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1月由“Serial ATA Working Group”團體所制定,SATA已經完全取代舊式PATA(Parallel ATA或舊稱IDE)接口的舊式硬碟,因採用串列方式傳輸數據而得名。在數據傳輸上這一方面,SATA的速度比以往更加快捷,並支持熱插拔,使電腦運作時可以插上或拔除硬體。另一方面,SATA匯流排使用了嵌入式時鐘頻率信號,具備了比以往更強的糾錯能力,能對傳輸指令(不僅是數據)進行檢查,如果發現錯誤會自動矯正,提高了數據傳輸的可靠性。不過,SATA和以往最明顯的分別,是用上了較細的排線,有利機箱內部的空氣流通,某程度上增加了整個平台的穩定性。
首先,Serial ATA以連續串列的方式傳送數據,可以在較少的位寬下使用較高的工作頻率來提高數據傳輸的頻寬。Serial ATA一次只會傳送1位數據,這樣能減少SATA接口的針腳數目,使連線電纜數目變少,效率也會更高。實際上,Serial ATA 僅用四支針腳就能完成所有的工作,分別用於連線電纜、連線地線、傳送數據和接收數據,同時這樣的架構還能降低系統能耗和減小系統複雜性。
其次,Serial ATA的起點更高、發展潛力更大,Serial ATA 1.0定義的數據傳輸率可達150MB/sec,這比目前最快的並行ATA(即ATA/133)所能達到133MB/sec的最高數據傳輸率還高,而在已經發布的Serial ATA 2.0的數據傳輸率將達到300MB/sec,最終Serial ATA 3.0將實現600MB/sec的最高數據傳輸率。
由以上的加強要點可以看出,SATA 2.6版主要針對的是更小的套用,比如說samll form factor或者是UMPC等的內接與外接規格,然而此類套用,其儲存裝置數量備受限制,且儲存裝置本身的速度會因為轉速等不同因素而受到影響(比如說常見於UMPC的1.8寸硬碟其最大傳輸速度不過20MByte/s左右,不及傳統3.5寸硬碟的3分之1。)在SATA規格的導入上似乎並不是那么的有必要。UMPC本身也不可能具備磁碟陣列的支持能力,唯一可能發揮SATA威力的套用方式,就是利用連結埠分享器連線多台外部儲存裝置。
SATA 3.0最大的改進之處,就是將匯流排最大傳輸頻寬提升到6Gbps之譜,如此一來大幅提升了連結埠分享器與連線器的套用空間,在具備對大容量與高速傳輸需求的外接套用中,可以發揮其長處。而具備更佳耐性的連線測試也在進行之中,不過截至目前為止,其詳細內容還不明確,不過以其超大的頻寬現來看,其實已經超出了一般消費性套用的範圍,而偏重於特定的專業套用,市場也小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