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3型潛艇(蘇聯代號:613型,北約代號:Whiskey class,譯文:威士忌級,簡稱:W級),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20世紀50年代生產的第一種潛艇,也是蘇聯二戰後設計和建造的3型中型常規潛艇之中最先研製的一型。
613型潛艇由蘇聯紅寶石設計局設計,首艇於1950年3月在蘇聯紅色索爾莫沃工廠建造,1950年10月下水,1951年12月服役,至1958年蘇聯總共建造了215艘。
613型潛艇艇長74.7米,艇寬6.3米,吃水4.3米,水面排水量1050噸,水下排水量1320噸,潛深200米,自持力30天,艇員編制52人,動力為2台柴油發動機,柴電推進,水面極速13節,水下極速18節,裝備的主要武器為魚雷。
基本介紹
發展沿革,研製背景,建造沿革,服役歷程,技術特點,艇型結構,動力系統,武器系統,性能數據,衍生型號,系列型號,改型型號,服役動態,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二戰結束後,德國XXI型潛艇設計人員和技術資料被盟國獲得,蘇聯同樣獲得了該型潛艇的相關技術。相對於德國的VIIC型潛艇,XXI型增加了電池容量,並採用成套設備櫃芝茅煉整廈解決柴油機通氣管水下航行充電,艇上設備的操縱自動化程度進一步提高。
1946年,蘇聯政府制定了二戰之後蘇聯海軍發展計畫,其中潛艇與二戰時期相同,主要用於近海防禦作戰,作為機動防禦兵力加強、補充沿岸海區雷炮陣地體系。潛艇的發展計畫是分別研製一種遠洋型的、一種中型的和一種小型的常規潛艇,這就是後來的“611計畫”、“613計畫”和隨後的“612計畫”。“611計畫”研製出了北約稱為Z級的611型潛艇,“613計畫”研製成為北約代號為W級的本型艇613型,而“612計畫”則是從“613計畫”中的一部分設計改為近海潛艇。蘇聯隨後又在發展計畫中增加了西方稱之為AIP型的兩種潛艇,即採用單一閉式循環柴油機北約稱Q級的615型潛艇和使用蒸汽燃氣輪機的617型潛艇,617型只建了一艘,因此北約未命名。
建造沿革
蘇聯對XXI型艇上的成果進行了修改設計,並運用於613型潛艇的技術方案中。1946年1月,蘇聯海辨婆局滲軍司令部批准了613型的戰術技術任務書,並做出了論證修改設計任務書,增大了排水量、航速和續航能力指標。613型潛艇由當時的蘇聯第18中央設計局(現紅寶石設計局)負責設計,預研製階段的總設計師為後來擔任蘇聯第一艘核潛艇總設計師的B·H·別列古多夫,到了正式研究階段則由Я·Е·葉夫格拉夫負責。
1947年至1948年間,蘇聯海軍司令部批准了方案設計和技術設計,1950年3月,首艇在高爾基市的紅色索爾莫沃工廠建造,1950年10月下水,12月開始系泊試驗,1951年4月至6月進行工廠航行試驗,並於6月9日進行了深潛試驗,1951年12月服役。
20世紀50年代,飛彈武器的作用地位還沒有顯現,潛艇是惟一能夠避開美國和西方空中優勢,並能滲透過驅逐艦警戒打擊航空母艦的攻擊性武器。時任蘇聯領導人史達林正是看中這個優勢,因此原計畫建造336艘613型潛艇。
1958年6月,由蘇聯波羅的海工廠建造的最後一艘613型交艇,至此蘇聯總共建造了215艘該型艇,其中紅色索爾莫沃工廠建造了113艘,尼古拉耶夫的黑海造船廠嘗兵設建造了72艘,列寧格勒的波羅的海工廠建造19艘,遠東的共青城建造了11艘。
服役歷程
20世紀50年代,613型潛艇曾大量出口轉讓給很多國家且被仿製,其中印尼14艘(其中1艘由波蘭轉讓)、埃及9/10艘、敘利亞3艘、波蘭4艘、保加利亞2艘、阿爾巴尼亞4艘、朝鮮4/5艘、中國5艘。21世紀以來,俄羅斯已沒有613型潛艇在服役,可能有員嫌罪幾十艘被封存,世界範圍內除印尼所屬外已全部除役。
技術特點
艇型結構
艇型
