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1計算機,由Konrad Zuse於1938年開發完成,其使用繼電器為邏輯元件,Z1是世界首台可自由編程使用二進制數的計算機。
1938年首台採用繼電器工作的計算機——Z1
●首台採用繼電器工作的計算機——Z1
1938,Zuse完成了Z1電子機械二進制計算機。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軍事需要大大促進了計算機技術的發展。1939年,Zuse和Schreyer 開始在他們的Z1計算機的基礎上發展Z2計算機。並用繼電器改進它的存儲和計算單元。但這個項目因為Zuse服兵役被中斷了一年。
The Z1 was a mechanical computer designedby Konrad Zuse from 1935 to 1936 and built by him from 1936 to 1938. It was abinary electrically driven mechanical calculator with limited programmability,reading instructions from punched tape.
The machine was a 22-bit floating pointvalue adder and subtracter, with some control logic making it capable of morecomplex operations such as multiplication (by repeated additions) and division(by repeated subtractions). Z1's ISA had nine instructions and its CPI rangedfrom 1 to 20.
The Z1 was the first in a series ofcomputers designed by Konrad Zuse. The Z2 and Z3 were follow-ups based on manyof the same ideas as the Z1.
The computer had a 64-word floating pointmemory, where each word of memory could be read from and written to by thecontrol unit. The mechanical memory units were unique in their design and werepatented by Konrad Zuse in 1936. The machine was only capable of executinginstructions read from the punch tape reader, so the program itself was neverloaded into the memory.
The Z1 was the first freely programmablecomputer of the world which used Boolean logic and binary floating pointnumbers .It was completed in 1938 and financed completely from private funds.Konrad Zuse's first computer, built between 1936 and 1938, was destroyed in thebombardment of Berlinin December 1943, during World War II, together with all construction plans.
The Z1 contained almost all parts of amodern computer, e. g. control unit, memory, micro sequences, floating pointlogic (Only the logical unit was not realized) and input-output devices.
The input and output were in decimal with adecimal exponent and the units had special machinery for converting to and frombinary. The input and output instructions would read or write a floating pointnumber. The program tape was 35 mmfilm with the instructions encoded in punched holes.
Konrad Zuse constructed the Z1 in the apartment of his parents; infact, he was allowed to use the living room for his construction. In 1936 Zusequit his job in airplane construction to build the Z1. His parents were notenthusiastic, but they did support him any way they could.
It was a privately financed machine. KonradZuse got money by his parents, his sister Lieselotte, some students of theAkademischer Verein Motiv and Kurt Pannk, an entrepreneur in Berlin.
The Z1 was in many ways a remarkablemachine. Konrad Zuse used thin metal sheets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is machine.There were no relays in it. The only one electrical unit was an electricalengine in order to give the clock frequency of one hertz to the machine. The Z1was freely programmable via a punch tape and a punch tape reader. There was aclear separation of the punch tape reader, the control unit for supervising thewhole machine and the execution of the instructions, the arithmetic unit, andthe input and output devices.
The original Z1 was destroyed by allied airraids in 1943, but in 1986 Konrad Zuse decided to rebuild the machine. Heconstructed thousands of elements of the Z1 again, and finished rebuilding thedevice in 1989. The rebuilt Z1 is displayed at the Deutsches Technikmuseum in Berlin.
