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期開始,蘇聯陸續將原先步兵肩射式防空飛彈“箭”改裝到艦上,作為航空飛彈,北約給它的代號為SA-N- 5。
為了能將這種肩射式飛彈安裝在艦上,專門設計一種四聯裝發射架,這是由一個垂直發射架組成,在這發射架上有一個可以在方向和高度進行瞄準的上架,在這架上並列2 X 2個發射筒,射手就站在兩個發射筒之間,*致對準目標後就發射飛彈:發射架形成一個浴盆形,
飛彈貯存箱放在發射架旁邊。從外觀判斷,飛彈是在臨戰前人工裝填到發射架上,平時藏在貯箱內。
布局與結構
彈身為細長圓柱體,半球面鈍頭,氣動外形採用鴨式布局。彈身前部裝有一對舵面,後部裝兩對尾翼,呈X形配置。全彈分四個艙段:前艙、控制艙、戰鬥部艙、發動機艙。
前艙裝有紅外導引頭,由目標跟蹤位標器和自動駕駛儀組成。控制艙裝有飛彈控制系統敏感元件、伺服器件和電源等,包括舵機、電源、火藥蓄壓器和角速度感測器。戰鬥部艙裝有戰鬥部和引信裝置。發動機艙裝有發動機,包括起飛發動機和主發動機。尾部的後方裝有四個翼,與飛彈縱軸成55度
安裝角,以保證彈體在飛行中旋轉。飛彈裝筒時,舵面和翼面受發射筒內壁尺寸的限制,處於摺疊狀態。
引信與戰鬥部採用觸發引信裝置,裝有兩級保險,以保證射手接觸飛彈時的安全。戰鬥部為破片殺傷式,炸藥重0. 37千克,當飛彈與目標遭遇時,引信起爆戰鬥部,摧毀目標。
穩定與控制
彈體尾部裝有四個尾翼與飛彈縱軸成55‘的安裝角,保證飛彈飛行中旋轉,構成飛彈旋轉穩定。採用單通道的控制方式。利用
導引頭測量飛彈一目標連線角速度,以形成控制信號,用來攔截目標。導引頭是一種陀螺裝置,不斷接收目標的紅外輻射能量,視場角2度,最大方位角士40度,最大跟蹤角速度12度/秒。在飛彈跟蹤目標的過程中,飛彈一目標連線的角速度不等於零,位標器即產生控制信號送入自動駕駛儀,駕駛儀將該控制信號轉變成舵面的控制信號,使舵偏轉。
探測與跟蹤
射手在行進中或在射擊區域內用肉眼實施搜尋,當搜尋到目標並在導引頭視界內出現目標時,目標的熱輻射流進入位標器,當熱功率大於位標器的
靈敏度,射手就能聽到音響信號,同時還能看到瞄準具支架上的光信號,射手將導引頭陀螺開鎖,導引頭進入跟蹤狀態。當目標視線角速度值達到要求值時,就輸出發射飛彈的信號。飛彈發射後,用比例導引法引導飛彈攔截目標。為了區分真實目標與複雜背景的干擾信號,射手可通過音響信號和光信號辨別,當截獲到真實目標時,光信號的強度不變,音響信號連續而穩定。如果截獲的是干擾信號,音響信號就有斷斷續續的變化,光信號閃爍強度也有變化。
發射裝置
發射裝置用以實施飛彈的發射準備和發射,發射仰角為20度 -- 60度。主要部分是一個盒體,裡面裝有發射
裝置的全部組件。在盒體上有用以對接發射裝置與發射筒的軸孔、扳機和固定銷。盒體上方的窗孔上用固定銷安裝一個電插頭,其接點與發射筒的電接頭連線。在發射裝置蓋上裝有受話器,用以傳遞導引頭截獲目標時的音響信號。殼體內裝有電子組合,負責啟動導引頭陀螺、傳遞截獲目標時的音響信號和光信號,並向發射筒和彈上饋電。
性能參數
“箭”飛彈採用紅外導引頭,小而輕,整個武器系統由一個發射筒和裝在筒內的飛彈、發射裝置、電池和瞄準裝置組成。飛彈長1.35米,彈徑0.07米,發射重量14,5公斤,固體火箭發動機,射程3600米,射高1500米,飛行速度1.5M,戰鬥部裝藥0,45公斤。
裝備情況
蘇聯約有170艘艦艇裝備了這種飛彈,如“黃蜂”( Osa)級飛彈巡邏快艇、“毒蜘蛛”( Tarantul )級輕型護衛艦、“伊萬·羅戈夫”(Ivan 8ogov)兩棲作戰艦以及一些情報蒐集艦等都裝備了SA-N-5另外,在民主德國也裝備了五艘小型護衛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