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or World Wildlife Fund)是在全球享有盛譽的、最大的獨立性非政府環境保護組織之一,自1961年成立以來,WWF一直致力於環保事業,在全世界擁有超過500萬支持者和超過100個國家參與的項目網路。
WWF致力於保護世界生物多樣性及生物的生存環境,所有的努力都是在減少人類對這些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世界自然基金會
- 外文名: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 組織性質:獨立性非政府環境保護組織
- 成立時間:1961年4月29日
- 總部:瑞士格朗
- 宗旨:保護世界物種多樣性
- 官網:http://wwf.panda.org/
機構簡介,組織性質,組織宗旨,歷史沿革,商標縮寫,經費來源,政策項目,中國辦事處,重大影響,中國項目,物種項目,淡水項目,森林項目,教育,能源與氣候,野生物貿易,全球氣候行動,海洋項目,政策項目,合作夥伴,出版成果,
機構簡介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是在全球享有盛譽的、最大的獨立性非政府環境保護組織之一。
WWF1961年成立,總部位於瑞士格朗。
WWF在全世界超過80國家有辦公室、擁有2500名全職員工,並有超過500萬名志願者。
WWF自成立至今50餘年以來,投資超過13000個項目,涉及資金約有100億美元。
WWF在中國的工作始於1980年的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的保護,是第一個受中國政府邀請來華開展保護工作的國際非政府組織。
1996年,WWF正式成立北京辦事處,此後陸續在全國九個城市建立了辦公室。至今,WWF在中國共資助開展了100多個重大項目,投入總額超過3億元人民幣。
“WWF”的含義
“WWF”起初代表“World Wildlife Fund”(世界野生動植物基金會)。
1986年,WWF認識到這個名字不能完全反映組織的活動,於是改名為“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世界自然基金會)。不過美國和加拿大仍然保留了原來的名字。
目前,最初的縮寫“WWF”是我們唯一且全球使用的名字。該縮寫從1961年以來已被大部分人認知。
使命
WWF的使命是遏止地球自然環境的惡化,創造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未來。為此我們致力於:
·保護世界生物多樣性;
·確保可再生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推動降低污染和減少浪費性消費的行動。
從事的領域
WWF致力於保護世界生物多樣性及生物的生存環境,所有的努力都是在減少人類對這些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影響。
從成立以來,WWF共在超過150個國家投資超過13000個項目,資金近100億美元。
WWF每時每刻都有近1300個項目在運轉。
這些項目大多數是基於當地問題。項目範圍從尚比亞學校里的花園到印刷在您當地超市物品包裝上的倡議,從猩猩棲息地的修復到大熊貓保護地的建立。
WWF在中國的項目領域也由最初的大熊貓保護擴大到物種保護、淡水和海洋生態系統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森林保護與可持續經營、可持續發展教育、氣候變化與能源、野生物貿易、科學發展與國際政策等領域。
成立時間
組織性質
國家活躍著的網路。
WWF在中國的工作始於1980年的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的保護,是第一個受中國政府邀請來華開展保護工作的國際非政府組織。
1996年,WWF正式成立北京辦事處,此後陸續在全國八個城市建立了辦公室。發展至今,共擁有120多名員工,項目領域也由大熊貓保護擴大到物種保護、淡水和海洋生態系統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森林保護與可持續經營、可持續發展教育、氣候變化與能源、野生物貿易、科學發展與國際政策等領域。
自從1996年成立北京辦事處以來,WWF共資助開展了100多個重大項目,投入總額超過3億元人民幣。
WWF的使命是遏止地球自然環境的惡化,創造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未來。為此WWF致力於:保護世界生物多樣性; 確保可再生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推動降低污染和減少浪費性消費的行動。
組織宗旨
保護世界生物多樣性;
確保可再生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推動降低污染和減少浪費性消費的行動;
截止2009年,世界自然基金會共資助中國開展了100多個重大項目,投入總額超過3億元人民幣。
歷史沿革
六十年代
世界自然基金會創始階段的一位重要人物是英國著名的生物學家朱安利.赫胥黎。他曾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一任總幹事,也曾幫助建立了一個以科學研究為主的自然保護機構-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1960年,赫胥黎前往東非,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該地區野生動物保護活動的顧問。回到倫敦後,赫胥黎在《觀察家》報上發表了三篇文章以警告英國公眾。他在文章里指出,如果人類以如此的速度去破壞動物棲息地,捕殺野生動物,那么該地區的野生物種在20年內就會毀滅殆盡。赫胥黎的文章立即在英國引起轟動,公眾們開始認識到自然保護是一個嚴峻的問題,赫胥黎收到許多公眾的來信,其中包括一位名為維克多·斯托蘭的商人。他在信中指出可以創立一個國際組織來籌集保護自然的資金,但斯托蘭指出自己的身份不適合親自創辦這樣的組織。赫胥黎於是與英國自然保護組織總幹事鳥類學家馬克斯·尼科爾森取得聯繫。