存儲: 176位元組 (64words of 22 bits)
時鐘頻率: 1 Hz
暫存器:2個浮點暫存器,每個22比特
計算單元: Four basic operations +,-, *, / for binary floating point numbers
重量: 1000 kg
平均運算速度: 加法5秒, 乘法10秒
Area of Application: Prototype
輸入: 十進制浮點數
輸出: 十進制浮點數
Konrad Zuse於1910年6月22日出生在柏林,是一位德國工程師。他提出了電腦程式控制的基礎概念,於1941年Zuse首次設計完成了使用繼電器的程式控制計算機。於1995年逝世。
1945年,就在盟軍攻陷法西斯德國的首都柏林後不久,從阿爾卑斯山區偏僻小鎮欣特斯泰因傳來一個驚人的訊息:一個糧倉地窖里發現了德國研製的先進計算機。
兩名英國情報官聞訊匆匆趕到了欣特斯泰因。在攻占該鎮的法國士兵帶領下,打開了糧倉地窖大門。地窖裡面確實存放著一台機器。情報官湊上前仔細打量,這機器怎么看也不像是德國的“先進計算機”,充其量是某個印刷廠遺棄的排字機。兩人互相對視著苦笑了一陣:“德軍再傻,也不會把這么重要的設備放在交通極為不便的山區。”
過了很長時間之後,西方計算機界終於認識到,這台貌不驚人的機器,的確是當時最先進的計算機,它研製成功的時間,要比美國、英國的同類發明更早;更重大的意義還在於,它是最先採用程式控制的數字計算機。這台機器的名稱是Z-4,它的發明人叫克蘭德·楚澤(Konrad Zuse,1910-1995),一位靠自費起家的土木建築工程師。
克蘭德·楚澤1910年6月22日生於德國維爾梅斯多夫,在東普魯士接受的早期教育。東普魯士的文化傳統相當保守,為了獲得更好的發展,他進入一所比較開放的學校,直到高中畢業。1927年,楚澤考進柏林工業大學,學的是土木工程建築專業。他從小愛好繪畫,具有非常好的美術功底,因此很快就學會了如何設計房屋結構和外觀。多才多藝的楚澤興趣廣泛,修理機器的活也很拿手,時常動手製作出一些稀奇古怪的玩藝,讓班上的同學大吃一驚。
求學期間,楚澤需要完成許多力學計算的功課,諸如橋樑、材料強度設計等等,必須自己動手根據公式算出結果,往往一整天都算不完一道強度核算題目。一天,在疲憊不堪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後,楚澤突然發現,寫在教科書里的力學公式是固定不變的,他們要做的只是向這些公式中填充數據,這種單調的工作,應該可以交給機器做。
1935年,楚澤獲得了土木工程學士學位,在柏林一家飛機製造廠找到了工作,主要任務恰好是他最撓頭的飛機強度分析,繁瑣的計算現在變成了他的主要職業,而輔助工具只有計算尺可用。楚澤想製造一台計算機的願望愈來愈強烈,他在這家工廠里只呆了短短的幾個月,便辭職回家做他的“發明夢”。
在父母的幫助下,他把家中的起居室隔出一間,改造成“實驗室”兼“製造廠”,孤身一人開始了漫長的研製生涯。楚澤生活在法西斯統治下的德國,無從得知美國科學家研製計算機的訊息,甚至沒有聽說巴貝奇和霍列瑞斯的名字。在這一點上,他遠沒有美國發明家幸運,無法得到大學或政府機構的任何資助,只有幾個朋友“贊助”了很少的一點錢。
幾乎用了兩年時間在黑暗中摸索,楚澤憑著頑強的毅力獨自奮鬥。他認為,計算機最重要的部分不一定是計算本身,而是過程和計算結果的傳送和儲存。因此,他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存儲器上,設計了一種可以存儲64位數的機械裝置——數千片薄鋼板用螺栓擰在一起的笨重部件,體積約1立方米——然後與機械運算機構連線起來。朋友們都不太懂他想乾什麼,只能提供有限的幫助,例如,幫他用切割設備加工了數以百計的金屬片。其它的薄鋼板,只好靠手鋸在圓鋼上一片一片鋸下來。以這種簡陋的條件,1938年,楚澤居然完成了一台可程式數字計算機Z-1。他花光了僅有的幾千馬克,還是無法買到更合適的零件。因此,Z-1計算機實際上是一台實驗模型,雖然可以完成3×3矩陣運算過程,但始終未能投入實際使用。
Z-1計算機最大的貢獻是楚澤第一次採用了二進制數,在薄鋼板組裝的存儲器中,楚澤用一個在細孔中移動的針,指明數字“0”或“1”。他的這種選擇,明顯地受到萊布尼茨著作的啟發,他後來發表的研究報告,副題就是“向萊布尼茨致敬”。這台機器也採用了“穿孔帶”輸入程式,不過不是紙帶,而是35毫米電影膠片;數據則由一個數字鍵盤敲入,計算結果用小電燈泡顯示。
