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特羅洛普

A·特羅洛普,(A·Trollope 1815——1882)是十九世紀英國著名作家,他與狄更斯同時代,但我國讀者對他不若對狄更斯熟悉,因為作的作品一直沒有系統介紹過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A·特羅洛普
  • 國籍:英國
  • 出生日期: 1815年
  • 逝世日期:1882年
  • 職業:作家
  • 代表作品:《養老院長》、《巴契斯特寺院》
人物生平,個人特點,個人成就,

人物生平

他的父親是律師,但因脾氣暴躁,以致無人上門請教,家境很是不好。他的童年生活艱苦。狄更斯或是夏洛蒂·勃朗特的痛苦童年體現在他們的小說中,而特羅洛普若無他的《自傳》,讀者對他的童年便會一無所知。他幼年上學時常受校長鞭笞,他曾說過,“學校里竟讓這樣的鞭笞成為一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我看來,也說明了學校紀律教育之差;”這么淡淡一句話也表明了他內心感受之深。他所受的不公是體罰,還有貧困帶來的匱乏與被排斥之感。他的貧困使同學們拿他取笑,學校讓他免費入學,卻又將他無錢繳納學費一事公之於眾。他說,“我所忍受的屈辱、輕蔑簡直無法形容。”又說,“我悄悄溜來溜去,在我羨慕的那些人眼中我可憎可厭。”(《自傳》第一章)
後來他的父親埋頭寫《教會百科全書》,未見成功。他的母親到美國去經營了一家小商店,回國後寫了一本有關美國家庭生活與習俗的書卻大受歡迎。她五十歲時成了一位多產作家,家境大有轉機,但好景不常,不久,他父親因舊債主逼債,逃離家園,死於異鄉。1840年特羅洛普自己也大病一場。這時他已在郵局供職,一直到1867年。在此期間,他因郵政公務在愛爾蘭工作十年(1841—1851)。這十年中,他很有成績,不但促進了郵遞業務的效率,而且倡議用鐵制郵筒,從此郵筒便成了英國的街頭一景。

個人特點

特羅洛普具有高尚理想,為人正直。他也有許多普通人的小缺點。他並無卓越的天賦,但勤奮努力,富有同情心,他的些微瑕疵,無礙於他的品德,許多比他優越的人、不屑於接觸的人,他也能與他們溝通,因此讀者們在他身上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勝利”,對他感到十分親切,這是比他偉大的作家不一定都能做得到的。和他比起來,狄更斯常勿動感情;薩克雷譏諷過甚,而艾略特則哲人氣息太濃。大多數人認為特羅洛普是“我們的自家人”。

個人成就

他共寫了四十七部小說及很多遊記、短篇小說等。他開始的二十餘年寫作過程中同時在郵局供職,因公各地出差,他的生活閱歷及廣泛見聞也有助於他的創作。
他的成名作《養老院長》(The Warden)與《巴契斯特寺院》(Barchester Towers)先後發表於1855及1857年。隨後他的其他作品相繼問世。他最著名的著作是巴塞特郡一組小說,除上述兩部成名作外,還有《索恩博士》(Doctor Throne,1858)、《弗萊姆利教區》(Franmley Parsonage,1861)、《阿林頓小屋》(The Small House of Allington,1864)與《巴塞特最後的紀事》(The Last Chronicle of Barset,1867)。
1859年特羅洛普回到英格蘭與倫敦文學界有了接觸。他與薩克雷建立了友誼,認識了艾略特,他很欽佩她,她也承認她的《米德馬爾契》一書得益於他不少。他在她家裡還認識了詩人白朗寧與丁尼生及哲學家史賓塞等著名文人學者。
肖伯納、托爾斯泰等偉大作家都認為特羅洛普的作品曾對他們有過有益的影響。甚至比他年輕一輩的一些作家,如史蒂文生、吉辛與斯溫伯恩等對他並沒有太多好感的,也不能不對他予以好評。亨利·詹姆士在特羅洛普死時對他作了公正的評價:
“特羅洛普在作家中雖不是最擅長言詞表達的,卻是最值得信賴的人之一,他幫助人類的心靈認識了自身。”
特羅洛普的小說可讀性強。故事發展自然流暢,敘述明快,情節引人入勝,亦針砭時弊,諷刺尖銳。他的作品注重心理分析,人物描述栩栩如生。
他因擔任政府公職,業餘寫作,每日在早飯前堅持寫作三小時,每小時寫1000字。他在自傳中提及此事,因而被當時評論家視為“文字匠”,將他排名在同時代偉大作家狄更斯、艾略特及薩克雷之後。直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一些著名評論家對他重新評價,使他的聲譽得以恢復,作品也再度暢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