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最早的湯姆遜衝鋒鎗是由1919年組建的美國自動武器公司研製的,公司創始人兼經理是美軍退役準將約翰·托利弗·湯姆遜(John Taliaferro Thompson,1860-1940)。研製該槍的初衷是為了給塹壕戰中的士兵提供一種質量輕、體積小、火力猛烈的自動武器。因為在一戰那種膠著僵持的對壘中,進攻一方的士兵要想壓制敵方火力並占領其工事,僅靠手中的單發步槍顯然是不可能的。美軍最早提供的能改寫塹壕戰歷史的步兵武器是勃郎寧設計的M1918自動步槍,自動射擊、20發彈容量和單兵可以接受的體積、質量,使步兵終於擁有了能伴隨自己衝擊的連發武器。但湯姆遜卻認為軍隊真正需要的是另外一種槍械,其體積質量應該更小,彈容量與火力應該更加強大,所以自動武器公司最早推出的樣槍與M1918自動步槍最大的區別就是所用槍彈不同,M1918使用的是.30步槍彈,而自動武器公司樣槍發射的卻是軍用.45ACP手槍彈。
湯姆遜衝鋒鎗 儘管聽起來難以讓人信服,但湯姆遜衝鋒鎗的確不是湯姆遜將軍本人研製的,而是自動武器公司招聘的兩個設計師西奧多·H·埃克霍夫(Theodore H. Eickhoff)和奧斯卡·V·佩恩(Oscar V.Payne)的作品。但湯姆遜的確是個“先覺者”,他的前瞻性思維使得後來誕生的這種武器有了與M1918自動步槍的本質區別,加上他在公司生產和銷售方面的功績,所以自動武器公司以將軍的姓氏命名了這支衝鋒鎗。甚至衝鋒鎗(Submachine Gun)這個詞也是由湯姆遜將軍首先提出的,他喜歡將這種槍稱為“戰壕掃帚”,從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湯姆遜將該槍定義為何種用途。
湯姆遜衝鋒鎗在1920年左右獲得專利,最早的樣槍則在1918年誕生,但既未標註型號也沒有序列號、生產年份,這點可以從美國西點軍校博物館保存的一號試製型衝鋒鎗上看出來。一號樣槍與後來的湯姆遜衝鋒鎗外形差別甚大,特別是它採用了類似機槍的以棘輪帶動帆布彈帶供彈的方式,另一特點是採用活動式擊針設計,其發射速度約為1000發/分。有些報導說原型槍有多種口徑。儘管1號樣槍具有類似於機槍的連發火力,但是其便攜性和可操作性還是不能很好地滿足單兵使用的要求。
隨後出現的是湯姆遜M1919試製型衝鋒鎗,該槍創造性地採用了50發和100發彈鼓供彈。M1919共試製了10多支樣槍,其外形結構各不相同,不過其中有幾支已經具備了後來湯姆遜那種為世人熟知的經典外形。這些樣槍中的大多數在1920年至1923年間相繼獲得了專利,其中一種原型槍還在1920年參加了美國政府的測試。另外,1920年4月27日,春田兵工廠也組織了一次自動武器試驗,湯姆遜樣槍在試驗中表現很好,在2000發的連續發射測試中只出現了一次停射,數月以後美國海軍陸戰隊對該槍的測試結果也是如此。雖然測試結果令人印象深刻,但沒有一個客戶決定採用該槍。1921年,以M1919的2號樣槍為基礎,進行了改進和定型設計,製成了最早的批量生產型號——湯姆遜M1921衝鋒鎗。
獨特自動原理 從M1921到M1928,湯姆遜衝鋒鎗都延續了一種由它最早使用的獨特的自動原理,那就是開膛待擊、槍機延遲後坐的半自由槍機原理。
這種原理的最大特點是在靠近彈匣後方的機匣內裝有一個傾斜的“H”形黃銅延遲塊,在機匣內部與槍機的對應位置上,均開有與這個延遲塊配合的傾斜槽。方形槍機的後部開槽,用於安裝拉機柄,其前部下方也有斜槽,用來容納延遲塊上部。“H”形延遲塊下部兩側各有一個突起與機匣上的斜槽與直槽配合,而“H”形的兩側邊與槍機配合。