1961年,尼科爾森召集了一批科學家和公共關係專家,均贊同成立斯托蘭所建議的基金會。由於新成立的基金會計畫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攜手合作,而此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已將其總部遷到瑞士日內瓦湖北岸莫爾日的一個小鎮,他們決定將基金會的總部設立於此。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對其十分歡迎。在雙方合作協定書上這樣寫到:“我們將共同努力,去喚起公眾的意識,讓世界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的重要。”世界自然基金會於1961年9月11日正式作為慈善團體登記註冊。世界自然基金會第一個國家計畫於1961年11月23日在英國建立,愛丁堡公爵擔任主席。12月1日,美國也繼而成立了世界自然基金會國家機構,接著是瑞士。
1962年,世界自然基金會為印度阿薩姆邦上西隆高原地區的佩濟先生資助131美元,以保證其能夠前往卡奇沼澤地區去調查印度野驢的現有數目。佩濟找到了870隻。到1975年,這種野驢的數目降到了400隻,並面臨著滅絕的危險。於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在該地區設立了野驢保護區,到八十年代中期,野驢的數目已超過2000隻。1969年,世界自然基金會與西班牙政府聯手購買了瓜達爾基維爾河三角洲的沼澤地帶,並建立了科托多納納國家公園。
七十年代
從創始以來,世界自然基金會就認識到人們為該組織捐款因為他們想為自然保護直接做些貢獻。人們不希望自己的捐款被用在機構管理上。
1970年,荷蘭伯恩哈特王子(後來擔任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總部的主席)為該組織建立了一個牢固而獨立的經濟基礎。世界自然基金會設立了1000萬美元的基金,被稱為“1001:自然信用基金”。為此一千零一個人每人捐款1萬美元。從此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總部便可以用這個款項的利息作為機構管理的開支。因此當1973年世界自然基金會幫助印度政府開展拯救老虎計畫時,公眾得到保證他們的捐款將直接被用來拯救這種被看作神聖但卻面臨滅絕的老虎。印度前總理甘地夫人為此建立了實施六年老虎保護計畫的專門機構,並設立九個老虎保護區。隨後印度又增加了六個保護區,尼泊爾增加了三個,孟加拉國一個。
兩年後,世界自然基金會開始了保護熱帶雨林的活動。該組織籌集資金並幫助中非、西非、東南亞和拉丁美洲幾十個熱帶雨林建立起國家公園或自然保護區。1976年,另一項“海洋必須活著”的保護海洋計畫展開了。世界自然基金會為鯨、海豚、海豹這些海洋動物設立了海洋保護區,並看護海龜的繁殖地。七十年代末,世界自然基金會又開展了“拯救犀牛”的運動,他們很快籌集了一百多萬美元的款項來對付犀牛偷獵活動。與此同時,由於認識到動植物以及諸如象牙、犀牛角的買賣活動使動植物面臨滅絕的危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創建了一個控制野生動物交易的機構。這個名為TRAFFIC(野生動植物貿易調查委員會)的組織是於1976年在英國首先設立的。1979年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捐助者為世界自然基金會提供了一處現代化的辦公樓,它位於日內瓦和絡桑中間地帶,日內瓦湖畔的格朗。
八十年代
七十年代末,世界自然基金會已從一個關心瀕危動物和保護動物棲息地的生態團體發展成為一個關注所有自然保護問題的世界性組織。有些組織者已認識到,最重要的是將發展與保護聯繫起來。
八十年代初,世界自然基金會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發表了《世界自然保護戰略》。這項由聯合國秘書長簽署的戰略在世界34個國家的首都同時展開。它意味著人類走向自然保護的新步驟,並顯示持續利用自然資源的重要性。自從這一戰略的開始,50多個國家已經制定出各自的國家戰略。一個通俗的版本《如何拯救我們的世界》也已用多種語言發表出來。1981年,當愛丁堡公爵代替約翰·勞通擔任世界自然基金會主席時,該組織已在世界各地擁有一百萬長期支持者。1983年,隨著自然保護郵票收集活動的展開,捐款數額迅速增加。
1985年,該組織促使國際社會延緩捕鯨行動,並爭取在南極洲為鯨魚建立一個海洋保護區域。1986年,世界自然基金會認識到它原有的名稱“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已無法再反映該組織的活動範圍。於是該組織將名稱改為“世界自然基金會”以表示其活動範圍的擴大。只有美國和加拿大的分支機構仍然沿用舊名。
九十年代
從九十年代開始,世界自然基金會重新制定了其戰略計畫。擴大之後的戰略重申了世界自然基金會自然保護的主題,並將組織的工作歸劃為三個獨立的部分: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促進對自然資源和持續發展利用的觀念、以及減少浪費性消費和污染。九十年代的戰略還減少了世界自然基金會的主導化,以增加與當地居民的合作
1990年,世界自然基金會成功地開展了限制象牙交易的國際活動。1992年,它與其他組織共同促使各國政府在巴西里約熱對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籤署了生物多樣化和氣候公約。世界自然基金會同時還與其他各民間環保團體保持著聯繫。它尤其重視與當地居民合作,解決各地迫切的自然保護問題。
在尚比亞卡富埃平原地區,世界自然基金會幫助當地政府成功地解決了發展和保護之間的關係。當地居民接受訓練成為保護野生沼澤羚羊的一支力量,他們看護並報告這種不斷銳減的羚羊的數量,由於當地居民保護措施得力,羚羊的數目如今不斷增多,並可以通過捕獵淘汰一些弱者。通過向打獵愛好者收取的費用又重新用於社區發展和野生動物保護方面上。
發展情況
1979年世界自然基金會總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簽署了一份特殊的協定。協定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成立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六人委員會,三名成員來自世界自然基金會,另外三人來自新組建的中國環境科學協會。這個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協調中國環境保護組織和機構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環境保護工作的聯繫。它在中國開始了重點優先項目,其中第一個就是大熊貓的保護。世界自然基金會也因此成為在中國開展實地工作的第一個國際非政府組織。
