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S:極致

XS:極致

《XS:極致》是2013年7月30日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菲利斯·理查森。

基本介紹

  • 書名:XS:極致
  • 作者:菲利斯•理查森 
  • 類型:藝術
  • 出版日期:2013年7月30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外文名:XS Extreme
  • 譯者:楊明燕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頁數:228頁
  • 開本:24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XS:極致》編輯推薦:XS系列書之前在多家建築師事務所都成為建築師手裡的必備書。此系列書以小型建築為主題,借用了服裝里“XS”的概念,透出幾分幽默感。書籍的開本突破了常規建築書大體量的做法,書里項目的選擇都極具前瞻性與啟發性,是從建築的層面對可持續發展的回應,它們能讓我們開始思考小型建築的可能性。這套書成為泰晤士與赫德遜(Thames & Hudson)出版社近年來最為成功的設計書!《XS:極致》內容簡介:大膽探索建築的獨特性、實驗性和極致性!《XS:極致》中超過40個項目都是以有意思的文字、規劃圖、草圖和照片來展現。有些建築位於地球的極端氣候區,有些建築就在我們身邊的城市中,但它們都在模糊藝術和建築的界限,或是概念大膽而挑釁。XS系列書為任何熱衷於改善我們所建造世界的人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菲利斯·理查森(Phyllis Richardson) 譯者:楊明燕
菲利斯·理查森(Phyllis Richardson),他是多本室內設計和建築圖書的作者,包括XS系列,以及“風格城市”(StyleCity)系列裡的“倫敦”和“巴塞隆納”的作者。

媒體推薦

對於那些好奇地想知道未來我們將在哪裡生活、工作、娛樂的人們來說,將會被XS系列書里提出的創新思路而深深吸引。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奇妙調查。
——《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
小,也可以很美……XS系列書幾乎可以當作21世紀令人振奮的設計師名錄。
——《建築》(Building)
本系列書集視覺美感、趣味性和對傳統的挑戰於一身……本系列書的書籍設計和版式設計採用了很高的標準。
——《藝術與建築期刊》(Art & Architecture Journal)雜誌
一系列奇妙而深奧的項目,XS系列書展示了現有建築項目中所有真實的創新之處。
——《大設計》(Grand Designs)
書中大量的出色圖片清晰易懂,富有啟發性,將會令讀者對建築產生思考。
——《今日建築》(Architecture Today)