613型潛艇是蘇聯20世紀50年代初的成熟技術,外型像放大了的德國XXI型和戰前蘇聯С級潛艇的綜合體,呈“雪茄”形。XXI型考慮在多冰況的北大西洋使用,並且主要採取在水面航行抵達伏擊海域後再下潛遊獵的作戰方式,因此艇首採用前傾很大的弧形首柱,便於克服零碎浮冰和壓浪。613潛嘗婚艇的首柱前傾程度減小,但依舊保持二戰潛艇的船形破浪艇艏。
613型潛艇雖然為戰後設計,明顯還帶有二戰時期潛的一些特徵,最主要的是蘇聯海軍在613型原型的指揮台圍殼後部的甲板設計了安裝火炮的平台,根據任務可以選擇23毫米、57毫米或76毫米甲板炮。為支撐火炮,平台下面的耐壓殼和耐壓艙內都有加強結構,占據了不少耐壓殼內外空間。但相比於二戰時期的潛艇,613型裝備了通氣管,並能使潛艇在潛望鏡深度通過通氣管付淋芝道使用柴油機並給電池充電,而不需浮出水面,這就有效地提高了艇的隱蔽性。與此同時還裝備了用於節能航行的經濟巡航電機,這樣大大降低了經航時的噪音。
613型潛艇上去掉甲板炮是一個對潛艇作戰認識不斷提高的過程。早在二戰後期對德國潛艇的作戰中,盟國的一系列新型反潛設備已經能夠很好的追蹤水下潛艇,但是軸心國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因而德國在建造XXI型潛艇時,依舊保留甲板火炮。蘇聯在戰爭中缺乏反潛作戰經驗,也沒有積累相關資料,即便一些設計人員提出了更好的構想,但在主流設計思維主導下,還是繼續延續了不合時宜的甲板炮。二戰結束後至20世紀80年代之前,水面艦艇的聲吶、魚雷和拋射式深水炸彈射擊指揮儀的聯合運作,不僅使深彈射擊變得越來越準確,反潛魚雷也能夠近距離自尋目標,再結合多種其他系統能夠在潛艇浮出海面前,確定位置並實施攻擊,而潛艇要上浮使用甲板炮更是極其危險。
1950年後,蘇聯海軍開始取消613型潛艇上的甲板火炮,著重於改善潛艇水下作戰性能。隨後建造的613型潛艇雖然沒有甲板炮,卻依舊保留了甲板炮的平台,並於當年開始設計完全取消甲板炮平台的613У型潛艇。1951年韓戰期間,蘇聯潛艇在日本海進行追蹤美國艦隊的行動,多次陷入反潛艦隻的跟蹤,蘇聯才更加意識到戰後潛艇技術發展的差距。這樣1956年以前建造的613型都攜帶有甲板炮,直到1956年才被拆除。
結構
613型採用的雙殼體結構對於後續蘇聯/俄羅斯潛艇的研究都起了相當大的影響。由於蘇聯歷來重視在冰況複雜的北方海區航行,因此沒有採取德國VIIC潛艇那樣的單耐壓殼結構,而是保留了傳統的雙耐壓殼形式,並且吸收了XXI型艇雙耐壓殼的鋼結構設計。613型潛艇的橫剖面並非現代潛艇的那種圓截面,採用了與早期潛艇相同的橢圓和不規則的對稱形狀。20世紀40年代末期潛艇最大潛深只有100至200米的情況下,採用這種截面的耐壓結構完全可行。
艙室
613型是典型的大儲備浮力,艙室小的布局。全艇共7個耐壓艙,I艙艇艏魚雷艙,II艙艇艏蓄電池艙,III艙指揮艙,IV艙後部蓄電池艙,V艙柴油機艙,VI艙主電機艙,VII艙艇艉魚雷艙。613型雖然是半個世紀前研製的產品,但蘇聯後來研製的中型攻擊潛艇,除北約稱K級的基洛級潛艇為單槳潛艇,尾艙不再作為魚雷艙,布局略有不同以外,其他潛艇型號的布局及主要設備與613型基本相似。所不同的只是由於電子技術的發展,新的中型潛艇裝備了更為先進的設備。
613型潛艇從總布置上看,耐壓艇體內有4個球面艙壁。球面艙壁有一個特點,就是在凹面比凸面可以承受較大水壓。這樣,當II、IV、V艙失事進水時,就能承受較大的水壓,艙壁不致破損,從而保護了I、III和VII艙這三個逃生艙,艇員可通過這些艙的出入艙口和魚雷發射管出艇逃生。為了改善艇的布置狀況和便於布置蓄電池,將II和IV蓄電池艙的耐壓體做成了很特別的“8”字形,就是用兩個圓柱體的一半加一個支撐平台構成耐壓體結構。“8”字形下半部的圓柱體的直徑比上半部的大。當時採用這種結構形式是為了不增加艇的寬度,同時又可以將蓄電池布置得較低,降低艇的重心、提高穩性。從橫剖面圖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蓄電池的布置和“8”字型的結構。不過,這種結構形式和當時採用的新鋼材СХЛ-4給焊接施工帶來了不少困難。由於成功地掌握了“8”字形耐壓艇體結構形式的設計和製造,也為後來北約稱C級的629型潛艇飛彈艙的“8"字結構設計和施工創造了條件。