1985-1988年 國家林業部(現為國家林業局)和世界自然基金會共同組織了全國範圍內的關於大熊貓以及其棲息地的調查。根據這一調查,大約有1000隻大熊貓在野外棲息。
1992年 國家林業部(現為國家林業局)和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啟動了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管理計畫,計畫新建14個新的熊貓保護區,提高原有的13個保護區的管理能力,創建15個生態走廊促進不同熊貓種群間的基因交流。等到這個計畫結束,60%的熊貓棲息地將得到保護。
1989-1995年 世界自然基金會支持了一系列的熊貓保護工作,包括培訓,巡護和科研設備提供等,支持建立臥龍熊貓繁育中心,支持臥龍保護區五一棚區域的每月監測工作等。
1995年 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能源與氣候變化項目成立。該項目旨在降低中國溫室氣體排放量。
1996年 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環境教育項目成立。該項目旨在宣傳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以使人口對於資源的需求不會造成對於環境的破壞;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森林項目成立。該項目旨在森林的保護、恢復和可持續經營,以提供森林產品和生態服務功能;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項目辦公室成立;TRAFFIC開始在中國開展與野生動植物貿易相關的研究與保護工作。
1997年世界自然基金會和中國政府開始平武綜合保護與發展項目,強調在保護項目中考慮當地社區發展,以實現如何緩解熊貓與人之間的衝突;“中國中國小綠色教育行動”在中國發起。該項目旨在將可持續發展教育融入中國中國小課程中。1996-2000年世界自然基金會在平武培訓了300多名自然保護員工和當地政府官員,培訓內容包括自然保護區管理、監測、反盜獵及社區如何參與保護等。
1998年四川省林業廳在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支持下開始岷山區域的11個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監測。
2000年中國新的房間空調器能效標準在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支持下通過。該標準的實施將有助於節約大量電力資源,防止低於 最低能效標準的空調器在市場上銷售。
2001年開展2001濕地使者行動,主題為“把知識帶回家鄉”,10個高校環保社團到長江項目示範點接受培訓後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宣傳濕地可持續利用的經驗;世界自然基金會在大熊貓分布的最北區域-秦嶺山脈開始實施保護與發展共進項目;森林認證工作組成立,並在北京召開第一次會議,以制定中國的森林認證政策;TRAFFIC中國項目成立;600多隻天鵝返回青山垸越冬;西畔山洲替代產業初現成果,戶均增收500元以上。
2002年14塊濕地被列為國際重要濕地,並被世界自然基金會確認為全球第71份獻給地球的禮物,這也是中國大陸第一份“禮物”;世界自然基金會和陝西省林業廳簽署協定,新建13個自然保護區及5條生態走廊。該項目旨在將秦嶺區域破碎的熊貓種群重新聯繫起來;在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支持下,四川大熊貓保護通訊創辦,成為四川省各熊貓保護區間的一個有效交流平台;中國國有林首次獲得FSC認證,總計420,000公頃;包括長江項目在內的世界自然基金會、滙豐銀行“投資大自然”項目正式啟動。這個新啟動的長江項目主要工作區域在湖北,目標是恢復沿岸湖泊與長江的聯繫。
2003年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流域綜合管理課題組正式在北京啟動並舉行首次工作會議,計畫在未來的二年里給中央提供一個關於中國如何加強流域綜合管理的建議書;在世界自然基金會秦嶺項目的推動下,陝西省政府批准新建5個熊貓自然保護區和5條生態走廊,使秦嶺的熊貓保護區域超過15萬公頃。這被世界自然基金會總部確認為“獻給地球的禮物”;
2005年作為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森林和貿易網路的一部分,中國森林和貿易網路也在這次會議上正式宣告成立。該網路旨在促進承諾負責任的森林經營單位和購買林產品公司之間的市場聯繫;9塊濕地加入國際重要濕地,中國國際重要濕地總數達到30個;由世界自然基金會推動創建的 “長江論壇”在武漢啟動。來自水利部、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國家林業局、交通部、農業部、長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以及長江幹流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的高層代表首次共聚一堂,共商長江流域保護與發展大計。
2019年地球一小時在3月30日與公眾相約在晚上8:30,以“與自然共生(connect to earth)”為主題,關注日益嚴峻的生物多樣性下降問題。
商標縮寫
1979年,世界自然基金會與世界摔跤聯盟(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都是用“WWF”的英文簡稱,但是在1994年出現問題,因為世界自然基金會已經把“WWF"這個簡稱寫先行註冊。
2000年,世界自然基金會控告世界摔跤聯盟(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濫用“WWF”的簡稱。
2001年8月10日,英國一間法庭宣布這項訴訟由世界自然基金會勝訴,世界職業摔跤聯盟也因為這官司的敗訴,被迫將英文全稱在2002年5月5日,由“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改成由“WWE”簡寫的“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並將網址與所有內容,以及股票上市名稱,從“WWF”轉換成“WWE”,也是“WWE”被稱之“世界摔角娛樂”的起因。
