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20世紀80年代中期,信息技術在一些企業的套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為這些企業帶來了明顯的競爭優勢,極大地促進了這些企業的發展。此時,人們開始關注如何從戰略上套用信息技術,戰略信息系統(SIS,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的概念開始出現,並引起人們的高度興趣和重視,得到廣泛的研究。
1988年,查爾斯.惠茲曼(Charles.Wiseman)為戰略信息系統下了一個較有代表性的定義:“一個成功的戰略信息系統是指,運用信息技術來支持或體現企業競爭戰略和企業計畫,使企業獲得或維持競爭優勢,或削弱對手的競爭優勢”。Laudon和Laudon所下的定義更加具體:“戰略信息系統是通過生成新產品和服務,改變與客戶和供應商的關係,或者通過改變公司內部的運作方式,以使公司具有競爭優勢的信息系統”。1992年,Liang和Tang提出,一個戰略信息系統必須至少具備三個特點:
第一,系統連線多個實體,能給這些實體帶來直接效益,並促進競爭。“連線多個實體”的特徵將戰略信息系統限定為特定的分散式信息系統,如企業間信息系統(IOS);
第二,系統能帶來明顯的效益,這種效益並不一定是戰略性的;
第三,系統能影響企業間的競爭,可能會給行業以及產業結構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
典型特點
分析戰略信息系統的各種定義,以及總結人們對戰略信息系統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戰略信息系統往往具有以下特點:
1、戰略信息系統能支持公司的經營戰略。
戰略信息系統是信息技術的戰略套用,它不同於過去人們套用信息技術的簡單模式,如提高效率、減輕人的勞動、輔助決策等,而是將信息技術與公司的經營戰略結合在一起,直接輔助經營戰略的實現,或者為經營戰略的實施提供新的方案。例如,20世紀80年代,美國城市銀行(CITIBANK)為實施其“改善客戶服務、降低業務成本”的經營戰略,率先在紐約建立起包括800多台自動提款機(ATM)的網路系統,自動提款機24小時全天候地工作,為客戶提供了更加及時和快捷的服務,使客戶在任何需要的時間都能提取現金。同時,大量自動提款機的套用大大減少了銀行分支機構和出納員的數量,降低了業務成本。顯然,這一以自動提款機網路套用為代表的戰略信息系統,為城市銀行經營戰略的實施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有力地促進了其戰略目標的實現。
2、戰略信息系統能極大地改變企業的管理和運作方式,並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或削弱競爭對手的優勢。
許多戰略信息系統的實施,如:事務處理系統(TPS)、管理信息系統(MIS)、辦公自動化系統(OA)及企業資源規劃系統(ERP)、客戶關係管理系統(CRM)等等,往往會引起企業業務流程的再造、人員的精簡及組織機構的重組,同時,也對企業管理人員的工作方式與決策手段產生深刻的變革。業務流程的最佳化、機構的重組以及管理手段的變革,能大大提高企業運作的效率,降低經營成本,縮短生產周期,減少庫存數量,並極大地改善服務質量,使企業的綜合競爭實力顯著增強,獲得明顯的競爭優勢。
3、戰略信息系統往往能給企業所在行業的產品、服務、企業經營過程、企業的組織管理以及行業結構帶來實質性的影響。
當行業中的某個企業出於戰略目的而建立和套用某一信息系統並取得巨大成功時,其示範效應會影響到整個行業,從而改變行業的生產、服務、經營、管理的過程和行業結構。例如,美國航空公司的自動訂票系統、美國城市銀行(CITIBANK)的自動提款機、聯邦快遞公司的包裹投遞及跟蹤管理系統等,這些信息系統由於在當初為各自所屬的企業贏得了競爭優勢、並為企業帶來了巨大經濟效益,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同時迫於競爭的壓力,行業內的其它企業會儘可能地模仿和套用類似的信息系統,從而對整個行業帶來影響,並促進行業的發展。從這個角度來看,戰略信息系統往往是信息技術在某個行業中的創造性套用。