動力系統
613型潛艇採用兩台柯洛納T-37D型柴油發動機為主機,總功率為2940千瓦,水面航速可達13節。潛航時使用1838千瓦的電動機,速度可達18節,兩個螺旋槳都為6葉,單方向舵,雙水平舵並有導流罩。613型在一定情況下,可以在1800海里外的預定陣位停留15~20天,如果減少陣位待命時間,平均航速為10節,其作戰半徑可增加到2500海里。
武器系統
613型潛艇設有6具魚雷發射管,艇艏4具533毫米,艉部2具可能為406毫米,但沒有再裝填能力,共可攜帶12枚魚雷或22枚水雷(一說20枚魚雷和40枚水雷),裝有對海搜尋雷達、主動聲吶和被動聲吶。
613型潛艇最早期的I型在指揮台圍殼前有雙管25毫米機關炮,在甲板上裝有1座雙管57毫米火炮,後期的V型則拆除了。雙管25毫米機關炮在當時曾是一種很有威脅性的防空火炮,因為20世紀50年代的潛艇仍以水面航行為主,該炮可以為潛艇提供基本的防空掩護,但該炮口徑太小,最多只能對付魚雷艇之類的小艇和海盜,不具備與炮艇進行在水面交戰的能力。
性能數據
艇體參數 | ||
---|---|---|
艇長 | 74.7/76米 | |
艇寬 | 6.3/7.3米 | |
吃水 | 4.3/4.55米 | |
排水量 | 1050噸/1080噸(水上) 1320噸/1340噸(水下) | |
航速 | 13節(水上) 18節(水下) | |
潛深 | 200米 | |
自持力 | 30天-40天 | |
續航力 | 8580海里/10節(水上) 335海里/2節(水下) | |
艇員編制 | 52人 | |
傳動 | 齒輪傳動,雙軸雙槳 | |
動力系統 | 2台柴油主機,2×2000馬力,總功率4000馬力 2台主電機,2×1350馬力 2台經航電機,2×50馬力 |
衍生型號
系列型號
巡航飛彈艇
613型潛艇雖然沒有立下什麼戰功,卻在俄羅斯潛艇裝備的發展中發揮過重大的作用。二次大戰末期出現了巡航飛彈,美蘇都加緊了其裝備潛艇的研究,以求加強潛艇的作戰能力,因此613型進行過多次改裝以配合巡航飛彈裝備潛艇的研試工作。
1957年,蘇聯將一艘613型潛艇S/C146艇(北約潛艇編號使用S,而蘇俄使用一般使用C)加裝了水上發射的單筒P/П-5反艦巡航飛彈發射裝置(北約稱“沙道克”SS-N-3反艦飛彈,實際飛彈本身代號為4K-95,P-5指整個飛彈系統),並將其稱之為P613型,北約稱為“W單筒型”。後因為潛艇排水量小以及P-5飛彈發射裝置落後而被替代,隨後1962年該艇被用於進行進行水下爆炸試驗。在1958-1960年也曾用C45艇進行過水下爆炸試驗。
1958年至1962年,蘇聯海軍對6艘613型艇進行改裝,切開艇體,每艇加入一段長8米的中央艙段,加裝4具P-5飛彈發射系統,並將改裝後的潛艇稱為665型,北約稱為“W級長箱型”,排水量也隨之增大到了1490噸。長箱型則是將艇體加長,在指揮台圍殼內安裝了4具飛彈發射筒,也只能在水上發射P-5飛彈,但已改為艏向發射。
1959年開始,蘇聯海軍陸續將6艘613型艇改裝為雙筒巡航飛彈潛艇,並稱為644型,北約稱為“W雙筒型”,其中2艘艇先後使用了兩種飛彈,644型潛艇的水下排水量增到了1160噸。雙筒型主要是在艇內水平裝設了一對飛彈發射筒,筒可仰起 20°-25°,但只能在水上發射,且發射時航速不能超過15節。
613AD/АД型和613D/Д型也是613型改裝而來的飛彈發射試驗艇,其中613АD型進行了P/П-70反艦巡航飛彈(北約稱SS-N-7“紫晶石”飛彈)的發射試驗,隨後這種飛彈被裝備在被北約稱為C級/查理級的670型巡航飛彈核潛艇上,而613D型則主要進行了水下飛彈發射試驗。
613型潛艇上雖然可以發射巡航飛彈,但技術不很成熟。蘇聯後來將巡航飛彈改裝所取得的成果用來發展一種新型的巡航飛彈常規潛艇,這就是北約稱為J級的651型潛艇。核潛艇研製成功後,又繼續發展了多型能從水下發射巡航飛彈的核潛艇,其最後一型就是北約稱為奧斯卡級或O級的949型巡航飛彈核潛艇。