圖書目錄

超越界限
革新與改良
節奏波
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
J·邁爾·H

奧地利,維也納
納加爾兄弟
酷(浴室)
德國,斯圖加特
SMAQ
拉·埃斯坦尼亞小教堂
墨西哥,庫埃納瓦卡
邦克爾·阿奎泰克圖拉工作室
果凍建築
日本,伊豆
金·約翰內斯
零食袋帳篷
英國,肯特
傑克·伍利
玻璃泡泡
瑞典,馬爾摩
莫妮卡·戈拉
茶屋
德國,法蘭克福
隈研吾
防風罩
英國,黑潭
伊恩·麥克切斯尼和第一工作室
藝術與技術
密度場
美國,加利福尼亞,洛杉磯
奧伊勒- 伍合作事務所
氣象塔
德國,美因河畔奧芬巴赫
聯合設計和鮑里斯·班諾澤克
擴張屋
英國,坎布里亞
菲利普·拉姆
夏季旋轉屋
英國
查理·惠尼
金華建築藝術公園
中國,金華
多名設計師
閱讀空間
金華建築藝術公園
赫爾佐格和德梅隆建築師事務所
古樹
金華建築藝術公園
克里斯特和岡特拜恩
茶屋橋
金華建築藝術公園
費爾南多·羅梅羅
M包裹二號
美國,加利福尼亞,洛杉磯
麥克·詹貞
移動花冠
美國,北達科他州,法戈
莫爾海德兄弟
風形
法國,拉科斯特
N建築師事務所
風景線
奧蘭德峽灣觀景台
挪威,奧蘭德
桑德斯和威廉森
波士頓旋梯
英國,林肯郡,波士頓
羅布列希與黛姆
埃格遊客集散地
挪威,羅弗敦群島
斯內赫塔建築師事務所
重訪帳篷村
法國,南斯
德雷·瓦彭那爾
鳥塔
美國,阿拉巴馬州,奧本
田園工坊
永久營地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馬奇
凱西·布朗建築師事務所
信息站
法國,米佐拉姆
埃羅- 阿爾諾德建築師事務所
滾動木屋
美國,華盛頓州,馬扎馬山
奧爾森·桑德博格·昆丁·艾倫建築師事務所
漂浮桑拿
挪威,哈當厄爾峽灣
薩米·林塔拉
觀景台
智利,皮諾瓦喬
羅德里戈·謝瓦德
難以到達的地方
極地實驗室
南極洲
理察·霍登和他的學生們,慕尼黑工業大學
4 號樹屋
加拿大,安大略省,馬斯科卡湖(蜜月湖)
盧卡斯·科斯
飛去來艙
法國,巴黎
吉爾·埃伯索爾
頂峰實驗室
瑞士,策馬特
理察·霍登和他的學生們
樹屋
奧地利,薩爾斯堡
安德烈亞斯·溫寧[(德語)樹屋]
沙斯脆房間
南極洲,愛國者丘陵
極限地帶建築師事務所
滑雪屋
智利,波蒂略
dRN建築師事務所
城市自由基
未來教室
英國,倫敦
戈里弗·蘭斯頓建築師事務所
D塔
荷蘭,杜廷赫姆
NOX建築師事務所
零度空間
荷蘭,鹿特丹
NIO建築師事務所
貝斯特徒步通道
美國,紐約州,紐約市
GRO建築師事務所
獨立毫茲
波蘭
前線建築師事務所
移動工作室
法國,巴黎
吉爾·埃伯索爾
工作/ 空間/ 摺疊/ 時間
英國,倫敦
艾利克斯·霍
空間結構
丹麥,哥本哈根
N55
電車站台
西班牙,阿利坎特
子體系
附錄

文摘

藝術與技術
當建築成為雕塑
