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cula(英國(愛爾蘭)小說中最著名的一個吸血鬼)

dracula(英國(愛爾蘭)小說中最著名的一個吸血鬼)

dracula,是在《dracula》登場的虛擬人物,是一名吸血鬼,性格兇殘,在小說中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反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德拉庫拉
  • 外文名:dracula
  • 登場作品:《Dracula》
  • 性別:男
角色簡介,人物介紹,小說,刺穿者,德拉庫拉,

角色簡介

Dracula伯爵這個名字最初出現是在 Bram Stoker 於1897年所寫的小說"Dracula"里。(以下為科波拉指導電影《驚情四百年》的劇情,原著小說中只說明Dracula是特蘭西瓦尼亞的伯爵,與土爾其人多次交戰,但並未說明如何變成吸血鬼,且是徹頭徹尾的反派,沒有延續幾世的愛情,最後被范海辛的團隊殺死)劇情主要是德拉庫拉原是特蘭西瓦尼亞的伯爵,領兵出城與土耳其人作戰,將新婚愛妻留在城堡中。土耳其人為動搖城中軍心,向城中謊稱伯爵已經戰死,其妻聞之,信以為真,乃自殺殉情。不料伯爵戰勝歸來,驚聞愛妻已死,痛不欲生。此時城中教會人士卻向伯爵表示:夫人既系自殺而死,就違背了教義,故她不能得到教會的祝福。伯爵聞之悲憤已極,怒火上沖於天,他質問道:難道這就是我為之戰鬥、並用自己的生命維護著的教會嗎?!他發誓從此要與教會為敵,於是他變成了永生的吸血鬼之王。
dracula
科波拉的電影基本上不同於原著。
不過這個人物倒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事實上在15世紀的確有一位Dracula--Vlad the Impaler。Stoker對他並不是很了解,其實他是在查閱資料時在一本名為An Account Of The PrincIpalities Of Wallachia And Moldavia的書中發現這個名字的。該書中有很短的篇幅用來描寫與土耳其人交戰的Dracula。但真正引起注意的是在書中所作的註腳“在瓦拉幾亞(從前歐洲東南部一王國,1861年成為羅馬尼亞的一部分)語裡Dracula是惡魔的意思”。
dracula

人物介紹

Dracula可說是歷史上最有名的吸血鬼。帶有惡魔的含義,其作為吸血鬼的代表曾在多部描寫吸血鬼的影片中出現。1924年,即斯托克去世12年後,《德拉庫拉》首次被搬上舞台,1927年在倫敦重演,大獲成功,同年9月又在紐約百老匯上演,吸血鬼德拉庫終於成為一個傳奇人物。他在舞台上的晚禮服和黑披風,從此成為現代吸血鬼形象的共同特徵。1931年,根據《德拉庫拉》改編的第一部有聲電影《吸血狂魔》上映。