由於純機械式Z-1計算機性能不理想,第二年,楚澤的朋友給了他一些電話公司廢棄的繼電器,楚澤用它們組裝了第二台電磁式計算機Z-2,這台機器已經可以正常工作。這時,他的工作引起德國飛機實驗研究所的關注,使他得到了一筆資助。1941年,第三台電磁式計算機Z-3完成,使用了2600個繼電器,用穿孔紙帶輸入,實現了二進制數程式控制。程式控制思想雖然過去也有人提倡,但楚澤是把它付諸實施的第一人。Z-3能達到每秒3~4次加法的運算速度,或者在3~5秒內完成一次乘法運算。1942年,在緊張研究的間隙里,他寫作了世界上第一個下西洋棋的電腦程式。
Z-3計算機正常工作了3年。1944年,美國空軍對柏林實施空襲,楚澤的住宅連同Z-3計算機一起被炸得支離破碎。在德國法西斯即將毀滅前夕,楚澤於1945年又建造了一台比Z-3更先進的電磁式Z-4計算機,存儲器單元也從64位擴展到1024位,繼電器幾乎占滿了一個房間。為了使機器的效率更高,楚澤甚至設計了一種程式語言Plankalkuel ,這一成果使楚澤也躋身於計算機語言先驅者行列。
因害怕再次被炸,楚澤把Z-4搬來搬去,四處轉移,最後帶著它飛往德國南部,搬到了阿爾卑斯山區欣特斯泰因小鎮,於是才有了前面那一幕。
希特勒戰敗後,楚澤輾轉流落到瑞士一個荒涼的村莊,一度轉向研究計算機軟體理論,最早提出了“程式設計”的概念。1949年,楚澤把他的Z-4計算機安裝在瑞士蘇黎士技術學院,並且一直穩定地運行到1958年。這時,美、英計算機界才相信德國有位建築工程師,比他們更早地研製出程式控制數字計算機的事實。目前,在慕尼黑一家博物館裡,仍然存放著一台Z-3原型機,只是它已經無法正常運作。
隨後,楚澤創辦了“楚澤計算機公司”,1958年研製出電子管通用計算機Z-22R,距離第一台電子管通用計算機ENIAC誕生已經過去了12年之久。電腦史學家認為,如果楚澤不是生活在法西斯統治下的德國,他可能早就把Z型計算機系列升級為電子計算機,世界計算機的歷史將會改寫。事實上,早在1938年,楚澤和他的朋友已經在考慮用2000個電子管和其他電子元件組裝新的計算機。當他在戰後聽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早已研製出電子管計算機的訊息,不禁感嘆地說:“我所能做的,僅僅是搖搖頭而已。”
早在1938年就發明了計算機的楚澤,幾乎被人遺忘了幾十年。他在1941年為Z-3計算機提出的專利申請,到了1967年,法官仍然拒絕受理,理由是“缺乏創造性”。直到1962年,他才被確認為計算機發明人之一,得到了8個榮譽博士頭銜以及德國大十字勳章。後來,柏林博物館還重新建造了Z-1計算機。
20世紀60年代初,楚澤計算機公司已發展為數千員工的企業,銷售了近300台各類計算機。1966年,他的公司被著名的西門子公司收購,楚澤擔任了西門子公司的顧問。
楚澤活到85歲高齡,一直與夫人居住在富爾達附近的一幢簡樸住宅里,於1995年12月19日逝世。值得欣慰的是,全世界都已經承認他是“數字計算機之父”。
“誰發明了計算機?”這可不是一個三言兩語便能回答的問題。
眾所周知,計算機是一種十分複雜的機器,它由許多元件和部件組成。一個計算機系統就更為複雜了。它除了包括組成機器的硬體外,還包括指揮機器運作的軟體。事實上,每個元、部件或者每個軟體系統都可被認為是一項獨立的創造和發明。人們早已認識到,計算機的發明人不應是某一個天才,而是行進在計算機發展長途上的人數眾多的一隊天才。他們是呈現在計算機史冊上耀眼的發明之星、創造之星。
德國發明家康拉德·楚澤(KonradZuse)是走在最前面的一顆天才的創造明星(如圖1-12所示)。他1910年6月22日生於柏林。20世紀30年代,他在漢希飛機製造廠任結構設計工程師,同時攻讀土木工程的學位。由於工程計算量的逐年增大。他有意於設計和製造適合工程計算的功能強大的計算機。經過長期的探索研究和鍥而不捨的努力,他發明了一系列以“Z”命名的自動計算機,並依靠它們來處理複雜的工程計算問題。為此,楚澤獲得了半官方授予的頭銜:“現代計算機發明者”。但是他對這頭銜不甚看重,當他同時代或後輩的計算機發明家被人們描繪成趕上或超過他的發明成就而授獎時,他的態度十分超然。
為了設計出自動的計算機,楚澤開始從各個角度探究他設計的計算機應具備怎樣的結構和功能。首先從邏輯和數學的角度分析,他認為這台計算機應有程式控制與浮點運算功能,應使用二進制的數制系統。楚澤認為數據處理的基礎在於二進制數的“位”的處理。但當時他有“位”的意識,但就是說不出“位”這個字,只好把它作為是或否的表征。
其次從設計角度進行分析,一個大型計算項目,無論使用計算尺還是一台機械的加法器,楚澤認為最為關鍵的難題是:如何用適當的方式保存中間結果和在以後的計算步驟中再次使用這些中間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