現在再來討論是否可以將建築看作一種藝術,似乎已經變成陳詞濫調了。不過很多時候陳詞濫調也絕非沒有價值。建築對雕塑形式的渴求,或者說雕塑形式對建築的啟發,都能對我們居住環境的改善產生積極的意義。有的建築造型充滿運動感和飛行感,有的是有機泡泡式或純粹的幾何形狀,它們中的一些能給觀者一種瞬間被吸引的感覺,而另一些則是創造了甚至是傾斜了某種景觀,它們都超越了功能的限制,成為一種強烈的視覺化的存在。無論建築師的目標是為了建造一座具有美感的建築,還是為了改變我們對建築結構的原有認知,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建築師們所創造的建築形式本身和任何建築設計實踐一樣重要。
本章中的建築似乎達到了了某些極限的邊緣。人們很可能首先將它們當作雕塑而非建築來欣賞,雖然這裡大部分的建築都是整體的。無論是在奧伊勒·伍(Oyler Wu)“密度場”滿溢的金屬結構中,還是在聯合設計(unit-design)“氣象塔”的稜角遊戲中,抑或是在查理·惠尼(Charlie Whinney)“夏季旋轉屋”的光滑曲線中,那種傳統的建築挑戰似乎都已經被建築師以及同行們拋棄了,轉而探尋藝術之於建築結構的一種合理的影響力,以及作為認可人類活動中創造性突變的一種必要方式。
N建築師事務所(nArchitects)的“風形”建築展示館是一首藝術與自然的讚歌,隨風飄動的精美結構形成了半封閉式的屋頂,還有可以一覽美景的座位區及觀景台。同樣隨風舞動的還有來自莫爾海德兄弟(Moorhead & Moorhead)的“移動花冠”。受到大草原的啟發,這個建築成功而明確地表達了關於先驅者、大草原和教堂之間的聯繫,並且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能夠激發靈感的沉思地。
另一種類型的沉思激發了法國建築師菲利普·拉姆(Philippe Rahm)的靈感,使其設計了“擴張屋”。通過將視域無限擴大,建築自然打破了一般住房結構的限制。在那四面牆下,擴大了我們觀看世界的視野,甚至是我們的思維。麥克·詹貞(Michael Jantzen)的作品同樣是有關牆壁拆卸的,或者說是將部分牆壁拆開變成了窗戶,然後讓窗戶變成了門。他的“M包裹二號”是一件關於開合空間的迷人作品,屋內所有部分的排列布置都可以自由選擇,使得人們能夠在自己選擇的沉思空間中決定是充分地暴露於外還是緊閉其中。
在本章中還有來自中國的絕佳作品,它們都是屬於金華建築藝術公園的建築精品。金華建築藝術公園是當地新城發展的一個重要項目,那些聲名遠播的建築師以及建築界的後起之秀們各自為這個公園設計了建築展示館,並且已於2007年下半年正式完工。整個項目由著名藝術家、設計師艾未未主持,並且得到來自赫爾佐格和德梅隆建築師事務所(Herzog & de Meuron)的諮詢支持。他們在公園裡的“閱讀空間”使用的是當地的材料,建築大膽的幾何形式成為一道獨特的雕塑風景線,同時它還是一個由微小讀書窩組成的大雜院。來自北美和歐洲的一些建築師也參與其中,比如因為設計“鳥巢”而廣為人知的赫爾佐格和德梅隆建築師事務所,來自瑞士的建築師克里斯特和岡特拜恩建築師事務所(Christ & Gantenbein)和來自墨西哥的費爾南多·羅梅羅(Fernando Romero)。來自中國本土的建築師劉家琨也為此設計了一件作品,他將中國傳統的茶屋升至半空,讓欣賞窗外的風景與在屋內品茶變得一樣重要了。