從戰略信息系統的上述特點可以看出,並非任何用於管理的信息系統都能稱得上是戰略信息系統,只有當信息系統能直接支持或影響企業的經營戰略,並幫助企業獲得競爭優勢,或削弱了競爭對手的優勢時,才能認為該信息系統是戰略信息系統。例如,當一個企業決定實施低成本的競爭戰略,同時庫存成本在企業的成本結構中占有較大的比重時,企業建立了一套“庫存管理及控制系統”。如果這套系統的套用大大降低了庫存成本,則該系統有力地支持了企業的經營戰略,並為企業贏得了低成本的競爭優勢,可以認為該系統是一個戰略信息系統;而如果該系統的套用沒能有效地降低企業的庫存成本,儘管該系統的建立是與企業的經營戰略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也不能說該系統是戰略信息系統;同樣,若這套“庫存管理及控制系統”有效地降低了企業的庫存成本,為企業帶來了低成本的競爭優勢,但如果企業並不實施低成本的競爭戰略,同時也並不打算因該信息系統的成功而轉向採用低成本的戰略,則也不能認為該信息系統是戰略信息系統。
發展動力
競爭需要
隨著當代社會經濟活動日益走向全球一體化和區域集團化,市場競爭變得異常激烈,表現為產品更新換代速度加快,質量和性能價格比提高,產品的人性化和個性化特色越來越突出,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圍繞著產品的服務也越做越好。這就要求現代企業除了具有傳統的質量、價格、服務等競爭能力外,還必須具備以下兩種基本競爭能力:
(1)創新競爭能力。這是企業最重要的競爭能力。除了產品設計和生產工藝的創新外企業的創新還應該包括觀念更新、組織再造和業務重組,即綜合創新。從英特爾(Int)到微軟(Microsoft),從北大方正到青島海爾,無數成功企業的事例證明,不斷更新和提高的知識是競爭優勢的原始源泉,而綜合創新能力則是推動企業發展的真正動力和最強大的競爭武器。
(2)時間競爭能力。即產品生產周期短,上市快,交貨及時。這也是現代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為應付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企業的競爭戰略從60年代的擴大生產規模、70年代的降低生產成本、80年代的改進產品質量,演變到90年代的以提高市場反應速度為中心的競爭戰略上來,時間因素已經被提高到現代企業競爭的關鍵地位。為此,一個能夠實現企業反應敏捷性和技術、人員、生產及管理等多種組織柔性的分散式網路化企業“虛擬企業”的概念應運而生。所謂虛擬企業,就是指把不同地區的現有資源迅速組合成為一種超越空間約束、依靠電子手段聯繫、統一指揮的經營實體,從而以最快的速度推出高質量、低成本、多樣化的新產品。它的特點是在企業功能上的不完整性、組織結構上的非永久性和地域上的分散性(即企業功能虛擬化、組織虛擬化和地域虛擬化)的前提下,通過信息集成和管理,發揮資源的總體效益,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
隨著日趨激勵的競爭,企業對於市場需求的任何變化都要作出快速反應,從而對企業信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MIS顯然不能滿足需要,SIS正是適應企業競爭態勢的變化而出現的,它在許多場合只是通過網路聯結起來的"虛擬信息系統",系統的功能與結構隨企業競爭目標的變化而變化,因此能滿足現代企業基於快速反應的競爭決策要求。
技術推動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傳統的以企業內部信息資源為主要對象的信息管理模式受到了猛烈的衝擊,並為新一代信息系統的誕生提供了技術條件。這些技術主要有:
(1)面向對象技術。敏捷性企業所具有的業務流程重組和組織機構重建的動態特性,對企業信息系統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面向對象技術的出現正好滿足了企業重組的動態變化特性。面向對象技術本身的封裝性、繼承性、多形性、層級性、易修改性、動態連結性、可重複利用性等特點,使一個系統不僅可具有可縮放性和可維護性,而且還能滿足敏捷性管理的低成本、高質量、短周期和小批量以及靈活性和可靠性等各種不同需求,從而使以面向對象技術為開發工具的515能為企業提供迅速回響變幻莫測的市場變化的競爭實力。
(2)數據倉庫技術。當今時代是資訊時代,資訊時代的競爭其實是信息的競爭。作為企業的管理決策者,掌握的信息當然是越準確、全面、高效越好。數據倉庫技術將企業內各種跨平台的分散數據經過重新組合和加工,構成面向決策的數據倉庫,使最終用戶可以在數據倉庫的基礎上進行深層數據挖掘、多維數據分析、動態查詢和報表等,開發利用有戰略意義的信息資源。數據倉庫是為管理決策者服務的,它的目標是從大量雜亂無章的歷史數據和匯總數據申獲取有價值的信息,用於支持高層決策分析,強化企業的競爭優勢。因此,數據倉庫技術也是企業SIS的重要支持工具。
