鋯(Zirconium)

鋯(化學元素)

Zirconium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鋯(Zirconium)是一種化學元素,元素符號Zr原子序數是40,單質是一種高熔點金屬,呈淺灰色。鋯的表面易形成一層氧化膜,具有光澤,故外觀與鋼相似。有耐腐蝕性,可溶於氫氟酸王水,高溫時,可與非金屬元素和許多金屬元素反應,生成固溶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鋯
  • 外文名:Zirconium
  • CAS登錄號:7440-67-7
  • EINECS登錄號:231-176-9
  • 熔點:1852 ℃
  • 沸點:4377 ℃
  • 水溶性:不溶於水
  • 密度:6.49 g/cm
  • 外觀:淺灰色固體
  • 套用:原子能工業、在高溫高壓下用作耐蝕化工材料
  • 安全性描述:S26;S43;S7/8;S36/37/39;S35;S27;S16
  • 危險性符號:F;Xi
  • 危險性描述:R17
  • 元素符號:Zr
  • 原子量:91.224
  • 原子序數:40
  • 周期:第五周期
  • :IV B族
  • :d區
  • 電子排布:[Kr] 4d 5s
  • 電負性:1.33(鮑林標度)
  • 原子半徑:160
  • 元素類別:過渡金屬
研究歷史,發現歷史,國內發展歷史,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基本性質,氧化鋯,矽酸鋯,鋯指數,同位素,含量分布,用途,工業用途,軍事用途,泄漏應急處理,防護措施,儲存運輸,

研究歷史

發現歷史

含鋯的天然矽酸鹽ZrSiO4稱為鋯石(Zircon)或風信子石(hyacinth)廣泛分布於自然界中,具有從橙到紅的各種美麗的顏色,自古以來被認為是寶石,據說Zircon一詞來自阿拉伯文Zarqūn,是硃砂,又說是來自波斯文Zargun,是金色,hyacinth則來自希臘文的“百合花”一詞,印度洋中的島國斯里蘭卡盛產鋯石。包含鋯的寶石作為鋯石的形式在古代就已知了。
鋯
1789年德國人M.H.Klaproth對鋯石進行研究時發現,將它與氫氧化鈉共熔,用鹽酸溶解冷卻物,在溶液中添加碳酸鉀,沉澱,過濾並清洗沉澱物,再將沉澱物與硫酸共煮,然後濾去矽的氧化物,在濾液中檢查鈣、鎂、鋁的氧化物,均未發現,在溶液中添加碳酸鉀後出現沉澱,這個沉澱物不像氧化鋁那樣溶於鹼液,也不像鎂的氧化物那樣和酸作用,Klaproth認為這個沉澱物和以前所知的氧化物都不一樣,是由Zirkonerde(鋯土,德文)構成的,不久,法國化學家de Morueau和Vauquelin兩人都證實M.H.Klaproth的分析是正確的,該元素拉丁名為Zirconium,符號認為Zr,中國譯成鋯。
1808年,英國的H.Davy利用電流分解鋯的化合物,沒有成功,1824年瑞典的J.J.Berzelius首先用鉀還原K2ZrF6時製得金屬鋯,但不夠純,反應式為:K2ZrF6+4K=Zr+6KF,該反應也可用Na作還原劑,直到1914年,荷蘭一家金屬白熱電燈製造廠的兩位研究人員Lely和Ham bruger用無水四氯化鋯和過量金屬鈉同盛入一空球中,利用電流加熱500℃,取得了純金屬鋯。
完全純淨的鋯在1925年才被荷蘭化學家Anton Eduard van Arkel和Jan Hendrik de Boer,由分解四碘化鋯(ZrI4)製取。鋯由鎂加熱四氯化鋯來大量生產。

國內發展歷史

中國鋯業的發展是艱苦和曲折的,但對世界鋯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鋯業的發展歷經下列幾個階段。
20世紀60年代,中國曾經用碳氯化法生產過無鉿的核用金屬鋯,那時有上海紅色冶煉廠、901廠、錦州鐵合金廠;同時還有上海五一化工廠、北京有色金屬熔煉廠、水口山六廠和河南焦作化工總廠,用硫酸法生產氧化鋯。由於我國核工業尚未發展,氧化鋯未能在工業上取得套用,生產技術、產品質量、環境污染等都存在嚴重問題,資金也比較困難,因此,這些工廠的規模一直未發展起來,大部分工廠停產、轉產、關閉,只有少數工廠保留、待觀、試驗。
20世紀70年代中期,由於國外氧化鋯套用的發展,影響了中國。特別是氧化鋯在衛生陶瓷方面的套用,促進了氧化鋯的發展。但由於原有的工藝技術落後、工藝流程過長、產品質量差、環境污染嚴重等,迫使人們進行氧化鋯生產工藝的改進研究,以後就確立了工業上套用的NaOH燒結和HC1分解工藝生產氧化鋯,並於1978年建立第1家按NaOH燒結工藝生產氧化鋯的工廠——宜興化工廠。與此同時,在湖州也建立了一個小型的生產廠。產品質量在當時(在國內)還是比較好的,但規模都比較小。因為當時在國內氧化鋯的套用還是很陌生的,所以銷量不是很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