經費來源
世界自然基金會始終認識到共同合作的重要性。正是因為與政府、環保團體、當地社區和成百萬計的人們的密切合作,得到了他們在經費和道義上的支持才使得世界自然基金會能夠成功地在全世界開展自然保護活動。個人捐款一直是世界自然基金會最重要的資金來源,每年個人捐款占其經費總數的60%。
政策項目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創始人認為,組織最有效的工作方式是在各個國家設立分支機構。於是該組織展開了國家計畫項目,在各國所籌集的基金的三分之二轉交給瑞士莫爾日的世界自然基金會,以此來開展國際間的項目活動,其餘的則歸各國分支機構支配。
·在世界自然基金會建立起初的三年里,世界自然基金會為各種生態保護項目籌集並捐助了大約一百九十萬美元,其中大多數是由個人捐贈的。例如,在英國《每日鏡報》上登載的一篇關於這個組織的文章,使得英國公眾在一個星期內就捐款達6萬英鎊。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大多數資助項目都比較小。世界自然基金會早期還為肯亞馬薩馬拉禁獵區提供了一個推土機和旋轉割草機;資助哥斯大黎加對白蝴蝶猴的調查;幫助國際鳥類組織韓國分會主席金教授參加在紐約的國際會議和在西雅圖舉行的世界國家公園大會。
·世界自然基金會對諸如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和國際鳥類組織這樣的國際性組織捐贈資金的數目都比較大,它同時也資助查爾斯.達爾文基金會在加拉帕戈斯群島開展的一些活動。世界自然基金會仍在支持加拉帕戈斯群島的生態保護工程,並幫助厄瓜多政府建立了加拉帕戈斯國家公園,以控制新的物種對島上原有物種的侵害,同時建立了研究、訓練和教育計畫。加拉帕戈斯群島可以作為生態旅遊與科研、保護和諧發展的一個典型例子。
·1969年世界自然基金會建立的科托多納納國家公園是西班牙帝鷹和山貓最後一片生存地,世界自然基金會始終支持著這片濕地的保護,並強烈反對給沼澤地進行排水,用來灌溉海岸農田和擴大旅遊設施的建議。
·在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幫助下,野生動植物貿易調查委員會已發展成為跨越五大洲,擁有15個分支機構的網路團體。它在說服各國政府保護物種,加強控制野生動植物貿易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世界自然基金會作為一個各國政府願意與之合作的民間團體的形象表明,這個組織在為政府各項政策的制定和修改中所施加的影響和力量恰當分寸。
·世界自然基金會與各國政府的和善關係使其能夠開展“債務換自然”的交易。在此交易中,許多國家的債務款項被轉而用來作為該國自然保護活動的資金。這種"債務換自然"的交易已在許多國家進行,其中包括厄瓜多、菲律賓、波蘭、尚比亞。
·1986年,作為該組織25周年紀念活動的一部分,世界自然基金會邀請了世界五大宗教的領袖來到義大利的歷史名城阿西西進行為期兩天的聚首。之後,宗教領袖們宣布自然保護是他們各自信仰中的一個基本要素。這導致了一個國際保護網路的建立,包括七個宗教在內。通過這一網路,世界自然基金會與宗教團體一起去實現共同的目標。
中國辦事處
長沙項目辦公室:於1999年成立,致力於第三期的“攜手保護生命之河”長江項目,覆蓋區域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四省在內的長江中游地區。
昆明項目辦公室:於2000年成立,致力於在滇西北地區開展綜合保護與發展項目及在中國西南開展貧困與環境項目的研究、示範和相關政策倡導工作。
拉薩項目辦公室:於2001年成立,主要工作通過保護區能力建設,加強野生動物監測和反偷獵能力,人獸衝突的預防,提高公眾保護意識,遏制亞洲大型貓科動物非法貿易等來加強高原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
成都項目辦公室:於2002年成立,致力於長江上游和岷山的森林生物多樣性和大熊貓棲息地的保護項目。
武漢項目辦公室:於2002年成立,致力於長江中、下遊河-湖濕地生態系統,尤其是阻隔湖泊生態系統的有效保護與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西安項目辦公室:於2002年成立,致力於秦嶺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秦嶺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社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上海項目辦公室:於2006年成立,主要工作是與上海市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網路,推動更多的企業參到與自然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中來。2007年7月以來,還負責“滙豐與氣候夥伴同行”項目在中國的總體協調及相關模組在長江河口地區的實施,具體的行動包括“河口綜合管理”、“上海水源地保護示範”、“低碳城市建設示範”等。
東北項目辦公室:於2006年成立,曾經稱為哈爾濱項目辦公室、長春項目辦公室,2011年8月更名為東北項目辦公室。WWF中國東北項目辦公室與WWF俄羅斯遠東辦公室及WWF蒙古項目辦公室共同致力於黑龍江流域生態區保護。中國東北項目辦公室項目區涵蓋黑龍江、吉林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將WWF旗艦物種東北虎及棲息地保護作為工作重點,同時致力於黑龍江流域森林、濕地、淡水生態系統保護。
西寧項目辦公室:於2010年成立,具體負責開發、實施、監督、評估WWF在青海的項目活動,並協調與當地合作機構和其他組織的合作關係,主要通過保護區能力建設,牧區社區參與保護的方式來加強高原濕地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同時也開展公眾保護意識提升活動,遏制亞洲大型貓科動物非法貿易。WWF在青海著手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高原濕地保護與管理的項目。WWF的保護項目主要集中在玉樹隆寶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三江源區域的其它保護區。