以M1928為例,其運作原理為:先向後拉動拉機柄,使拉機柄前部的斜面帶動“H”形延遲塊沿著機匣內壁斜槽向上運動,直至延遲塊下部兩側的突起脫離機匣內的斜槽,此時拉機柄通過延遲塊帶動槍機向後,而延遲塊下部兩側的突起進入機匣兩側的直槽,直至槍機被阻鐵掛住。此時扣動扳機,槍機被釋放,復進簧推動拉機柄,而拉機柄推動延遲塊,延遲塊又帶動槍機復進,當槍機經過彈匣/彈鼓上方時,將一發子彈推入彈膛,槍機復進到位後,拉機柄繼續復進並通過其上斜面的作用將延遲塊壓下,這樣延遲塊兩側的突起又進入機匣的斜槽內,然後拉機柄繼續復進,撞擊三角形擊鐵,擊鐵最終撞擊擊針擊發槍彈。火藥氣體在推動彈頭前進的同時,通過彈殼底部將壓力作用到槍機上,使槍機後退,但由於延遲塊兩側的突起與機匣內部兩側斜槽的摩擦運動,使槍機只能緩慢地後退,從而延緩了槍機後坐。黃銅延遲塊沿機匣斜槽緩慢上升,直至兩側的突起與斜槽脫離進入直槽,此時彈頭已經飛離槍口,膛壓也下降到可以抽殼的水平,而槍機由於慣性繼續後坐,帶動延遲塊撞擊拉機柄並壓縮復進簧,同時抽出彈殼並拋殼,直至後坐到位。如果這時鬆開扳機,槍機就會被阻鐵掛住呈待髮狀態,如果沒有鬆開扳機,則會重複前面的動作繼續推彈上膛並擊發。這種原理的優點在於在槍機質量較輕的前提下可以發射威力更大的槍彈,缺點是結構比較複雜。
湯姆遜衝鋒鎗的另一特點是除了少數零件外,基本上都是採用整塊鋼材加工而成,非常結實耐用,但重量偏大。湯姆遜衝鋒鎗的快慢機和保險扳手是分開的,前者調節單、連發,後者控制保險狀態,雖然便於區分,但操作起來稍嫌麻煩。另外,湯姆遜衝鋒鎗採用可靠性較好的雙排雙進直彈匣,彈匣體採用鋼板衝壓焊接而成,後部有一個T形突起,與衝鋒鎗下機匣上的T形槽配合將彈匣固定在槍上。彈匣本身的加工較為複雜,而且受磕碰時容易損壞。外露式彈匣卡筍位於左側,逆時針旋轉卡筍才能解脫彈匣,但旋轉面在側面並且操作部位是平面,帶手套時不便操作。湯姆遜衝鋒鎗彈鼓有50發和100發兩種,雖然能提供猛烈的持續火力,但體積和重量大,攜帶不便,而結構複雜,裝彈時更是費時費力。與大多數採用彈鼓供彈的衝鋒鎗都不同,該槍在安裝彈鼓時,要將彈鼓上供彈口前後面上的水平突起對準機匣供彈口前後的凹槽,從槍身左側水平裝到槍上。軍用型湯姆遜很少採用彈鼓,多採用20發或30彈匣,自動武器公司也建議在實戰中儘量使用彈匣。二戰中裝備湯姆遜衝鋒鎗的美軍傘兵,標準攜彈量為300發,分裝在15個20發彈匣中,除隨槍的1個外,其餘14個裝在跳傘服口袋裡或M6攜行袋裡。不過,該槍無論用彈匣還是用彈鼓,安裝時都要求定位精確,在黑暗環境和實戰條件下不太方便。
各種型號系列 湯姆遜衝鋒鎗共生產了M1921、M1923、M1927、M1928和M1五個大的系列,每個系列又都有多種改型。
M1921在M1919的基礎上做了4點改進:一是將槍機前端裝的擊針改為活動式,並在槍機上增加可旋轉的三角形擊鐵;二是射速由原來的1000發/分降到800發/分;三是將機匣右側的拉機柄移到機匣上方中央;四是供彈具採用18發、20發和30發彈匣,或者50發、100發彈鼓。後來的各種湯姆遜衝鋒鎗的外形和結構都是以M1921為基礎的。
由於美軍對於M1919在試驗中的表現比較滿意,所以自動武器公司決定先生產15000支。不過自動武器公司當時只有設計能力而沒有實際生產能力,所以最後決定主要零件由柯爾特公司生產,標尺由萊曼槍瞄具公司生產,槍托、握把和護木等木製件由雷明頓公司生產,所有零部件交付柯爾特公司組裝成成槍並由自動武器公司銷售。M1921衝鋒鎗的零部件基本上都是切削加工而成,結實耐用。外形特徵是槍管表面有散熱槽,槍口無防跳器,下方有前握把,槍托為固定式,標尺為結構複雜的可調立框式標尺。