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50坦克

T-50坦克

在坦克世界遊戲中屬於S(蘇)系列四級坦克,造價200000銀幣,4800經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T-50坦克
  • 重量:14噸(基本型)
  • 長度:5.20 m
  • 寬度:2.47 m
  • 高度:2.16 m
  • 成員:4 (車體前部1人,炮塔內3人)
概況,戰鬥歷史,倖存坦克,具體參數,內部結構,

概況

儘管已經研發了可畏的T-34,蘇聯軍事集團還是開始構想設計一種新型的能夠批量生產的坦克。新型坦克全重14噸,安裝有一門45mm炮,裝甲防護方面則要求和T-34類似。位於列寧格勒的基洛夫斯基工廠和第174工廠奉命研製一種中等裝甲防護,安裝45mm火炮,類似T-34的14噸級的新型坦克。
T50坦克T50坦克
1939年,基洛夫工廠被命令生產一種小型近距離支援坦克。1940年,被稱為“126計畫”或T-126SP的原型車進行了測試。它的防護力與T-34坦克相當,車體由37mm勻質鋼板焊接而成,頂部裝甲厚度20mm。前部、側上部和後部的裝甲傾角為40到57度。新型坦克採用一門20K型1932/38 45mm坦克炮(備彈150發)和一挺同軸7.62mm DT機槍,在車體前部安裝了一挺7.62mm前機槍。後部安裝的250匹馬力的V-4柴油發動機可以為17噸的戰車提供最高可達35公里/小時的時速。 坦克採用了扭力桿懸掛,底盤包括6個鋼質負重輪(每一個內部都安裝有減震器),誘導輪,後部邊緣帶輪齒的主動輪以及三個托帶輪。傳動系統包括主雙片摩擦片、4速變速箱、多片轉向離合器和減速齒輪
通過對火力和防護力的綜合衡量,126工程的性能要比當時蘇聯絕大多數的輕型坦克和中型坦克優越。實際上,德國的3號坦克在“126計畫”的發展中扮演著顯著的角色。儘管擁有很多優點,但是這種坦克的也有一些缺點。最重要的是由於整車尺寸受限,所以對於其中的乘員來說內部空間較小。所以,接下來完成的第二輛樣車為了增大內部空間而取消了DS 前機槍。
在第二輛原型車上採用了新型更輕巧的帶有橡膠輪緣的負重輪。同時,LKZ工廠(基洛夫斯基工廠)的工程師L.S. 特洛伊諾夫(L.S.Troyanov)研製了另一種被稱為“211計畫”的新型坦克。兩種坦克進行了對照測試,結果“126計畫”獲勝。1941年2月12日,“126計畫”被稱為T-50投入使用。T-50計畫成為最大產量的蘇聯坦克,也是第一種成功通過所有國家測試而沒有任何失敗的坦克。T-50和“126計畫”在外觀上非常地相似。和原型車一樣,T-50也採用了傾斜的焊接裝甲,駕駛員的艙蓋位於車體前部,沒有安裝前機槍。T-50的重量被控制在13.5噸左右,車體和炮塔前部裝甲厚37mm,中部的圓錐型炮塔內容納3名乘員,炮塔後部有一個擁有6個觀察視窗的車長指揮塔,炮塔為焊接而成的圓錐形,後部裝甲接近平面,有一個方型裝甲艙口供乘員出入和補充彈藥。在武備方面T-50仍舊採用了20K 1932/1938型45mm坦克炮和7.62mm DT機槍的組合。 T-50坦克安裝扭桿懸掛系統,內帶減震裝置的負重輪。動力方面坦克安裝一台300匹馬力的V-4柴油發動機,單位功率達到21馬力/噸。平均接地壓力為0.57千克/平方厘米。最高時速達到60公里/小時,所有坦克都裝備有無線電裝置。
以當時的觀點來看,T-50坦克稱得上是一種通用坦克,用來替代T-26坦克和BT系列坦克。需要注意的是,T-50坦克不能算作輕型坦克,而且也不是作為輕型坦克來設計的。以當時的術語來說,它是一種支援紅軍摩托化、機械化部隊的支援坦克。
火力測試在NII-48研究實驗室進行,測試表明用蘇聯的1939型76mm炮在400米的距離以任意角度發射的炮彈都無法擊穿T-50。同樣的在測試中T-50沒有被德國的PAK-40反坦克炮擊穿,而T-34卻被擊穿了三次。
可是直到衛國戰爭爆發時,第174工廠都沒有生產出一輛T-50。最主要的原因是V-4發動機非常的複雜和昂貴。直到戰爭結束,蘇聯仍然不能生產出可靠有效的V-4發動機,蘇聯工廠在付出了極大的努力才在1941年下半年生產出50輛T-50坦克。同時企圖在莫斯科的37廠大批量生產T-50坦克的計畫被取消。1941年8月,隨著德國人的步步緊逼第174工廠被迫疏散,工廠大部分撤離到了鄂木斯克,一部分搬到尼茲尼爾坦格爾和巴爾瑙爾。1941年10也13日,GOKO發布命令在巴爾瑙爾建立兩家新工廠,第一家生產T-50第二家生產用於T-50的柴油發動機。不過到了1942年1月,生產T-50和發動機的計畫被取消,而後再也沒有被提起。位於鄂木斯克的第174工廠在生產了15輛T-50之後不久也開始轉產T-34坦克。
關於這款有趣的坦克留下的戰場紀錄很少,只知道列寧格勒生產的幾輛T-50服役於一個蘇聯坦克旅用於進攻卡累利阿地峽,一些被芬蘭人繳獲的坦克一直使用到1944年。
T-50的裝甲防護和T-34幾乎相同。坦克也打算之後換裝57mm的ZIS-4型坦克炮,它的速度和機動性比T-34更出色,車長指揮塔對於車長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改進。如此前進的坦克被取消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大規模生產在衛國戰爭爆發之後。第二,從1941年秋天起,紅軍開始接受英國和加拿大生產的瓦倫丁坦克。第三,沒有工廠可以生產V-4發動機。
生產的T-50中有兩種,區別主要在於裝甲厚度,第一種37-41mm,第二種55-57mm
另外上文中提到的“211計畫”是由LKZ設計局的A.S.Ermdaev領導設計的,它有一個焊接車體和圓錐炮塔,武備和發動機與T-50相同,“211計畫”的重量更輕。但是它和T-50相比沒有任何明顯的優勢。在戰爭爆發之前只生產了一輛原型車。衛國戰爭爆發後,這個計畫的所有後續工作被終止。“211計畫”被用於保衛列寧格勒之後的命運沒人知道。

