microscope) : 螢光顯微鏡是以紫外線為光源, 用以照射被檢物體, 使之發出螢光, 然後在顯微鏡下觀察物體的形狀及其所在位置。螢光顯微鏡用於研究細胞內物質的吸收、運輸、化學物質的分布及定位等。 細胞中有些...
螢光測量(fluorescence survey):芳香烴類化合物在紫外線的照射下會產生螢光,其強度與螢光物質的濃度成正比。將系統採集的石油化探樣品用無螢光的己烷(一種有機溶劑)萃取出其中所含的芳香烴類物質,用螢光光度計測量其強度,將測量...
螢光輻射,外文名:Fluorescence radiation,處於激發態的原子,要通過電子躍遷向較低的能態轉化,同時輻射出被照物質的特徵X射線,這種由入射X射線激發出的特徵X射線,稱為二次特徵X射線(螢光X射線)此種輻射又稱為螢光輻射。產生原理 ...
X射線螢光 X射線螢光(X ray fluorescence),物質受原級X射線或其他光子源照射,受激產生次級X射線的現象。它只包含特徵X射線,沒有連續X射線。分別以原級、一級、二級X射線激發,可產生一級、二級、三級X射線螢光。
螢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是20世紀80年代末在放射性原位雜交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非放射性分子生物學和細胞遺傳學結合的新技術,是以螢光標記取代同位素標記而形成的一種新的原位雜交方法。技術發展 螢光...
螢光分析法是指利用某些物質被紫外光照射後處於激發態,激發態分子經歷一個碰撞及發射的去激發過程所發生的能反映出該物質特性的螢光,可以進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方法。由於有些物質本身不發射螢光(或螢光很弱),這就需要把不發射螢光的...
螢光猝滅常數 螢光猝滅常數(fluorescence quenching constant)是2016年公布的化學名詞。定義 表示處於激發態的螢光分子與猝滅劑分子因碰撞去激活而引起的螢光猝滅作用程度大小的1個常數。出處 《化學名詞》第二版。
螢光共振能量傳遞(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是2016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化學名詞,出自《化學名詞》第二版。定義 當兩個不同的螢光生色團距離較近,且其中一個生色團(供體)的發射光譜與另一個生色團(受體...
超螢光 超螢光是2019年公布的物理學名詞。 公布時間 2019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物理學名詞。出處 《物理學名詞》。
X射線螢光光譜儀(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er,簡稱:XRF光譜儀),是一種快速的、非破壞式的物質測量方法。X射線螢光(X-ray fluorescence,XRF)是用高能量X射線或伽瑪射線轟擊材料時激發出的次級X射線。這種現象被廣泛用於元素分析...
又稱螢光熄滅或萃滅,是指導致特定物質的螢光強度和壽命減少的所有現象。簡介 引起螢光熄滅的物質稱為螢光熄滅劑。如,鹵素離子、重金屬離子、氧分子以及硝基化合物、重氮化合物、羧基和羰基化合物均為常見的螢光熄滅劑。原因 原因很多,...
延遲螢光(Delayed Fluorescence, DF)也被稱為緩發螢光,它來源於處於第一激發三重態(T₁態)的分子通過非輻射路徑生成的處於第一單重激發態(S₁態)的分子回到基態(S₀態)的輻射躍遷過程。簡介 單重態的壽命一般為10秒,...
螢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luorescencepolarizationimmunoassay,FPIA)是一種定量免疫分析技術,其基本原理是螢光物質經單一平面的藍偏振光(485nm)照射後,吸收光能躍入激發態,隨後回復至基態,並發出單一平面的偏振螢光(525nm)。簡介 偏振螢光...
螢光標準物 螢光標準物是2016年公布的化學名詞。 定義 用於螢光波長、強度校正,量子產率標準或螢光分析靈敏度表征的某些易於純化、水(醇)溶性好、對光穩定、且具特徵螢光光譜的物質。 出處 《化學名詞》。
螢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immunoassay,FPIA)是一種定量免疫分析技術,其基本原理是螢光物質經單一平面的藍偏振光(485nm)照射後,吸收光能躍入激發態,隨後回復至基態,並發出單一平面的偏振螢光(525nm)。偏振螢光的強弱...
螢光猝滅法 螢光猝滅法(fluorescence quenching method)是2016年公布的化學名詞。定義 利用對其他螢光性物質螢光的猝滅作用測定本徵不能發射螢光的物質含量的方法。出處 《化學名詞》第二版。
遲延螢光 delayed fluorescence與通常的螢光具有同樣的波長分布,但比普通螢光(普通為10-9—10-6秒左右)具有更長壽命的發光而言。遲延螢光 delayed fluorescence 與通常的螢光具有同樣的波長分布,但比普通螢光(普通為10-9—10-6秒左右...
光脫色螢光恢復技術(fluorescence recovery after photobleaching FRAP) 。首先用螢光物質標記膜蛋白或膜脂,然後用雷射照射某一區域,被照射區域螢光淬滅變暗,最後由於細胞膜的流動性,亮度逐漸恢復。這種方法不僅能夠證明膜的流動性,同時...
非共振原子螢光(non-resonance atomic fluorescence)是2016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化學名詞,出自《化學名詞》第二版。定義 原子吸收輻射躍遷到激發態再發射的與激發輻射不同波長的原子螢光。包括直躍線原子螢光、熱助直躍線...
螢光量子效率又稱螢光量子產額(quantum yield of fluorescence)和螢光效率。單位時間(秒)內,發射二次輻射螢光的光子數與吸收激發光初級輻射光子數之比值。定義 螢光量子效率是指發射螢光的光子數n₂與被激活物質從泵浦源吸收的光子數n...
螢光顯微鏡(Fluorescence microscope) 是以紫外線為光源,用以照射被檢物體,使之發出螢光,然後在顯微鏡下觀察物體的形狀及其所在位置。螢光顯微鏡用於研究細胞內物質的吸收、運輸、化學物質的分布及定位等。簡介 螢光顯微鏡(Fluorescence ...
光致發光可按延遲時間分為螢光(Fluorescence)和磷光(Phosphorescence)。產生 激發態的分布按能量的高低可以分為三個區域。低于禁頻寬度的激發態主要是分立中心的激發態。關於這些激發態能譜項及其性質的研究,涉及到雜質中心與點陣的相互...
1825年“Fluorescence”一詞誕生,意為螢光,源於螢石在紫外線照射下可以散發螢光的屬性。1886年法國化學家亨利·莫瓦桑(Moissan)首次從螢石中分離出氣態的氟元素,揭示出螢石是由鈣元素和氟元素化合組成的礦物,定名為氟化鈣(CaF₂)。
4.落射光激發的螢光法(incident-loght fluorescence Epi-FL)簡稱為落射螢光法,是近代顯微鏡檢術中新發展出來的一種強有力的反差增強法。它將激發螢光用的光源改在物鏡的上方,光由物鏡上方經反光鏡射入物鏡去激發樣品,從樣品上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