重大影響
世界自然基金會因其黑白兩色的大熊貓標識而廣為人知,是一個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環保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通過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方法、對話及合作以達其環保目標。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全球性網路擁有3000名兢兢業業、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他們使世界自然基金會在全球範圍內設計、規劃、管理、運作項目時可以保證卓越的技術支持。作為一個主要的環保項目籌集者、一個值得信賴的資金掌管者、一個高效的經營者,世界自然基金會通過與各國、各級政府、各國際性機構及其他非政府組織及項目執行地的當地民眾通力合作來達到其環保目標。
中國項目
物種項目
WWF在中國的工作開始於保護大熊貓。1980年,WWF作為第一個受中國政府邀請的國際非政府組織,開始在四川進行大熊貓的研究工作。1985-1989年,WWF和國家林業局成功合作開展了第二次全國大熊貓調查,隨後制定了全國大熊貓保護計畫,並經國務院批准實施。1999年,WWF與國家林業局又共同啟動了第三次全國大熊貓及其棲息地調查,所獲得的科學詳實的數據為中國日後大熊貓保護奠定了基礎。此外,WWF還與大學、研究機構合作開展大熊貓棲息地破碎化、大熊貓棲息地恢復及西部開發對熊貓棲息地影響等研究項目,這些研究為WWF的實地保護項目提供了必要的理論基礎。
1997年,WWF在四川省的平武縣啟動了“綜合保護與發展項目”(ICDP)。項目在幫助當地機構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能力的同時,還試行了當地社區發展替代生計的開發,以減少社區生產生活對自然環境的壓力。通過該項目的實施,王朗自然保護區在生物多樣性監測和反偷獵巡護、地理信息系統套用和保護區管理、生態旅遊和環境教育以及周邊社區的發展等方面,已成為保護區管理的典範,,並為大熊貓的野外保護提供了很好的示範。在2002年,WWF將平武ICDP項目擴大到整個岷山景觀的大熊貓棲息地保護,使大熊貓保護工作由單一點上的保護,發展到跨越行政地域界限、以整個岷山的區域性大熊貓棲息地及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為目標的新階段。同年,WWF還啟動了在大熊貓分布的最北限秦嶺山系的保護。秦嶺大熊貓棲息地保護和可持續經濟發展項目覆蓋了整個秦嶺地區,項目旨在探索和建立大熊貓棲息地保護的有效手段和機制,以及可持續資源利用和經濟發展模式。
淡水項目
濕地與淡水保護
WWF在全球50多個流域開展濕地與淡水保護及流域綜合管理示範工作。在1998年洪水之後,濕地和淡水生態系統保護也成為WWF在中國的主要工作領域之一,通過與國家林業局等相關部門的合作,先後在濕地恢復、濕地替代生計、濕地保護區網路建設、重建江湖季節性生態與水文聯繫、提名國際重要濕地、濕地宣傳教育、流域綜合管理政策倡導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
1999年,在WWF荷蘭分會的支持下,“攜手保護生命之河”長江項目首先在湖南啟動,在西洞庭湖、青山垸(湖)、西畔山洲等開展濕地恢復、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等工作,通過發展濕地替代生計、促進社區共管、協助建立保護區並不斷提高其能力、宣傳教育等途徑,推動洞庭湖地區濕地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同時,支持江西省山江湖開發治理委員會總結鄱陽湖流域綜合管理的經驗與教訓,以此推動洞庭湖流域、赤水河流域的流域綜合管理工作。
在此項目的影響下,2002年滙豐銀行(HSBC)通過其“投資大自然”項目支持WWF在湖北啟動了以“重建江湖聯繫,恢復長江中游生命網路”為目標的“恢復長江生命之網”——WWF-HSBC長江項目,開展了湖北省濕地保護網路建設、推動“灌江納苗”工作以重建江湖聯繫、實施基於社區的濕地保護與恢復示範、水生生物資源保護、作為白鱀豚和江豚棲息地的天鵝洲故道群濕地保護等項目,這些工作將為恢復江湖聯繫、探討長江中游湖泊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建設長江中下游的濕地保護網路與白鱀豚江豚等珍稀物種保護網路等提供有力的支持。
與此同時,WWF建議並與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國合會”)共同資助成立了“國合會流域綜合管理課題組”。該課題組於2004年10月向國務院提交了《推進流域綜合管理,恢復中國生命之河》的政策建議報告,為促進中國流域水資源、流域生態系統的“良治”出謀劃策。報告中建立“長江論壇”的建議已被27家單位採納,首屆長江論壇於2005年4月在武漢成功舉辦,通過了《保護與發展——長江宣言》,一致贊同通過對長江流域實施綜合管理,來確保實現防洪安全、飲用水安全和生態安全等三大目標。
WWF一直與國家林業局等合作,推動《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畫》的制訂與優先項目實施等,提名國際重要濕地、支持濕地類保護區的基礎調查、保護區管理人員培訓、濕地類型保護區的管理等。在WWF的協助下,2002年2月2日(世界濕地日)和2005年2月2日,中國兩次新增23個國際重要濕地,其中2002年新增的14個國際重要濕地被WWF總部評為來自中國的第一份“獻給地球的禮物”;與國家林業局、上海市農林局合作開展“崇明東灘自然保護區可持續管理項目”,探索“國際重要濕地”的建設與管理;與國家林業局等合作,組織了2004年、2005年長江中下游六省市的同步水鳥調查,為長江中下游地區濕地保護區網路建設和國際重要濕地的提名工作準備了詳實的基礎數據。
WWF還與國家林業局《濕地公約》履約辦公室共同合作,自2001年以來連續組織“濕地使者行動”,分別以“把知識帶回家鄉”、“走進國際重要濕地”、“追尋通江湖泊”、“生命之河:從高山到大海”、“還長江生命之網——長江行動”等為主題,在全國各地系統地開展了濕地科普與宣教活動和調查工作。累計參與競標社團有226個,有131個大學生環保社團、1500多名師生成為濕地使者直接參與到該活動中來,足跡踏遍中國黑龍江、長江、黃河、瀾滄江流域的20個省、市、自治區和泰國、寮國、越南、高棉、緬甸5國境內的湄公河流域,直接將濕地保護、恢復與可持續利用知識傳遞給數百萬濕地地區的基層幹部與民眾。