小說

對於居住在羅馬尼亞之外的大多數人來說,德拉庫拉(Dracula)這個名字會使他們眼前立刻浮現出一個邪惡的吸血鬼貴族的形象:他居住在一個外觀兇險的城堡之中,城堡則位於鬼怪出沒的特蘭西瓦尼亞高原(Transylvania)的高山之上。而在羅馬尼亞,德拉庫拉這個詞有著兩層含義:一方面,它代表著一個歷史與傳說的荒唐組合,這種情形為當地人帶來了大量旅遊收入;另一方面,這個詞也是一位民族英雄的名字,他為捍衛羅馬尼亞的獨立和民族身份而進行了殊死的鬥爭。
德拉庫拉真正的名字是威拉德三世(VladIII),他的父親威拉德二世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封為騎士,並成為了效忠基督教的皇家龍騎士團(theOrderoftheDragon)的成員。在15世紀,東歐人怕的不是吸血鬼,而是土耳其人。奧斯曼土耳其勢力日漸增長,對整個東歐地區構成了越來越大的威脅,而皇家龍騎士團發誓要與土耳其人戰鬥到底。羅馬尼亞語中的“德拉庫”(dracul)表示“龍”,而“德拉庫拉”或“德拉庫里”(draculea)的意思則是“龍之子”。威拉德二世當時是特蘭西瓦尼亞的領主,並在受封為騎士時獲得了“瓦拉幾亞親王”的稱號(瓦拉幾亞地區在現今羅馬尼亞的南部)。龍騎士團團徽的圖案是一頭龍吊在十字架上,他就用這種徽標來裝飾自己的衣物和自己發行的硬幣。人們稱他為“德拉庫”,有時也稱他為“德拉庫拉”,意在表明他是龍騎士團的成員。不過,“德拉庫”在羅馬尼亞語中還有一個意思,那就是“惡魔”。於是,威拉德三世的敵人就利用這一點來把他貶斥為“惡魔之子”,因為作為一位王子,威拉德三世的出身有些曖昧。正是因為這個詞的雙重含義,英國作家布拉姆·斯托克(BramStoker,1847 1912)把自己的恐怖小說《德拉庫拉》(Dracula)中的吸血惡魔命名為了“德拉庫拉”。
1431年,威拉德三世出生在特蘭西瓦尼亞。後來,他和弟弟一起被送到土耳其當人質,原因是土耳其人想以此牽制他的父親。在父親和兄長被瓦拉幾亞貴族刺殺之後,威拉德三世返回故土,打算繼承親王的封號。不過,他很快又被敵人驅逐出境。幾年之後,威拉德三世再次回到瓦拉幾亞。這次他殺死了對手,登上了親王的寶座,由此開始了為期六年的統治。就在這段時間裡,他得到了“特佩斯”(Tepes,意為“刺穿者”)的雅號,因為他習慣於把罪犯、叛徒、土耳其俘虜、卑劣的商人以及任何他不喜歡的人釘在尖樁上。公平地說,威拉德三世施行刺刑的時候並不是完全隨心所欲、武斷專橫的。他是一個嚴刑峻法的統治者,絕不容忍哪怕是非常微小的違法行為,如此而已。

