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主唱Susanna和鍵盤手Morten Qvenild二人所組成的樂隊,名字卻像一位歌者與大樂團的浩氣之作——Susanna and the Magical Orchestra蘇珊娜與神奇交響。實質上,這一分交響的感覺,並不一定來自樂隊的人數和樂器的堆積,而是把心碎與憂傷化成一池靜謐的泉水的迴腸。
這唱片跟去年 Tujiko Noriko 那張深得我心的大碟 “From Tokyo to Naiagrara” 有一定的相通之處, 不過 Susanna & the Magical Orchestra 的處理手法更加簡約, 音符與音符之間更見疏落, 而 Susanna 唯美主義的歌聲, 跟 Tujiko Noriko 的感性表達方式亦有不同的效果。
碟內兩首翻唱作品 Leonard Bernstein 的 “Who Am I” 和 Dolly Parton 的 “Jolene”最能反映 Susanna & the Magical Orchestra 獨特的風格。 前者幾乎把歌曲徹底解構, 以很自由的方式演繹, 沒有節拍的羈絆和限制, Susanna 漂亮的歌聲顯得純淨而溫柔, 這大可視為碟內其他歌曲的創作藍本。後者雖然較接近傳統歌曲, 但編排同樣非常 minimal, Susanna 反覆輕吟 Jolene 的名字, 真似是一聲聲悲慟的懇求, 這跟 the White Stripes 先前在細碟翻唱的 blues rock 版本自然是兩碼子的事。
來自北歐的Susanna在低吟潛唱中,常讓人想起Sinead O'Connor。距首張專輯兩年後,樂隊推出第二張專輯《Melody Mountain》(旋律山),與其他樂隊不同,Susanna and the Magical Orchestra此次選擇了翻唱,《Melody Mountain》重新演繹了包括Leonard Cohen 的“Hallelujah”、Joy Division的“Love Will Tear Us Apart”、KISS 的“Crazy, Crazy Nights”、Depeche Mode的“Enjoy The Silence”等等經典再內的10首老歌。雖說是一次翻唱,但每一首都深深地烙上了樂隊自己的風格,因此更不如說此次是一次Susanna and the Magical Orchestra式的致敬。(轉自迷幻列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