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 1979C

SN 1979C

SN 1979C位於后髮座NGC4321(梅西葉星表稱為M100)內,距離地球約5000萬光年。該天體發現於1979年,當時該天體發生了II-L型超新星爆發。根據爆發時的觀測,估計其質量為太陽的20倍。台北時間2010年11月16日凌晨1:30,美國宇航局(NASA)在華盛頓總部宣布,根據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對它發射的X-射線的觀察,認為該天體形成了一個黑洞

基本介紹

  • 別稱:SN 1979C
  • 分類:超新星
  • 發現者:古斯·詹森
  • 發現時間:1979年
  • 質量:太陽的20倍
基本簡介,研究意義,詳細資訊,發現歷程,最近的黑洞,脈衝星風星雲,“31歲年輕黑洞”已5000萬歲,

基本簡介

台北時間2010年11月16日訊息,據外電報導,天文學家利用錢德拉X線望遠鏡發現一個年輕的黑洞,它位於宇宙鄰近。這個黑洞只有31歲(截止2010年),因此給科學家提供一個觀察黑洞從嬰兒期如何向前發展變化的良機。

研究意義

該黑洞能幫助科學家更好的理解大量恆星如何爆炸而成,在黑洞與中子星之後又留下了什麼,以及我們的銀河及其它地方有多少黑洞。

詳細資訊

這個31歲的黑洞是SN 1979C的殘餘。SN 1979C是一顆超新星,它位於M100位置,大約離地球5000萬光年。根據錢德拉、NASA雨燕衛星(Swift satellite)、歐洲太空總署XMM—牛頓衛星以及德國倫琴衛星(ROSAT)提供的X線資料顯示,黑洞在1995-2007年觀察期間保持穩定,它可能正在吞食由超新星伴星提供的物質。

發現歷程

1979年4月,美國業餘愛好者古斯·詹森發現了SN 1979C,它由一顆20倍於太陽體積的星星坍縮而成。在遙遠的宇宙已經發現了許多黑洞,它們以伽瑪射線暴(GRBs)的形式被探測到。SN 1979C有所不同,它更近,它屬於超新星,看起來與伽瑪射線暴不同。理論認為,大多的黑洞從恆星核心坍縮時形成,且沒有GRB產生。
麻薩諸塞州劍橋市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羅布(Abraham Loeb)認為:“這可能是第一次觀測到黑洞以普通的方式形成。儘管如此,還是很難探測到這類黑洞的誕生,因為X線觀察需要數十年。”
黑洞的可觀察年齡只要30年,這也與最近的理論一致。2005年,有理論認為這顆超新星發出的明亮光是由黑洞噴射出的,黑洞無法穿過氫氣層形成GRB。對SN 1979C的觀察結果與理論相吻合。

最近的黑洞

麻薩諸塞州劍橋市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丹尼爾·帕特蘭德(Daniel Patnaude)說:“如果解釋正確,這將是觀察到的黑洞中距離最近的一個例子。”

脈衝星風星雲

雖然新的證據顯示SN 1979C正在形成新的黑洞,但還有另外一種可能:一個年輕、快速的旋轉中子星,它擁有強大的高能量風,從而形成了X線束。如果後一推測屬實,那么SN 1979C中的觀察目標將是最年輕、最明亮的“脈衝星風星雲”標本,它也將是已知的最年輕的中子星。蟹狀星雲脈衝星是脈衝星風星雲中最為著名的一個,但它已經950歲了。