(3)Intranet技術。企業內聯網(Intranet)利用Internet的Web模型作為標準平台,採用TCP/IP作為通信協定,同時運用防火牆技術保證內部網路資源的安全性,在企業內部網路上形成了一種三層結構的客戶機/伺服器模式,即測覽器/套用伺服器/資料庫伺服器模式,並由此構成了企業SIS的基礎結構。Intranet充分利用了Internet的技術,因而開發簡易、成本低廉、使用方便。通過lntranet,使企業將以往分散的信息結構各自獨立的“信息孤島”變成了一個有機統一的網路體系相對集申的“信息大陸”,這樣,不僅可在企業內部實現以Web為中心的更加方便靈活的信息發布與交換方式以及更加迅捷的協同作業,而且由於Web伺服器與資料庫的成功連線,使得從企業外部也可以及時訪問企業的主幹資料庫。因此,利用Intranet很容易構築起能夠對競爭環境作出快速反應的SIS,增強競爭實力。
Internet的商業化,特別是Intranet技術的興起,使企業的信息管理方式得到了極大的擴展。在企業的信息生產、發布、收集和處理能力及效率得到了極大提高的同時,企業間的關係也出現了多重性。他們之間可能既是合作夥伴或客戶關係,又是市場對頭或競爭關係。隨著全球信息基礎結構(G11)的建設和社會信息環境日益走向網路化、數位化,企業之間跨機構或跨國合作的機會和範圍都大大增加。善於利用信息環境的企業能夠通過信息技術實現全球化實時運作,提高企業的快速反應能力和戰略協同能力,從而更加有效地參與競爭。注意通過網路化、數位化的開放式信息環境共享全球信息資源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就有機會進入以往難以擠迸的國際市場和商貿關係的各個環節,並以質量、價格和服務優勢同大公司展開競爭。全球競爭環境將因此變得更加公平。這些進展一方面為企業提供了巨大的機遇,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這些挑戰關係到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生死存亡。企業為了生存,必須適時轉變其經營管理戰略,更多地強調敏捷性,並對企業的組織結構和市場經營方式進行革新。這就是說,企業需要制定面向競爭的信息管理戰略,即重新確定企業與顧客及競爭對手的關係,並據此改變企業的內外信息聯繫方式,建立更加靈活的、能夠適應市場競爭需要的信息系統SIS。這是企業在全球網路化、數位化信息環境下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保證。
管理變革
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和競爭環境的急劇變化,既給企業經營管理帶來了更多、更大、更為嚴峻的挑戰,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新的機遇,並促進了企業生產經營與組織管理模式的變革。這種變革為企業515體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採用現代信息技術形成的經營管理模式主要有:
(1)ERP。ERP即企業資源規劃(EnterpriseResources Planning)的縮寫,是基於計算機技術和管理理論的最新進展,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提供的企業整體經營管理解決方案。它最早起源於物料需求規劃(MateriaI Reduiements Planning, MRP)。MRP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種製造業庫存管理系統,其特點是考慮各種物料之間的相關需求關係,按時間分段來確定各種物料的需求數量和時間。它以計算機為工具模擬"製造業基本方程":即根據生產計畫(要生產什麼?)、產品結構(用什麼生產D和庫存記錄(已有了什麼?)進行計算,指出未來何時將會出現物料短缺並以最小存貨量來避免物料短缺(還應得到什麼?),從而使企業可確定各種物料的定貨數量和交貨期(計畫何時下達?)。但MRP沒有把企業的生產能力和複雜多變的外界因素納入系統,忽略了供需之間的矛盾,而且在執行過程中也沒有把車間作業和其他信息及時反饋到系統中,所以在實際工作中常常不能得以順利進行。