彈道飛彈艇
613型潛艇的排水量和主尺度都不大,所以彈道飛彈裝艇的試驗工作主要在被北約稱為Z級的大型常規潛艇611型潛艇上進行。不過也有報導說,在613D4型上進行過彈道飛彈從水下發射的研究工作,使用的是蘇聯黑海船廠建造的C229艇。
其他裝備艇
在發展潛艇的多種裝備上,613型潛艇也有不小的貢獻。
613PB型上進行過新型魚雷的試驗,613Ц型是一型加大了魚雷發射深度的艇,1957年在C144艇上進行過攜帶核彈頭的T-5型魚雷試驗。
613S/C型(C43艇)和666型(C63艇)是為水下潛艇救援設計改裝的試驗艇。其中C43艇被改裝成可以進行自浮式救生鐘試驗,主要進行艇對艇對接式救援,C63艇則主要是回收海下救生艙或直接回收海下艇外的艇員,以試驗“乾法“和“濕法”失事艇員救生方法。
613B*型是加裝了新型聲吶的艇。1961年,蘇聯海軍還改裝了4艘613型艇,給潛艇加裝了雷達偵測系統以及主動聲吶,這些艇被稱為640型並改稱為“偵查/雷達哨艇”。
20世紀60年代,為了配合一種664型大型運輸布雷核潛艇的研製工作,蘇聯軍方將一艘613型艇和一艘611型艇改裝,進行水下燃油輸送-接收裝置試驗。1964年底,在巴倫支海冬天複雜的氣候條件下進行了燃油在水上和水下狀態的輸送和接收,試驗結果表明在水下狀態由一艘潛艇向另一艘潛艇補給燃油是可行的。隨後軍方有意建造“水下加油艇”,但1966年停止了已開工的664型的建造,而將船廠的生產能力轉用於建造攻擊核潛艇和彈道飛彈潛艇。
20世紀70年代,C296艇被天青石設計局改裝用於進行燃料電池登艇試驗。經過試驗表明燃料電池原則上可以在潛艇上使用,但難度係數較大,該艇也就是“卡特蘭”艇。
改型型號
1953年6月4日,蘇聯和中國簽訂了《海軍訂貨協定》(俗稱“六·四協定”),自1954年開始,蘇聯將613型的全部技術資料以及建造權有償轉讓給了中國,並派專家指導,中國將其命名為“6603型中型常規潛艇”,後改名為03型潛艇。1955年4月,03型潛艇首艇在江南造船廠開工建造,1956年3月下水,1957年10月服役。隨後一直到1964年,江南造船廠製造了13艘該型艇;1956年到1962年,武漢造船廠也建造了8艘,累計建造了21艘。早期中國潛艇建造經驗和工程師都出自於建造613型艇的過程,中國的潛艇設計人員、建造人員都受益於613型的轉讓建造工作。除蘇聯外還沒有其他國家曾向中國提供過像613型潛艇那樣全面成套的技術資料設備,並派專家從技術上指導潛艇建造,從軍事上來培訓潛艇艇員,學習掌握潛艇的作戰使用。有了這樣的基礎,在1960年8月蘇聯撤走專家,中斷器材供應和援助後,中國才走上了潛艇自行研製的道路。20世紀70年代以後,03型潛艇轉為預備役或固定在港口作為訓練艇使用,90年代以後全部退役。中國還分別向阿爾巴尼亞、孟加拉國、埃及和巴基斯坦四國各出口4艘03型潛艇。
服役動態
1981年10月,瑞典海軍為了試驗FFVTP42型新型反潛魚雷,在卡爾斯克魯納附近的海面舉行演習。蘇聯得知這一訊息後,秘密派出一艘20世紀50年代建造的613型潛艇U137艇潛入瑞典海域,試圖竊取有關情報。
1981年10月27日夜,U137繞過暗礁,一直潛入到距卡爾斯克魯納海軍基地只有15公里的小島附近。這時,艇長古申才發現周圍地形複雜,水淺礁多,由於擔心被對方發現,慌亂之中發生操作失誤,潛艇在水下暗礁擱淺。次日清晨,U137被瑞典海軍發現。大批飛機艦艇立即趕來,把潛艇團團圍住。看到潛艇擱淺在礁石上的模樣,趕來的記者們把它比喻為“加冰威士忌”,這次事件也因此被稱為“加冰威士忌”事件。瑞典外交部召見了前蘇聯駐瑞大使,抗議蘇潛艇公然侵犯瑞典領海。
1981年10月29日,瑞典政府提出解決事件的4項條件:訊問入侵潛艇的艇長;調查該艇使命及擱淺原因;由瑞典方面救助潛艇;蘇聯方面賠償救助費用,並對瑞典表示道歉。蘇聯拒不接受這些條件,雙方僵持起來。瑞方人員乘小艇靠近潛艇時,古申艇長握著手榴彈堵在艙口,不準瑞方人員上艇。