“31歲年輕黑洞”已5000萬歲

據新華社電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2010年11月15日宣布,研究人員在距離地球大約5000萬光年的太空發現“年僅”31歲的黑洞。研究人員認為,這一黑洞質量大約是太陽的5倍,由一顆質量大約20倍於太陽的超新星爆炸形成。
“奇妙”的學習機會
新發現的黑洞位於距地球5000萬光年外的室女星系團中。
研究人員1979年觀測到名為SN1979C的超新星爆炸。依靠美國錢德拉X射線太空望遠鏡觀測,他們認為,這處星體附近區域強烈的X射線與黑洞發出的X射線一致。國家航空航天局戈達德航天中心天體物理學家金伯利·韋弗說:“我們以前從不知道一個黑洞誕生的具體時間,現在能觀察它演化到孩童和青少年的階段。”韋弗說,這個迄今發現的“最年輕”黑洞給研究人員提供了“奇妙”的學習機會。
研究人員同時謹慎表示,不能排除黑洞外的其他可能。
5000萬光年算近鄰
美國《華盛頓郵報》說,來自馬里蘭州斯旺頓的天文學家古斯·詹森可能見證這一黑洞的誕生時刻。當年,詹森觀測星空時,看到一個星體突然猛地一亮。隨著詹森的發現,這顆超新星才走入人們視線,後被命名為SN1979C。
SN1979C是當時人們直接從地面觀測到的銀河系外第三顆超新星。儘管SN1979C距離我們5000萬光年,但這個距離對於浩瀚的宇宙而言並不算遙遠,SN1979C甚至算得上地球的近鄰。
研究人員認為,發生爆炸的SN1979C質量大約為太陽質量的20倍。這一質量正好處於決定星體不同“命運”的分界線上。太空新聞網說,質量不足太陽質量20倍的星體在生命末期,因重力崩潰發生爆炸後通常形成密度極大的中子星;而質量超過太陽20倍的星體則會在生命最後演化成為黑洞。
專家解讀:對地球“沒一點影響”
NASA發現“最年輕”黑洞的訊息引發了網友的熱議:距離地球5000萬光年是什麼概念?既然它離我們這么遠,我們怎么能夠看到呢?這個黑洞的發現對我們地球和人類究竟意味著什麼?
就上述問題,本報記者採訪了長期從事天體物理研究的廣州大學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院長樊軍輝。
問題1:對地球有影響嗎?
解讀:黑洞也有“勢力範圍”
對於人類而言,黑洞是貪婪的宇宙掠奪者,它吞噬一切靠近的物質,包括其他星球和黑洞。
但樊軍輝指出,黑洞的吞噬作用有點像老虎占山為王,它是有勢力範圍的,即它的引力半徑。“黑洞是對別的物質有吸引力,無論任何物質,只要進入它的引力半徑,便無法逃逸,‘再也出不來’,但如果在它的引力半徑之外,是不會被吸進去的。”樊軍輝說。他根據NASA公布的信息推算這個黑洞的引力半徑就也是60多公里。“可能肯定地說,這個黑洞,對我們地球和人類而言,一點影響都沒有!”他說。
問題2:到底有多大年齡?
解讀:5000萬年前已形成
“這個黑洞離我們5000萬光年,就意味著早在5000萬年以前,它就已經形成了,只是我們現在得到的觀測年齡是31歲。”樊軍輝說,它的光線行駛了5000萬年,於1979年來到了我們這裡,被地球上的望遠鏡接收到,被我們首次發現。
“事實上,它已經5000萬歲了,我們如今看到的不是它現在的樣子,而只是它31歲時的樣子。”他說,“它現在是什麼樣子我們並不知道,如果要看到它現在的樣子,必須等到5000萬年以後。也有可能它現在已經不存在了。”
問題3:發現意義何在?
解讀:證實黑洞生成理論
“這一發現的意義首先在於人類第一次從超新星爆炸的餘燼里找到了黑洞。”樊軍輝說,此次發現或許能為“超新星爆炸生成黑洞”一說提供直接論證。
按照現在的恆星演變理論,恆星演化到一定程度,會通過超新星的爆炸來毀滅自己,而在爆炸後的餘燼里就可能產生黑洞。“這一發現跟目前的恆星演變理論是相吻合的。”樊軍輝說。其次,這一發現的意義還在於,我們以前探測到了黑洞,但無法證實它是如何形成的。這一發現就為此提供了證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