可惜的是,M1921投產以後其實際銷售狀況並不象當初預想的那樣好,儘管美國、比利時和英國都對其做過測試,但是沒有哪個國家的任何軍隊或警察實際採用。這主要是因為當時決策者的思想還停留在使用大威力步槍彈的遠射程自動步槍時代,並沒有真正認識到這種發射手槍彈的小型自動槍械的價值所在。無奈之下自動武器公司不得不對M1921衝鋒鎗進行改進,進而誕生了具有遠射能力的M1923衝鋒鎗、面向民間銷售的M1927半自動卡賓槍和後來大量支援盟國的M1928衝鋒鎗。這些後續型號的不少零部件都是來自庫存的M1921衝鋒鎗,因此M1921保留至今的數量很少。
M1923衝鋒鎗是在M1921的基礎上加長槍管的一種型號,為了提高射擊精度,槍管下方還裝有兩腳架,並且能加裝刺刀和槍口裝置。從外形上看,M1923更有輕機槍的味道。M1923的實際產量非常小,但從自動武器公司的原始商品目錄里可以看出,當時製造的軍用型M1923衝鋒鎗除使用.45ACP手槍彈的外,還有使用.45雷明頓·湯姆遜軍用手槍彈、.351自動步槍彈、9毫米毛瑟手槍彈、9毫米巴拉貝魯姆手槍彈等槍彈的品種,但現存實物僅能找到發射.45 ACP彈的型號。其中特別要提到的是由.45ACP手槍彈加長彈殼並增加裝藥量以大幅度提高初速的.45雷明頓·湯姆遜軍用手槍彈,其彈頭重16.2克,初速442米/秒,槍口動能達到1422.6焦耳,有效射程增大到594米。由於槍彈膛壓變高,但自動原理未變,所以發射該彈的M1923連發射速降為400發/分。M1923突出遠射能力的設計很大程度上是為迎合軍方的口味,但該槍依然沒有得到多少訂單。於是後來發展的型號放棄了這種不實用的遠射性能,重新回到了衝鋒鎗小型、輕量化、操作性好的目標上。
M1927湯姆遜卡賓槍是M1921衝鋒鎗的半自動型號,目的是為了能夠向民間銷售,兩者外形和動作原理基本相同。最早出售的M1927是直接利用剩餘的M1921機匣製造的,因此機匣印記是將原先M1921的印記磨掉後重新刻上的。
1927年1月,美國海軍陸戰隊出兵尼加拉瓜。M1921衝鋒鎗在叢林游擊戰中取得了比預想還好的效果,但實戰表明該槍的射速偏高,軍方建議最好能降到600發/分以下,因此自動武器公司於1928年對M1921進行了改進,將連發射速下降到700發/分左右,並安裝了槍口防跳器,這一改型就是湯姆遜M1928式海軍型衝鋒鎗。自動武器公司於1928年公布了該槍和若干種變型,有不帶槍口防跳器而帶有前握把的M1928A,有同時帶有槍口防跳器和前握把的M1928AC,此外還製造了帶水平護木、槍背帶的海軍使用的M1928AC式。美國海軍購買了包括M1921在內的多種型號的湯姆遜衝鋒鎗武裝軍艦和海軍陸戰隊,這些產品機匣上均刻有美國海軍印記。但是美國陸軍仍舊對此槍反映冷淡,只裝備了極少量,只是後來陸軍騎兵部隊急需要操作簡便的小型自動武器,才採購了一部分湯姆遜M1928衝鋒鎗。1938年美國陸軍將所採用的M1928命名為M1928A1式衝鋒鎗,並在機匣上刻有“M1928A1”字樣。不過在1939年之前,美國陸軍中衝鋒鎗的保有量始終未超過400支。除決策者認識上的原因外,湯姆遜的價格也妨礙了它的大大量裝備,1939年M1928的報價為209美元,相對同時代的輕武器來說,這個價格是相當高的。
因為種種原因,美軍最後未成為M1928系列的最大主顧,取而代火的是英國和歐洲的其他盟國。二戰初期,英國在歐洲大陸的戰鬥中喪失了大量的輕武器,面對大量裝備MP系列衝鋒鎗的德軍,不得不請求美國提供包括衝鋒鎗在內的軍事援助,其他一些歐洲國家也是如此。到1941年8月不列顛之戰爆發時,各盟國政府訂購的湯姆遜衝鋒鎗總數高達318900支,其中英國訂購了107500支,但其中大多數因為德軍潛艇的攻擊在半途沉入了大西洋。M1928衝鋒鎗火力猛烈、結實耐用,因此很受士兵歡迎,一直到1943年中期才停產,被生產性能更好的M1和M1A1所取代。