1981年11月1日,U137再次啟動發動機,試圖強行闖過瑞典海軍艦艇的警戒圈逃跑。瑞典海軍隨即出動直升機和戰鬥機在潛艇上方反覆盤旋,還不斷發射演習彈,現場氣氛十分緊張。在這種緊張局勢下,潛艇只好關閉了發動機。11月2日,蘇聯接受了瑞典提出的條件,艇長古申和另一名軍官接受了訊問,但他們一口咬定是“羅盤失靈”、“導航錯誤”才誤入瑞典領海。事發後,瑞典軍事專家在潛艇外用放射能探測器進行探測,發現艇內有放射性物質,估計是配備有裝核彈藥的魚雷。為此,瑞典政府向前蘇聯再次提出強烈抗議,並要求檢查潛艇的魚雷發射裝置,但遭到蘇方的拒絕。
1981年11月6日,瑞典方面宣布驅逐蘇聯潛艇。U137在瑞典海軍6艘艦艇、兩架反潛直升機的“押送”下,由兩艘拖船拖進了公海。蘇聯政府不得不正式向瑞典方面道歉,並支付了170萬克朗,約合26萬美元的賠償費用。
總體評價
蘇聯總共只設計和建造了3型中型常規潛艇,613型潛艇是蘇聯戰後最先研製的一型,在613型的基礎上發展了北約稱R級的633型潛艇和後來新研製的877型潛艇及改進的636型潛艇,而613型潛艇是在蘇聯潛艇裝備發展中起過重要作用也是建造數量最多的一型潛艇。613型潛艇製造技術出口到中國和朝鮮,在1949年至1958年間,全世界建造的總數達到了約236艘,成為二戰之後建造數量最多的一級潛艇。(艦船知識,寰球網,環球網評)
613型潛艇充當了潛艇發射巡航飛彈的“試路石”,為蘇聯以後的巡航飛彈潛艇建造提供了豐富的經驗,但由於其是多用途潛艇,並不是專用的巡航飛彈潛艇,因此它的改進型僅僅是巡航飛彈的發射平台,並不是直接用於攻擊。(現代艦船)
613型潛艇是最經典的蘇聯潛艇,它適用於多個海區和各種環境,215艘的數量不僅成為戰後生產數量最多的潛艇,也成為當時蘇聯海軍的中堅力量,其部署不僅為近海防禦戰略夯實了基礎,也為蘇聯海軍深入北約國家近海配合陸軍作戰創造了潛艇(艦船知識)。
技術特點
艇型結構
艇型
613型潛艇是蘇聯20世紀50年代初的成熟技術,外型像放大了的德國XXI型和戰前蘇聯С級潛艇的綜合體,呈“雪茄”形。XXI型考慮在多冰況的北大西洋使用,並且主要採取在水面航行抵達伏擊海域後再下潛遊獵的作戰方式,因此艇首採用前傾很大的弧形首柱,便於克服零碎浮冰和壓浪。613潛艇的首柱前傾程度減小,但依舊保持二戰潛艇的船形破浪艇艏。
613型潛艇雖然為戰後設計,明顯還帶有二戰時期潛的一些特徵,最主要的是蘇聯海軍在613型原型的指揮台圍殼後部的甲板設計了安裝火炮的平台,根據任務可以選擇23毫米、57毫米或76毫米甲板炮。為支撐火炮,平台下面的耐壓殼和耐壓艙內都有加強結構,占據了不少耐壓殼內外空間。但相比於二戰時期的潛艇,613型裝備了通氣管,並能使潛艇在潛望鏡深度通過通氣管使用柴油機並給電池充電,而不需浮出水面,這就有效地提高了艇的隱蔽性。與此同時還裝備了用於節能航行的經濟巡航電機,這樣大大降低了經航時的噪音。
613型潛艇上去掉甲板炮是一個對潛艇作戰認識不斷提高的過程。早在二戰後期對德國潛艇的作戰中,盟國的一系列新型反潛設備已經能夠很好的追蹤水下潛艇,但是軸心國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因而德國在建造XXI型潛艇時,依舊保留甲板火炮。蘇聯在戰爭中缺乏反潛作戰經驗,也沒有積累相關資料,即便一些設計人員提出了更好的構想,但在主流設計思維主導下,還是繼續延續了不合時宜的甲板炮。二戰結束後至20世紀80年代之前,水面艦艇的聲吶、魚雷和拋射式深水炸彈射擊指揮儀的聯合運作,不僅使深彈射擊變得越來越準確,反潛魚雷也能夠近距離自尋目標,再結合多種其他系統能夠在潛艇浮出海面前,確定位置並實施攻擊,而潛艇要上浮使用甲板炮更是極其危險。
1950年後,蘇聯海軍開始取消613型潛艇上的甲板火炮,著重於改善潛艇水下作戰性能。隨後建造的613型潛艇雖然沒有甲板炮,卻依舊保留了甲板炮的平台,並於當年開始設計完全取消甲板炮平台的613У型潛艇。1951年韓戰期間,蘇聯潛艇在日本海進行追蹤美國艦隊的行動,多次陷入反潛艦隻的跟蹤,蘇聯才更加意識到戰後潛艇技術發展的差距。這樣1956年以前建造的613型都攜帶有甲板炮,直到1956年才被拆除。