刺穿者

在一個晴朗的復活節早晨,“刺穿者”威拉德擺了一桌筵席,請來了所有涉嫌謀殺他父親的貴族。寒暄幾句之後,威拉德直截了當地把他們釘上了尖樁。那些僥倖沒有被處死的人踏上了一段50公里長的死亡之旅,這段旅程的倖存者則被迫在真正的德拉庫拉城堡中做苦役———那個城堡在瓦拉幾亞北部,並不在特蘭西瓦尼亞。
“刺穿者”威拉德對特蘭西瓦尼亞的日爾曼移民———撒克遜人———尤其殘忍。跟小說里的德拉庫拉不同,他在位時在特蘭西瓦尼亞呆的時間並不長。他只會偶爾到那裡去一下,“刺穿”幾千個人,然後就離開。撒克遜商人喜歡做假賬和矇騙無知者,而威拉德以極端推崇誠實卻從不懂得憐憫著稱,他對待欺騙行為的手段也十分嚴厲,就跟他對付那些幫著別人來跟他搶王位的撒克遜人的手段一樣。於是,返回祖國的撒克遜旅行者開始傳播關於“刺穿者”威拉德的故事。後來,這些故事又得到了新出現的印刷機的幫助,成了小道訊息的最早範例之一。記述威拉德故事的小冊子大行其道,到處流傳。據說,連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都很喜歡閱讀威拉德的故事,對這位瓦拉幾亞的嚴厲君主推行的殘酷正義頗有興趣。
最終,土耳其人大舉進犯威拉德的領地,這超過了威拉德的抵抗能力。他被迫撤退,同時實施了焦土戰略。缺水少食的土耳其人隨後也被迫撤軍,威拉德精心地為他們安排了一份臨別禮物:2萬名土耳其俘虜被釘上尖樁。對威拉德來說,對土耳其人的戰爭是一次巨大的成功———他由此成了基督教世界的英雄。不過,不久之後,對威拉德的刺刑恐懼萬分的瓦拉幾亞貴族和撒克遜商人就開始傳播關於他的卑鄙流言,匈牙利國王因此下令將他逮捕。匈牙利人抓住了威拉德,把他送到了布達佩斯。此後的幾年中,威拉德就只能在布達佩斯北邊的威斯格拉德城堡里欣賞多瑙河的景色了。獲釋之後,威拉德又被派回瓦拉幾亞去對付土耳其人。這一次土耳其人的來勢更猛,而威拉德也在混戰中被殺死了。他的死可能是因為意外,也可能是因為被人出賣,但肯定不是因為吸血鬼。他被葬在了斯拉戈夫(Snagov),那是布達佩斯北邊的一個小村莊。面臨著新教興起等種種麻煩的西方世界很快就忘記了威拉德,關於他劣跡的那些小冊子也在他去世幾十年之後變得無人問津了。
400年很快過去了,打算借吸血鬼撈一把的布拉姆·斯托克寫了《德拉庫拉》,一本關於一位特蘭西瓦尼亞吸血鬼貴族的小說。為了寫這本書,斯托克對特蘭西瓦尼亞北部的地理、文化和民俗進行了大量研究。很多人都認為書中的德拉庫拉完全是以“刺穿者”威拉德為原型的,認為這兩者實際上是同一個人(吸血鬼)。一些文學研究專家、歷史學家和電影製片人對這種說法表示支持,最近的例子就是科波拉導演的《吸血鬼驚情400年》(BramStoker’sDracula)。影片當中,威拉德在妻子死後詛咒上帝,由此變成了吸血鬼。不過,《德拉庫拉指南》的作者伊莉莎白·米勒教授(ElizabethMiller)並不同意這種看法。她認為,斯托克的靈感只是來自德拉庫拉這個名字,而不是來自威拉德這個歷史人物。斯托克對德拉庫拉的歷史背景交代得十分簡略,他甚至連德拉庫拉的真名都不知道。斯托克筆下的德拉庫拉伯爵是斯茲克利人,後者據說是匈奴人的後裔,而威拉德卻是瓦拉幾亞人。此外,非常重視細節的斯托克卻沒有提及德拉庫拉有“刺穿”行為,這只能說明他不知道這些事情。

德拉庫拉

《德拉庫拉》在世界範圍內取得了巨大成功。1931年,匈牙利人貝拉·盧戈西(BelaLugosi)主演的同名影片問世。這部影片和盧戈西的精彩表演使德拉庫拉伯爵從此深入於西方人的文化意識當中,人們也由此產生了尋找“真實的德拉庫拉”的興趣。無數的書籍和紀錄片使世界各地的人們對“刺穿者”威拉德有了更多的了解。到了今天,威拉德幾乎已經跟他的異化自我———吸血鬼———一樣著名了。而在羅馬尼亞,人們對此反應不一。有些人從中看到了賺取旅遊收入的捷徑,但也有人認為這是匈牙利人的一個陰謀,目的是貶損這位羅馬尼亞英雄。有些批評家認為,小說《德拉庫拉》是病態心靈的產物。此外,由於出生在特蘭西瓦尼亞的貝拉·盧戈西對羅馬尼亞人沒有好感,事情因此變得更加糟糕。
羅馬尼亞人的態度很容易理解,要是有什麼東歐作家把喬治·華盛頓或是伊莉莎白一世寫成邪惡的食腦殭屍的話,西方人的反應也不會有什麼兩樣。以15世紀的眼光來看,“刺穿者”威拉德是英雄、惡棍還是虐待狂完全取決於你站在誰的立場上。直到今天,不同的人對這位歷史人物也仍然有著大相逕庭的認識。無論如何,特蘭西瓦尼亞的景色美麗依然,因為德拉庫拉或是威拉德三世而前往特蘭西瓦尼亞的遊人也還是絡繹不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