M1927卡賓槍 湯姆遜衝鋒鎗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黑幫及犯罪分子的常用武器,因此曾一度惡名遠揚。最早背上“幫派槍”罵名的是M1927卡賓槍,因為當時美國國內對於該槍的銷售沒有任何限制,任何人只要花上175美元,即可以由火車快遞送至家門口,同時還可以買到大容量彈鼓,而將M1927恢復到全自動狀態也很容易,很多匪徒買到手後就立即改裝,用於幫派爭鬥、打家劫舍,甚至與警察公然對抗。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時它的另一類主顧卻是私人廠主或農場主,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不受罪犯的襲擾。隨後,M1928等其他型號的湯姆遜衝鋒鎗不斷充實著罪犯們的軍火庫,一時間與該槍有關的謀殺和搶劫新聞充斥著美國各大報紙的頭條。因為這種衝鋒鎗拆下木托和彈鼓後,可以方便地藏進小提琴盒裡,因此犯罪分子將其稱為“芝加哥小提琴”(芝加哥是當時黑幫活動最猖獗的地區),又因為其連發時“嗒嗒嗒”的有節奏的槍聲,常常又被叫做“
芝加哥打字機 ”。
使湯姆遜衝鋒鎗一舉成名的是發生在1929年2月14日的“聖瓦倫丁節大屠殺”,在那起案件中,偽裝成警察的罪犯用湯姆遜一次打死了7名黑道對手。對於專事搶劫的悍匪而言,湯姆遜衝鋒鎗也是他們的得力幫凶。隨著暴力犯罪的激增,聯邦調查局和警察部門不得不向他們的對手學習,訂購湯姆遜衝鋒鎗來武裝自己,以便在火力上壓制猖狂的犯罪分子。目前美國的一些較早成立的警察局中,往往庫存有早期的湯姆遜M1923、M1927和M1928等型號,它們都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禁酒令頒布後那段動盪時期的見證。
雖然自動武器公司的座右銘是“支持正義和法律”,但湯姆遜將軍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的產品會導致如此不可控制的局面。面對忍無可忍的公眾,美國國會於1934年通過了《國家槍枝管理法案》,要求每支槍械都必須註冊,槍主必須經過審批和交納200美元的移交稅。其實這項法案針對的就是湯姆遜這種致命武器,因此出台後,這種衝鋒鎗面向民間市場的銷售就幾乎完全停頓了。雖然由於歐洲爆發戰爭,各盟國訂購了大量的湯姆遜衝鋒鎗,並且在戰場上表現出色,但該槍作為“黑幫武器”的名聲卻在短時間內無法改變,當初英軍就為不得不採用這種武器而感到十分懊惱。
後起之秀 由於M1928系列衝鋒鎗結構複雜、加工繁瑣,當二戰爆發、美國陸軍認識到衝鋒鎗的重要性後,急需大量裝備,所以簡化生產工藝就被提到了重要議事日程上。此前已在M1928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小改進,如省略了機匣上複雜的立框標尺,改為鋼板折彎的簡易覘孔標尺,為防止反光覘孔四周有滾花,同時其上開有一個缺口,覘孔、缺口分別對應100米和200米射程,此外還取消了槍管外部的散熱槽。但1941年薩貝迪軍械公司的簡化設計才是決定性的。該公司的技師們經研究發現,M1928中“H”形黃銅延遲塊及滑槽都要求有很高的精度與光潔度,是導致加工成本和工時過高的主要原因,但如果增大槍機的質量,即使不安裝延遲塊也能安全地射擊。