序言

超越界限

“每個偉大的行動都是極致”—弗朗索瓦·德·拉羅什富科

當我們構思“XS”這套書的時候,我們一直都在尋找那些獨特的、具有實驗性的並且在某些方面做到極致的建築。伴隨著建築師們在小規模建築形式上的嘗試,這套叢書也在繼續記錄著他們在更多特殊空間研究和創新的成就。在上一本《XS:綠色建築》中,主要收錄的是那些迫切關注生態的小型建築;而本書作為整套叢書的第三冊,主要著眼於那些能夠通過建築來拓展建築定義、理念和特殊性的建築師,以及那些拓展實踐了具有更多現實意義的材料表現、場地具象化和功能化的建築師們。
讚頌這些極致的建築,是因為它們的獨特類型和模式所承載的意義,已經超出了我們對建築作為庇護所的原有期待,甚至超出了我們談到不同尋常和異想天開時的所有預想。其實,在很多時候,一個新奇的點子可能是因為發現了另一種全新可能性的核心所在,並且使用更為高效的材料和方法去實現它,使之能夠真正地矗立起來。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極致的建築更應該得到關注,因為它們能夠提醒我們哪些不平凡的想法已經被實現,提醒我們在任何一個建築設計領域中,想要從那些已經被普遍接受的實踐結果中去獲取新的觀念,是多么的不可能。這些建築不僅僅是在結構上有廣泛的不規則形式,而且還默認了一種引發再次研究的可能,這種再次的研究又能夠引起第三次的甚至是迂迴式的研究。因為這些建築喚起了我們對建築環境的好奇心,讓我們想要以研究日常生活中的某種東西去研究它們。
在本書中,“極致”一詞涉及建築的各個層次。在第一章我們所選擇的建築中,要么是使用高科技製備方法的實驗典型,要么是使用新式鑄造方法和複合材料的傑出範例。在這一章中,新材料的使用也包括那些在使用一種常見的材料時,採用了非傳統的而且更好更有效的使用方式。用於這些小規模建築的表面材料往往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即使是像木材和混凝土這樣常見材料的觸感,也能在微觀層面上瞬間給人以衝擊力,這在大型建築牆面那一類巨大的“畫布”上是很難感覺得到的。從這個層面上說,創新型材料的特性和潛力,對於那些靈感乍現的設計師來說是觸手可及的。
第二章則是在思考界限本身—界限產生於心理學和象徵意義的理解,以及對藝術與建築之間的區別的理念。這種理念上的局限使得我們必須用最明顯的不同點,去區分一個立體結構究竟是一個庇護所(建築),還是一件雕塑(藝術)。這種爭論基本上是一個現代的議題。布拉孟特(Bramante)、瓦薩里(Vasari)和米開朗琪羅(Michelangelo)或許從未為如下這個話題煩惱過。那些學習藝術並且進行藝術實踐,同時又能監管歷史上最偉大的建築項目的人究竟是藝術家還是建築師?但是我們不同,我們已經被教會了如何區分藝術和先進的工程技術。然而,隨著電腦設計軟體和銑削技術的發展,這些優勢使得藝術家們有可能再一次成為設計已有建築形式的主角,這和他們最初的感覺一樣。在這一章節中,有很多項目都徘徊在藝術與建築的邊緣。歌德(Goethe),還有19世紀前葉的哲學家謝林(Schelling),他們如果能在說“建築應該可以被看作石化了的音樂”之前,說一些實在話,那么那些接近於雕塑的建築結構也就會有超出作為庇護所和藝術之外的、單獨的價值了。
另外在本冊中,“極致”一詞還涉及地理限制。第三章將探討地理位置與天氣給建築造成的物理限制,超越這個限制意味著要儘可能減少庇護所與自然之間的阻礙,引導人們走出屋子,走到外面去。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建築師們不僅讓建築結構本身變得小巧,而且還將它們放置在那些能讓它們看起來很是醒目的環境中,同時又能在與這些建築的規模進行對比時,讓周圍的自然環境具有絕對優勢的地位。
為了更好地在自然環境中生存,在地球上的極端環境中建造居所似乎也成為一種特殊的需求。第四章將關注那些因為各種各樣原因將小型建築建造在一些特殊地方的項目,同時一如既往地,也包括了那些用新的方法在可控範圍內創造一種保護性居所的嘗試。對於這些建築結構的創造者來說,他們的首要任務就是同腳下的大地協商,或者向它承諾只是輕輕碰觸而已。在這一章中,你會發現想要在某個特定的地點建造一個永久性建築的需要,將成為一個新的議題。很多建築在設計之初就是基於短暫停留和可移動的原則,並且其結構在不同地點之間移動也能夠保持完整。羅斯金(Ruskin)曾經說過:“要建造,就要建造永恆。”當然,他不可能創造一個在我們離去時不留下任何痕跡的時空。由於自然環境的需要,再加上新材料的出現,對於目前我們在地球上的這種集合式居住方式而言,臨時性建築也顯得越來越重要。
當我們再回到城市中時,可以發現大部分人最關心的是建築對城市環境的提升和改善。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因為規劃不利導致的城市空間浪費,使得我們每天身處的城市環境變得越來越不宜居。在本書第五章中,“極致之道”對於城市來說,指的是為那些在城市中默默無聞的,並且因為人口增長而失去了人道主義基本供給的人們,提供最為輕巧、最善解人意的建築形式。
在這些篇章中,應該說貫穿了整本書的,是建築物的“極致”所揭示的對某一種界限的超越,而這種界限是豐富的。在這裡,一些東西的出現是可喜可賀的,比如為人們提供觀賞視野開闊的大地風景的觀景台建築;置身其中如身處草原,並且有被綠草環繞感覺的,具有自由形式的可移動的冥想空間;還有為極地探險設計的居留廂。這些建築標示著人類無窮無盡的想像力,展現了人們循著文藝復興的腳步,如何拒絕範疇的排斥,如何打破現有技術的限制,並且超越預有設定的雄心壯志。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做到“極致”應該成為我們絕大部分人擁有樂觀向上精神的必備條件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