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US 708
- 別名:超高速星
- 分類:白矮星
- 發現者:彼得·烏舍爾(Peter Usher)
- 發現時間:1982年
- 逃逸速度:1200公里/秒
起源,發現,研究,結構,高速運動,科學分析,
起源
歐洲南方天文台S. Geier小組與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韓占文小組證實US 708超高速星來自於Ia型超新星爆炸後的殘留伴星,該合作研究團隊通過構建US 708的形成歷史排除了銀河系中心起源的可能,並得出結論:銀河系中心大質量黑洞加速機制不能解釋US 708的形成。
發現
1982年,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天文學家彼得·烏舍爾(Peter Usher)於銀河系的銀暈中發現了 US 708這個藍色黯淡天體。史隆數位巡天於 2005年再次對它進行觀測。
研究
2015年,歐洲南方天文台的天文學家史蒂芬·蓋爾(Stephan Geier)領導的團隊在《科學》期刊發表US 708在銀河系中速度達到每秒1200公里,為銀河系中運動速度最快者的論文。使它如此高速的原因最初被懷疑跟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有關。但最新研究發現它曾經在1400萬年前穿過銀河系盤面,因此它並不是來自銀河系中心區域;這代表它的高速運動原因也許不是因為黑洞。最新研究則認為US 708可能曾經是一對密近聯星的其中一顆成員星。
當US 708仍為紅巨星時,它的伴星已經成為白矮星。當白矮星從US 708的外層吸積氣體時,兩者的相對軌道將會改變。接著,白矮星的質量到達錢德拉塞卡極限,成為Ia超新星,使US 708被高速彈射;而不是星系中心的黑洞使它達到如此高速。對US 708進行最新觀測的團隊推論US 708環繞的白矮星質量與太陽相當,並且軌道周期小於10分鐘。
結構
US 708是一顆高速自轉,且擁有被認為來自原先和伴星互動作用而生成的厚層氦層恆星。這類主要組成成分為氦的恆星一般被認為是巨大恆星失去以氫為主的外層後所殘留。蓋爾的團隊描述US 708是“銀河系中最快的不受約束恆星”。並且使用位於夏威夷的口徑10米望遠鏡凱克Ⅱ的階梯式攝譜儀與成像儀觀測,發現它的速度已經超過了銀河系的逃逸速度。
高速運動
1982年,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天文學家彼得·烏舍爾(Peter Usher)於銀河系的銀暈中發現了 US 708這個藍色黯淡天體。史隆數位巡天於 2005年再次對它進行觀測。
天文學家使用凱克望遠鏡以及泛星1號望遠鏡,發現了一顆銀河系最高速度的恆星US 708,它打破了銀河系星體移動速度的記錄,以每秒約1,200公里的速度飛行(相當於從北京到上海只需一秒鐘)。在這樣高的速度下,恆星US 708將會脫離銀河系的引力。團隊表示,相較於其他已知未綁定的恆星而言,這顆恆星是在一個密近雙星系統中被一顆熱核超新星的爆炸所彈出來的。
科學分析
通常最合理的解釋是假定這些恆星非常接近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而被它踢出銀河系。
一組以史蒂芬·蓋爾(歐洲南方天文台)為首的天文學家團隊利用10米凱克 II望遠鏡上的Echellette光譜儀和成像儀觀測已知的高速恆星 US 708,並測量它的距離與視向速度。另外仔細結合泛星1號巡天拍攝的檔案圖片中的位置得到這顆恆星的新位置,進而推導出這顆恆星的切向速度。
結合測量結果,團隊認為這顆恆星以每秒約1,200公里的速度飛行著。這比先前已知銀河系其他高速恆星的速度還要快很多。更重要的是,US 708的軌跡意味著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不可能是它超高速的來源。
與其它超高速星相比,US 708還有一個鮮明的特徵:它是一顆快速轉動的氦星,很可能起源於雙星系統。因此,它可以將氦轉移到其巨大的白矮星伴星上,最終導致伴星發生Ia型超新星的熱核爆炸,在這種情況下,這顆倖存的US 708被彈射出來,從而以超高速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