改進過的湯姆遜就變成了衝鋒鎗中最常見的自由槍機原理,這種改進能大大簡化機匣和槍機的加工,減少25美元的成本。雖然此方案遭到自動武器公司的反對,因為這樣一來其專利權的使用費就會大為減少,但美國陸軍還是看上了這支簡化版湯姆遜,次年由陸軍兵工廠進行了試驗。1942年4月,新槍被美軍列為制式裝備部隊,命名為M1式衝鋒鎗,這是美軍的第一支制式衝鋒鎗。M1於當年開始生產,共製造了249420支,1943年又增加36060支。薩貝迪公司其他方面的改進包括:拉機柄移到機匣右側,並對拉機柄形狀進行了簡化;原先的可調標尺更改為鋼板衝壓的“L”型標尺;去掉了槍管外部的散熱槽,同時槍口防跳器因為作用不大也取消了。M1928的槍托與機匣採用滑槽配合連線,可以拆下,而M1則直接用兩個螺釘固定在機匣上。此外M1隻能使用20發或30彈匣供彈。
M1進一步簡化即成了M1A1,後者是最後一款軍用湯姆遜衝鋒鎗。M1A1與M1的外觀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是M1A1取消了M1槍機上的三角形擊鐵,改活動擊針為固定擊針。另外下機匣左側的保險扳手和射擊選擇扳手也簡化為插入式單銷軸旋轉式樣。M1A1在鋼板衝壓的標尺兩側安裝了三角形護翼,防止落地時標尺受外力變形,同時槍托增加了貫通式交叉螺釘,提高了槍托對衝擊的耐受性。M1A1衝鋒鎗是在1942年10月正式定型的,當年生產了8552支,1943年產量為526500支。1944年M1停產以後,M1A1繼續生產了4091支。M1A1是湯姆遜系列衝鋒鎗中最容易加工、成本最低的一種,1944年一支帶有備件的M1A1成本僅45美元。
綜述 湯姆遜衝鋒鎗可謂是“大器晚成”,儘管發明的時間很早,但成為美軍制式武器卻很遲。當1941年珍珠港事件以後,裝甲部隊的擴建才使湯姆遜衝鋒鎗成為美軍眼中的熱門貨,陸軍部向自動武器有限公司訂購了847991支,薩維奇公司也生產了539143支,後者連同其分包廠商的總產量是125萬支,總產量超過了同樣著名的德國MP38和MP40。
湯姆遜衝鋒鎗帶有濃厚的早期武器的色彩,比如說它採用全木製固定槍托,因此全槍較長,傘兵在攜帶這種武器時不得不把槍託事先拆下,落地後再裝回槍上,但這幾秒鐘的耽擱可能會導致致命的後果,而裝甲兵們更喜歡將其槍托去掉後再使用。該槍另一個早期武器的特徵就是機加件多,因此成本始終居高不下,即使是最便宜的M1A1,也抵得上4支英國“司登”衝鋒鎗的價錢。同樣的原因還導致這支武器的重量驚人,M1928空槍即接近5公斤,如果加上滿裝的100發彈鼓,幾乎相當於2支M3衝鋒鎗的重量,使用者很容易疲勞。不過,雖然缺點很多,但並不妨礙湯姆遜衝鋒鎗成為一支深受戰士信賴的武器,它的最大優點是性能穩定可靠,而且具有足夠的殺傷力,敵人只要挨上一顆它射出的.45口徑槍彈,就有可能立即喪失戰鬥能力。
1942年,美國受“司登”的啟發,研製了結構簡單、工藝性能更好的M3“蓋德”衝鋒鎗,其成本不到M1A1的一半,湯姆遜系列開始逐步淘汰。到1944年年底,供美軍使用的各種湯姆遜衝鋒鎗全部停產,轉為生產M3。但戰後美軍依舊保留了一部分M1/M1A1衝鋒鎗,並在朝鮮戰場和越南戰場上少量使用。美軍撤裝下來的湯姆遜衝鋒鎗除一部分作為軍援提供給美國支持的部分國家,一直使用到1960年代外,其餘大多在戰後作為廢鐵處理掉了,目前只在民間市場和收藏家手中才能看到。前南內戰期間,克羅地亞和穆斯林武裝的武器庫中還偶爾出現過這種“老當益壯”的武器。不過,包括自動武器公司在內的美國一些廠商仍在生產湯姆遜衝鋒鎗的半自動民用型號和零配件,以滿足射擊愛好者和收藏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