結構
613型採用的雙殼體結構對於後續蘇聯/俄羅斯潛艇的研究都起了相當大的影響。由於蘇聯歷來重視在冰況複雜的北方海區航行,因此沒有採取德國VIIC潛艇那樣的單耐壓殼結構,而是保留了傳統的雙耐壓殼形式,並且吸收了XXI型艇雙耐壓殼的鋼結構設計。613型潛艇的橫剖面並非現代潛艇的那種圓截面,採用了與早期潛艇相同的橢圓和不規則的對稱形狀。20世紀40年代末期潛艇最大潛深只有100至200米的情況下,採用這種截面的耐壓結構完全可行。
艙室
613型是典型的大儲備浮力,艙室小的布局。全艇共7個耐壓艙,I艙艇艏魚雷艙,II艙艇艏蓄電池艙,III艙指揮艙,IV艙後部蓄電池艙,V艙柴油機艙,VI艙主電機艙,VII艙艇艉魚雷艙。613型雖然是半個世紀前研製的產品,但蘇聯後來研製的中型攻擊潛艇,除北約稱K級的基洛級潛艇為單槳潛艇,尾艙不再作為魚雷艙,布局略有不同以外,其他潛艇型號的布局及主要設備與613型基本相似。所不同的只是由於電子技術的發展,新的中型潛艇裝備了更為先進的設備。
613型潛艇從總布置上看,耐壓艇體內有4個球面艙壁。球面艙壁有一個特點,就是在凹面比凸面可以承受較大水壓。這樣,當II、IV、V艙失事進水時,就能承受較大的水壓,艙壁不致破損,從而保護了I、III和VII艙這三個逃生艙,艇員可通過這些艙的出入艙口和魚雷發射管出艇逃生。為了改善艇的布置狀況和便於布置蓄電池,將II和IV蓄電池艙的耐壓體做成了很特別的“8”字形,就是用兩個圓柱體的一半加一個支撐平台構成耐壓體結構。“8”字形下半部的圓柱體的直徑比上半部的大。當時採用這種結構形式是為了不增加艇的寬度,同時又可以將蓄電池布置得較低,降低艇的重心、提高穩性。從橫剖面圖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蓄電池的布置和“8”字型的結構。不過,這種結構形式和當時採用的新鋼材СХЛ-4給焊接施工帶來了不少困難。由於成功地掌握了“8”字形耐壓艇體結構形式的設計和製造,也為後來北約稱C級的629型潛艇飛彈艙的“8"字結構設計和施工創造了條件。
動力系統
613型潛艇採用兩台柯洛納T-37D型柴油發動機為主機,總功率為2940千瓦,水面航速可達13節。潛航時使用1838千瓦的電動機,速度可達18節,兩個螺旋槳都為6葉,單方向舵,雙水平舵並有導流罩。613型在一定情況下,可以在1800海里外的預定陣位停留15~20天,如果減少陣位待命時間,平均航速為10節,其作戰半徑可增加到2500海里。
武器系統
613型潛艇設有6具魚雷發射管,艇艏4具533毫米,艉部2具可能為406毫米,但沒有再裝填能力,共可攜帶12枚魚雷或22枚水雷(一說20枚魚雷和40枚水雷),裝有對海搜尋雷達、主動聲吶和被動聲吶。
613型潛艇最早期的I型在指揮台圍殼前有雙管25毫米機關炮,在甲板上裝有1座雙管57毫米火炮,後期的V型則拆除了。雙管25毫米機關炮在當時曾是一種很有威脅性的防空火炮,因為20世紀50年代的潛艇仍以水面航行為主,該炮可以為潛艇提供基本的防空掩護,但該炮口徑太小,最多只能對付魚雷艇之類的小艇和海盜,不具備與炮艇進行在水面交戰的能力。
性能數據
艇體參數 | ||
---|---|---|
艇長 | 74.7/76米 | |
艇寬 | 6.3/7.3米 | |
吃水 | 4.3/4.55米 | |
排水量 | 1050噸/1080噸(水上) 1320噸/1340噸(水下) | |
航速 | 13節(水上) 18節(水下) | |
潛深 | 200米 | |
自持力 | 30天-40天 | |
續航力 | 8580海里/10節(水上) 335海里/2節(水下) | |
艇員編制 | 52人 | |
傳動 | 齒輪傳動,雙軸雙槳 | |
動力系統 | 2台柴油主機,2×2000馬力,總功率4000馬力 2台主電機,2×1350馬力 2台經航電機,2×50馬力 |
衍生型號
系列型號
巡航飛彈艇