森林項目
森林的發生和發展時代,距今已有6億年的歷史,經歷了裸蕨類草叢、小型森林和蕨類森林,最終發展到今天被子植物占主要地位的新生代森林。
中國疆域廣闊,自然條件複雜,森林資源豐富,但是,森林自由生存的生態環境始終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和侵害。在距今8000-7000年前原始農業出現時,森林的砍伐即已開始。隨著農田的開墾、生活需求的增加以及不斷發生的戰亂和社會動盪,在中國國土範圍內,森林覆蓋率從距今四五千年的60%下降到明末清初的12。5%。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森林資源得到一定的恢復,1973年到1998年開展的五次森林資源清查報告反映出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從12。7%增加到16。55%,森林蓄積
量從86。56億立方米增加到112。67億立方米。但是,中國人均森林面積和人均蓄積量仍在世界排名120位以後,並且與森林密切相關的生態問題表現十分突出,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江河斷流、地質災害頻發、珍稀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環境惡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等。
WWF北京辦事處林業項目結合國家重點林業工程,在長江上游岷山地區以及東北和內蒙古地區開展了大熊貓和東北虎棲息地森林保護和恢復項目,向國內介紹並引進了最新的景觀保護理念和方法,通過建立保護區、提高保護區管理有效性,及探索社區和企業參與的共管機制,使呈現破碎化的棲息地得到連線和恢復。同時,為了提高中國森林資源的質量和可持續利用,把森林認
證和產銷監管鏈認證引入中國,協助政府有關部門制定相關的國內標準,幫助森林經營單位提高管理水平和對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了減少中國進口木材需求增長對南美、東南亞等天然林豐富地區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WWF北京辦事處成立了中國森林貿易網路(CFTN), 鼓勵在中國(包括香港和台灣)的從事木材貿易和生產的廠商,通過加盟全球森林貿易網路組織,促進合法採伐和貿易,推動可持續森林經營和可信賴的森林認證。與此相關的大豆和棕櫚油圓桌會議(RSPO)也是林業項目的工作重點,旨在鼓勵有影響力的廠商通過參加圓桌會議承諾促進有利於森林土地可持續發展的經營。
教育
“人類是可持續性發展關注的中心,他們有權利與自然和諧相處,過一個健康而有價值的人生。”——《里約熱內盧宣言》(1992年)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頒發的活動證書
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發展戰略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被正式提出後,即為國際社會廣泛接受。這一戰略的實施意味著人類對傳統發展模式的反思和對變革的呼喚,意味著人類需要重新認識和調整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而這種調整即意味著人的思想與行為的深刻變革。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為全世界人民把一個聽起來抽象的概念——可持續發展——轉為現實” ,這在本質上就是一個教育的任務。
可持續發展教育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力量,它提供了人們將社會理想轉為現實的能力。通過可持續發展教育,人們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星球,了解到威脅人類未來的世界問題:如貧困、環境惡化、健康、衝突和人權的侵害等之間的複雜而互相關連的關係;通過可持續發展教育,人們將掌握為了可持續的未來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並具備進行積極的社會變革所需的價值觀、行為和生活方式,從而“建設一個認知人類尊嚴的人道的、平等的、和關懷的和諧社會。”
為推動可持續發展教育在中國的開展,以實現WWF的最終使命,1996年,WWF在北京正式設立辦事處之時,就創建了教育與能力建設項目(原環境教育項目)。
經過近十年的建設與發展,該項目始終貫徹“能力建設、資源開發、政策影響和網路構建”的工作策略,並通過與中國教育部、國家環保總局、國家林業局等政府部門,高校學術科研機構,社區,宗教團體以及地方相關NGO合作,開展了一系列項目,成功地將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理念、內容和方式方法引入中國的正規教育和社區可持續發展教育領域。
教育與能力建設項目在中國開展的項目有“中國中國小綠色教育行動”、“香格里拉可持續社區”、“青少年愛水行動”、“香格里拉河流與湖泊”、“巴珠可持續社區”、“滇西北社區能力建設”、“藏東社區保護與和發展”、“地球的孩子” 等。同時,該項目也為WWF 在中國的其他項目提供教育和能力建設方面的支持,並承擔資源開發、經驗總結和成果分享的職責。
能源與氣候
能源與氣候變化項目
“我們現在對減緩氣候變化採取的行動越少,未來需要適應氣候變化的難度就越大。” --Stern Review
在過去的100年裡,地球溫度已經上升了0。74攝氏度;北極氣溫升高是全球
平均值的兩倍,北極海冰每10年以3%的速度消失;地中海、非洲南部和部分南亞地區的乾旱趨勢加重;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乾旱的時間和強度增加,強降水和熱浪發生的頻率增加,熱帶颶風的強度加大;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為地球65萬年以來的最高值,比工業化前約高35%。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再次證明了全球氣候變化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且90%是因為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所致。眾多獨立的研究表明,人類只有將氣溫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才能避免氣候變暖對自然環境、人類和全球經濟產生災難性影響。我們仍然有足夠的時間來實現這一目標,但前提是一些必要的決定必須在近幾年內達成。