戰鬥歷史

有少量的T-50坦克被部署於列寧格勒前線,現今也有幾張戰鬥的照片存留著,但卻沒有相關的戰鬥紀錄。1944年時,有一輛裝甲經過升級的T-50坦克被芬蘭軍隊繳獲使用。從書面資料上來看,T-50應該能輕鬆應付任何早期的德國坦克,然而書面資料無法預期其在現實世界中的表現,T-50的戰鬥情形亦很難說。
大部分於1941年至1943年期間生產的輕型坦克都被認為不夠先進,但如T-60和T-70等,設計十分簡單。到了1943年,步兵坦克的功用已被認為是過時的,而且造價更便宜的SU-76自行火炮也取代了輕型步兵坦克支援步兵的功能。輕型坦克在坦克部隊中的角色逐漸被T-34所取代。輕型坦克偵查與聯絡的功用也被便宜的裝甲車和租借法案所提供的加拿大和英國的瓦倫丁坦克與美國M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所取代。

倖存坦克

現今至少還有2輛T-50存留著,一輛於芬蘭帕羅拉的坦克博物館,該車為較後期的型號,車上還有以螺栓固定的附加裝甲。另一輛則是標準的T-50坦克,位於俄羅斯莫斯科郊外的庫賓卡坦克博物館。

具體參數

重量 14 t (基本型)
長度 5.20 m
寬度 2.47 m
高度 2.16 m
成員 4 (車體前部1人,炮塔內3人)
裝甲厚度 12–37 mm (後通過加掛的方式增強至57mm)
火炮45 mm Model 1938 Secondary(有一輛試裝過57mm坦克炮)
機槍 1×DT 7.62 mm machine gun
動力 diesel model V-4 300 hp (220 kW)
傳動比 21 hp/t
懸掛 扭桿式
行程 220 km
最大時速 60 km/h

內部結構

具體內部結構
T50坦克內部結構T50坦克內部結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