613型潛艇雖然沒有立下什麼戰功,卻在俄羅斯潛艇裝備的發展中發揮過重大的作用。二次大戰末期出現了巡航飛彈,美蘇都加緊了其裝備潛艇的研究,以求加強潛艇的作戰能力,因此613型進行過多次改裝以配合巡航飛彈裝備潛艇的研試工作。
1957年,蘇聯將一艘613型潛艇S/C146艇(北約潛艇編號使用S,而蘇俄使用一般使用C)加裝了水上發射的單筒P/П-5反艦巡航飛彈發射裝置(北約稱“沙道克”SS-N-3反艦飛彈,實際飛彈本身代號為4K-95,P-5指整個飛彈系統),並將其稱之為P613型,北約稱為“W單筒型”。後因為潛艇排水量小以及P-5飛彈發射裝置落後而被替代,隨後1962年該艇被用於進行進行水下爆炸試驗。在1958-1960年也曾用C45艇進行過水下爆炸試驗。
1958年至1962年,蘇聯海軍對6艘613型艇進行改裝,切開艇體,每艇加入一段長8米的中央艙段,加裝4具P-5飛彈發射系統,並將改裝後的潛艇稱為665型,北約稱為“W級長箱型”,排水量也隨之增大到了1490噸。長箱型則是將艇體加長,在指揮台圍殼內安裝了4具飛彈發射筒,也只能在水上發射P-5飛彈,但已改為艏向發射。
1959年開始,蘇聯海軍陸續將6艘613型艇改裝為雙筒巡航飛彈潛艇,並稱為644型,北約稱為“W雙筒型”,其中2艘艇先後使用了兩種飛彈,644型潛艇的水下排水量增到了1160噸。雙筒型主要是在艇內水平裝設了一對飛彈發射筒,筒可仰起 20°-25°,但只能在水上發射,且發射時航速不能超過15節。
613AD/АД型和613D/Д型也是613型改裝而來的飛彈發射試驗艇,其中613АD型進行了P/П-70反艦巡航飛彈(北約稱SS-N-7“紫晶石”飛彈)的發射試驗,隨後這種飛彈被裝備在被北約稱為C級/查理級的670型巡航飛彈核潛艇上,而613D型則主要進行了水下飛彈發射試驗。
613型潛艇上雖然可以發射巡航飛彈,但技術不很成熟。蘇聯後來將巡航飛彈改裝所取得的成果用來發展一種新型的巡航飛彈常規潛艇,這就是北約稱為J級的651型潛艇。核潛艇研製成功後,又繼續發展了多型能從水下發射巡航飛彈的核潛艇,其最後一型就是北約稱為奧斯卡級或O級的949型巡航飛彈核潛艇。
彈道飛彈艇
613型潛艇的排水量和主尺度都不大,所以彈道飛彈裝艇的試驗工作主要在被北約稱為Z級的大型常規潛艇611型潛艇上進行。不過也有報導說,在613D4型上進行過彈道飛彈從水下發射的研究工作,使用的是蘇聯黑海船廠建造的C229艇。
其他裝備艇
在發展潛艇的多種裝備上,613型潛艇也有不小的貢獻。
613PB型上進行過新型魚雷的試驗,613Ц型是一型加大了魚雷發射深度的艇,1957年在C144艇上進行過攜帶核彈頭的T-5型魚雷試驗。
613S/C型(C43艇)和666型(C63艇)是為水下潛艇救援設計改裝的試驗艇。其中C43艇被改裝成可以進行自浮式救生鐘試驗,主要進行艇對艇對接式救援,C63艇則主要是回收海下救生艙或直接回收海下艇外的艇員,以試驗“乾法“和“濕法”失事艇員救生方法。
613B*型是加裝了新型聲吶的艇。1961年,蘇聯海軍還改裝了4艘613型艇,給潛艇加裝了雷達偵測系統以及主動聲吶,這些艇被稱為640型並改稱為“偵查/雷達哨艇”。
20世紀60年代,為了配合一種664型大型運輸布雷核潛艇的研製工作,蘇聯軍方將一艘613型艇和一艘611型艇改裝,進行水下燃油輸送-接收裝置試驗。1964年底,在巴倫支海冬天複雜的氣候條件下進行了燃油在水上和水下狀態的輸送和接收,試驗結果表明在水下狀態由一艘潛艇向另一艘潛艇補給燃油是可行的。隨後軍方有意建造“水下加油艇”,但1966年停止了已開工的664型的建造,而將船廠的生產能力轉用於建造攻擊核潛艇和彈道飛彈潛艇。
20世紀70年代,C296艇被天青石設計局改裝用於進行燃料電池登艇試驗。經過試驗表明燃料電池原則上可以在潛艇上使用,但難度係數較大,該艇也就是“卡特蘭”艇。
改型型號