緊迫性:需要在未來五年內,真正落實推動低碳技術開發和套用的政策和措施;任何延遲都會加大減緩氣候變化的難度和成本;
野生物貿易
野生物貿易項目
TRAFFIC (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創建於1976年,是由WWF(世界自然基金會)與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合作支持成立的野生物貿易研究項目,其目標是確保野生物貿易不會對自然環境構成威脅。
TRAFFIC 總部在英國,全球共設立了21個辦公室,形成一個全球性工作網路,是全球最具規模的野生物貿易監測組織。TRAFFIC 的工作重點之一是協助CITES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秘書處開展工作。在這方面,TRAFFIC已積累了近30年的經驗。
1996年,東亞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TRAFFIC East Asia)開始在中國開展工作,並於2001年在WWF辦公室設立中國項目,即東亞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中國項目(TRAFFIC East Asia - China Programme)。
東亞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在中國的項目力求以藥用動植物資源保護為切入點,通過與政府相關部門、醫學界、高等院校以及企業的交流與合作,使藥用動植物的使用逐漸找到可持續利用的有效途徑,既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又有效地遏制非法的野生藥用資源貿易。
東亞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中國項目強調TRAFFIC在野生物貿易過程中的預警作用,通過定期的市場調查,對可能因貿易導致瀕危的野生物種,提前向有關部門發出預警,以引起有關方面的關注,及時採取相應的措施來保證貿易不造成物種的瀕危。
每年,東亞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中國項目將定期出版通訊,介紹瀕危動植物資源的現狀,探討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方法,交流國內外野生動植物貿易及其控制的信息。
通過在中國開展的各項工作,東亞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中國項目希望能夠為制止非法野生物貿易、保證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物多樣性提供可借鑑的經驗與教訓,與國內外各個不同的組織一同為中國乃至東亞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做出更多的貢獻。
全球氣候行動
全球協作,走向哥本哈根,實現中國的低碳未來
WWF
氣候變化給人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為應對這一挑戰,在未來50年內,全世界必須改變生產和使用能源的方式。如此巨大的變化需要我們的領導人制定良好的政策,並迅速行動。
於2012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是最重要的、也是唯一一份為工業化國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設定具有約束性目標的國際法律檔案。所有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成員國將於2009年12月齊聚丹麥哥本哈根,就2012年之後溫室氣體減排目標進行協商。這次的全球新協定是我們使全球氣候變化能保持在正常範圍內的重要機會。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正在與許多合作夥伴——民間社團、政府、社區和私營部門共同努力,以實現公正、有效、科學的全球氣候協定。
WWF對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協定的期待
WWF
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協定為使全球實現清潔能源經濟,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性影響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機會。WWF希望看到我們的領導者們就形成一個公正、有效以及科學的氣候變化協定達成共識,此協定應包括:
# 到2050年使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80%
# 2020年之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峰值
# 到2020年已開發國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40%
# 支持開發中國家,尤其是最脆弱的國家採取措施適應氣候變化
# 為向低碳經濟過渡提供便利
# 向開發中國家提供清潔技術,以及足夠的資金和能力建設
# 支持WWF的零砍伐森林目標
海洋項目
黃海——生物多樣性之海。在2006年12月發表的黃海生態區潛在保護區域圖的指導下,中國和韓國當地社區即將擔當起黃海生態區的保護義務。2007年9月7日,為期7年的黃海生態區保護支援項目在北京啟動。
保護黃海里的生命