製造資源規劃(ManufacturingResource Planning, MRPI)是MRP的發展和擴充。它主要是針對企業生產製造全過程的管理,並從生產計畫、物料需求、庫存控制、車間控制延伸到產品銷售,同時輔以企業運營所必需的財務管理,以便準確及時地反映企業生產、行銷和財務等方面的情況,進而全面規劃和管理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達到整體最佳化效果。利用MRPII,可在周密的計畫下有效地調動各種製造資源,控制資金占用,縮短生產周期,降低產品成本。但它與傳統MIS一樣,僅局限於企業內部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管理,對外部信息不夠重視,缺乏靈活性,因而到了80年代後期,已很難適應企業競爭戰略的發展需要。ERP在傳統的MRPII基礎上,吸收了適時生產(JIT)和全面質量管理(TQC)等先進的管理思想,極大地擴展了企業信息管理的範圍,給出了新的企業管理結構,即把用戶需求和企業內部的生產活動以及供應商的生產資源整合在一起。其基本思想是,將企業的生產流程看作是一個緊密連線的供應鏈,其中包括供應商、生產工廠、分銷網路和客戶等;將企業內部劃分成幾個相互協同作業的支持子系統,如生產製造、質量控制、服務維護、市場行銷、工程技術、財務、人事等,還包括對競爭對手的監視管理。顯然,ERP就是一種面向企業供應鏈的管理模式,它可對供應鏈上的所有環節進行有效的管理,並通過這些環節的緊密聯繫以及協同與平衡,實現全球範圍內的多企業、多地域跨國經營合作。由此可見,ERP與SIS的思想是一致的,它將為企業SIS的形成提供有力的支持。
(2)CIMS。CIMS是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或計算機集成管理系統(Computer I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的縮寫,以往多指前者,此處為二者含義的集成,又稱CIMS。
CIMS是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管理理論對企業活動全過程中各功能子系統的完美集成。它以產品為主線,集成了產品設計/製造/控制層(包括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製造CAM和柔性製造系統FMS以及計算機輔助質量控制CAQC)、生產管理層(ERP,MIS,OAS)和經營決策層(DSS,ES),使產品的管理決策過程、設計開發過程、加工製造過程、質量控制過程等通過計算機網路合理地聯結為一個整體,以保證企業內部信息的一致性、共享性、及時性和可靠性,實現企業生產、管理、決策的智慧型化,達到優質高效的目標。由於CIMS對於現代企業的競爭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世界各國對CIMS都給予了高度的重視。H國政府將CIMS列為影響國家經濟命運和競爭地位的22項關鍵技術之一,歐共體、日本均制定了CIMS研究與發展計畫。我國政府對CIMS也非常關注,將其列為"863計畫"的一個主題,並在清華大學設立了國家CIMS工程研究中心。"八五"期間,我國先後選擇了66家企業作為CIMS套用示範企業,其中國有大中型企業51家,包括北京第一工具機廠、瀋陽鼓風機廠、成都飛機工業公司等。北京第一工具機廠通過實施CIMS工程,使超重型數控龍門銑的交貨期由36個月縮短為18個月,因而在1996年的國際招標中一舉申標。1995年,北京第一工具機廠的CIMS工程還獲得了美國製造工程師學會(SME)在全球範圍內頒發的"工業領先獎",並同時獲得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94/95年度"可持續工業發展獎"。
實施CIMS,可使企業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於有利的地位。CIMS概念的核心內涵就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系統觀點和信息觀點。所謂系統觀點是指,CIMS強調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從市場需求、產品開發、加工製造、質量控制、銷售服務、人事與財務管理等都是一個整體,要統一起來考慮;信息觀點是指,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實質上是信息的採集、處理和傳遞過程,這一觀點為企業廣泛採用信息技術、大力發展SIS奠定了認識上的基礎。CIMS便是在這種哲理的指導下,通過生產經營各個環節的信息集成,支持了技術的集成,進而由技術的集成進入物資、人員、資金、組織和經營管理的集成,使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實現整體最佳化運行,以此提高企業的競爭實力。因此,CIMS形成了企業SIS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