1953年6月4日,蘇聯和中國簽訂了《海軍訂貨協定》(俗稱“六·四協定”),自1954年開始,蘇聯將613型的全部技術資料以及建造權有償轉讓給了中國,並派專家指導,中國將其命名為“6603型中型常規潛艇”,後改名為03型潛艇。1955年4月,03型潛艇首艇在江南造船廠開工建造,1956年3月下水,1957年10月服役。隨後一直到1964年,江南造船廠製造了13艘該型艇;1956年到1962年,武漢造船廠也建造了8艘,累計建造了21艘。早期中國潛艇建造經驗和工程師都出自於建造613型艇的過程,中國的潛艇設計人員、建造人員都受益於613型的轉讓建造工作。除蘇聯外還沒有其他國家曾向中國提供過像613型潛艇那樣全面成套的技術資料設備,並派專家從技術上指導潛艇建造,從軍事上來培訓潛艇艇員,學習掌握潛艇的作戰使用。有了這樣的基礎,在1960年8月蘇聯撤走專家,中斷器材供應和援助後,中國才走上了潛艇自行研製的道路。20世紀70年代以後,03型潛艇轉為預備役或固定在港口作為訓練艇使用,90年代以後全部退役。中國還分別向阿爾巴尼亞、孟加拉國、埃及和巴基斯坦四國各出口4艘03型潛艇。
服役動態
1981年10月,瑞典海軍為了試驗FFVTP42型新型反潛魚雷,在卡爾斯克魯納附近的海面舉行演習。蘇聯得知這一訊息後,秘密派出一艘20世紀50年代建造的613型潛艇U137艇潛入瑞典海域,試圖竊取有關情報。
1981年10月27日夜,U137繞過暗礁,一直潛入到距卡爾斯克魯納海軍基地只有15公里的小島附近。這時,艇長古申才發現周圍地形複雜,水淺礁多,由於擔心被對方發現,慌亂之中發生操作失誤,潛艇在水下暗礁擱淺。次日清晨,U137被瑞典海軍發現。大批飛機艦艇立即趕來,把潛艇團團圍住。看到潛艇擱淺在礁石上的模樣,趕來的記者們把它比喻為“加冰威士忌”,這次事件也因此被稱為“加冰威士忌”事件。瑞典外交部召見了前蘇聯駐瑞大使,抗議蘇潛艇公然侵犯瑞典領海。
1981年10月29日,瑞典政府提出解決事件的4項條件:訊問入侵潛艇的艇長;調查該艇使命及擱淺原因;由瑞典方面救助潛艇;蘇聯方面賠償救助費用,並對瑞典表示道歉。蘇聯拒不接受這些條件,雙方僵持起來。瑞方人員乘小艇靠近潛艇時,古申艇長握著手榴彈堵在艙口,不準瑞方人員上艇。
1981年11月1日,U137再次啟動發動機,試圖強行闖過瑞典海軍艦艇的警戒圈逃跑。瑞典海軍隨即出動直升機和戰鬥機在潛艇上方反覆盤旋,還不斷發射演習彈,現場氣氛十分緊張。在這種緊張局勢下,潛艇只好關閉了發動機。11月2日,蘇聯接受了瑞典提出的條件,艇長古申和另一名軍官接受了訊問,但他們一口咬定是“羅盤失靈”、“導航錯誤”才誤入瑞典領海。事發後,瑞典軍事專家在潛艇外用放射能探測器進行探測,發現艇內有放射性物質,估計是配備有裝核彈藥的魚雷。為此,瑞典政府向前蘇聯再次提出強烈抗議,並要求檢查潛艇的魚雷發射裝置,但遭到蘇方的拒絕。
1981年11月6日,瑞典方面宣布驅逐蘇聯潛艇。U137在瑞典海軍6艘艦艇、兩架反潛直升機的“押送”下,由兩艘拖船拖進了公海。蘇聯政府不得不正式向瑞典方面道歉,並支付了170萬克朗,約合26萬美元的賠償費用。
總體評價
蘇聯總共只設計和建造了3型中型常規潛艇,613型潛艇是蘇聯戰後最先研製的一型,在613型的基礎上發展了北約稱R級的633型潛艇和後來新研製的877型潛艇及改進的636型潛艇,而613型潛艇是在蘇聯潛艇裝備發展中起過重要作用也是建造數量最多的一型潛艇。613型潛艇製造技術出口到中國和朝鮮,在1949年至1958年間,全世界建造的總數達到了約236艘,成為二戰之後建造數量最多的一級潛艇。(艦船知識,寰球網,環球網評)
613型潛艇充當了潛艇發射巡航飛彈的“試路石”,為蘇聯以後的巡航飛彈潛艇建造提供了豐富的經驗,但由於其是多用途潛艇,並不是專用的巡航飛彈潛艇,因此它的改進型僅僅是巡航飛彈的發射平台,並不是直接用於攻擊。(現代艦船)
613型潛艇是最經典的蘇聯潛艇,它適用於多個海區和各種環境,215艘的數量不僅成為戰後生產數量最多的潛艇,也成為當時蘇聯海軍的中堅力量,其部署不僅為近海防禦戰略夯實了基礎,也為蘇聯海軍深入北約國家近海配合陸軍作戰創造了潛艇(艦船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