廣闊的黃海海域被中國和朝鮮半島環繞著,其大陸架的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從古至今,人們一直享受著黃海豐富的漁業資源。WWF將包括黃海、渤海和東海北部在內的460000平方公里海域劃定為“黃海生態區”,該生態區被確定為WWF全球最優先保護的200多個生態區之一。
黃海生態區保護支援項目的目標是使海洋生態系統更加健康完整,並使海岸居民的生活更加富足。松下電器為本項目提供了全部資金保障。
2008年9月7日,WWF與韓國海洋研究院(KORDI)正式公開接受小額基金的申請,這些小額基金將用於支持地方社團和組織的宣傳保護活動。
以優先保護區為基礎的行動計畫
2002年7月,WWF、韓國海洋研究院(KORDI)及韓國環境研究所(KEI)三方啟動了黃海生態區規劃項目,通過科學分析保護生物多樣性所需的關鍵棲息地,來確定優先保護區域。作為該研究項目的成果,黃海生態區潛在保護區域圖於2006年12月被公布。該圖已被聯合國開發計畫署採納。
黃海生態區保護支援項目將以黃海生態區潛在保護區域圖以黃海生態區為基礎,支持中國和韓國的當地社區開展具體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活動。
願景宣言:黃海生態區支援項目將與合作夥伴攜手實現如下願景:到2020年,讓黃海中所有維持生物多樣性的關鍵棲息地得到有效的保護和管理,讓最有生態、經濟和文化價值的物種種群得到恢復和發展,並改善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使之發恢全部服務功能,造福沿海社區。
政策項目
作為一個全球性的獨立的環保組織,WWF在淡水保護、森林保護、氣候變化、野生動植物貿易等方面已經具有相應的領導力和影響力。WWF也開始拓展其傳統的業務領域,其中的一個發展方向就是與上述保護項目密切相關的跨項目的政策領域工作。科學發展與國際政策項目(簡稱為政策項目)致力於推動中國的“科學發展”即可持續發展,也承擔WWF全球網路之間與中國相關的政策工作的溝通、協調和實施。
啟動與開展政策領域的工作,一方面來自於WWF相關保護項目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實現WWF在2007年北京年會上發布的有關生物承載力和生態足跡這兩大目標的保證措施之一。我們期望通過加強對政策的影響和關注,注重各領域間的相互聯繫,使得政策項目為WWF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提供相關的政策支持和信息服務,進而提升WWF的影響力,為促進中國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按照WWF中國項目辦公室“五年保護髮展計畫(2005~2010年)”,為應對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挑戰,政策項目將著力於以下三個主要方向:即貧困與環境(包括補償機制和生態補償)、消費或可持續生活方式(生態足跡)和貿易、投資與金融(是對消費與可持續生活方式方面的有力補充,目的在於“綠化”供應鏈環節。此外,政策項目也承擔與“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國合會)的聯繫和合作事宜。
開展的政策研究課題主要集中在貿易與投資、銀行信貸原則和生態足跡等方面。
推動可持續的對外貿易與投資
世界自然基金會
2007年4月,WWF發布了《重新思考中國境外投資》報告。由於中國對外投資飛速發展,整個世界都需要重新考慮現有的全球經濟發展模式。報告建議在自然資源供應方、產品和服務生產製造方以及消費方之間建立對話機制,促進全球循環經濟。
中國的對外貿易總額已處於全球前列,但是也面臨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向可持續貿易方式轉變、減少中美與中歐之間摩擦、提升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等。WWF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在內的政府和研究機構合作,旨在尋找可持續性貿易機會,促進外貿結構升級,探索可持續的對外貿易發展戰略。
同時,我們密切關注中國公司在海外對自然資源(比如木材)投資時面臨的機會與挑戰。我們將與有關部門合作並協調全球網路資源,對經濟和環境效益進行綜合分析,推動海外投資的可持續性發展。
銀行信貸原則
WWF期望與相關的金融研究機構合作,分析中國銀行業的改革進程及其發展趨勢,通過引入國際上公認的環保信貸原則,提升國內銀行的環境意識,促進可持續發展策略在銀行業和其他金融服務業的推廣。WWF正在與國內重要的銀行合作,分析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後的發展趨勢,探討引入可持續的信貸原則的可行性,為國內銀行業制定可持續發展策略做出積極的貢獻。
中國生態足跡研究
“生態足跡”是計量人類對生態系統需求的指標,包括人類擁有的自然資源、耗用的自然資源、以及資源分布情況。WWF(中國)與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合作開展了“中國生態足跡”的研究。《中國生態足跡報告》將致力於提高社會公眾認知度、促進中外專家之間的聯合研究、並為中國高層領導決策提供政策建議。國合會和WWF共同委託總部位於美國的環球足跡網路(Global Footprint Network)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來負責研究和分析工作。該項目的中期研究報告將於2007年11月份完成,最終報告將於2008年上半年發布。
合作夥伴
對環境的廣泛關注已經改變了商界人士看待世界的方式。與他們的客戶、股東、員工及其家庭一起,他們日益認識到保護自然是符合每個人的利益的。他們相信,為了我們自已的安康,也為了子孫後代的幸福,採取一切可以採取的行動來保護我們地球上的自然財富是每一個地球人的責任。
自然保護的社會呼聲日益響亮,這一外在動力正推動著商界加強與WWF及類似機構的合作。因為這種合作既能為企業帶來收益,也能為自然界帶來益處。
WWF企業合作夥伴正是為設在中國的企業提供的交流與合作平台,我們希望與那些承諾承擔社會責任,並希望成為改善環境而努力的企業成為戰略合作夥伴。
出版成果
亞洲大型貓科動物項目評估報告
跳動的綠色心臟—長江上游大熊貓景觀保護與可持續發展9期簡報
制止非法貿易
虎皮貿易和市場調查
拯救貓科動物
最後的淨土
保護大型貓科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