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mA與MarA和SoxRS對沙門菌AcrAB-TolC外排泵表達的協同調控機制

RamA與MarA和SoxRS對沙門菌AcrAB-TolC外排泵表達的協同調控機制

《RamA與MarA和SoxRS對沙門菌AcrAB-TolC外排泵表達的協同調控機制》是依託華南農業大學,由蔣紅霞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RamA與MarA和SoxRS對沙門菌AcrAB-TolC外排泵表達的協同調控機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蔣紅霞
  • 依託單位:華南農業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沙門菌是重要的人獸共患病病原,也是引起全球食源性疾病暴發的首要病原菌。目前沙門菌多重耐藥現象日益嚴重。外排泵被認為是大腸桿菌和沙門菌多重耐藥性的最重要的機制,其激活後能夠將進入細胞內的藥物進行非選擇性的主動外排,導致細菌產生多重耐藥性。AcrAB-TolC是革蘭氏陰性菌中最主要也是研究得最為透徹的外排泵,其激活(表達)受局部和整體調控蛋白相互之間複雜、縝密的調控,其中RamA, MarA和SoxRS對AcrAB-TolC表達的調控作用尤其重要,它們可以獨立或互動作用來調控AcrAB-TolC的表達。目前RamA與MarA和SoxRS之間如何協同調控AcrAB-TolC表達的機理還不明了。本項目擬針對養殖場分離和實驗室誘導的耐藥沙門菌,通過基因敲除的方法,構建目的基因缺失菌株,採用RT-PCR方法,探討 RamA與MarA和SoxRS協同調控AcrAB-TolC表達的機制。

結題摘要

沙門氏菌是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對人類健康和公共衛生造成威脅。氟喹諾酮類是治療沙門氏菌感染的一線藥物,由於在醫學臨床廣泛套用和動物養殖過程中促生長套用,導致耐藥性的產生,給臨床治療帶來困難。藥物靶位突變和外排泵作用增強是沙門氏菌對氟喹諾酮類產生耐藥的主要機制。本課題首先對我國養殖場沙門氏菌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揭示了流行的耐藥(氟喹諾酮類、頭孢菌素類)沙門氏菌的優勢血清型為印第安納型和鼠傷寒型,且印第安納型耐藥率高於鼠傷寒型。接著從臨床分離的敏感的沙門氏菌中篩選出不同血清型菌株,建立外排泵及調控因子缺失菌,開展了環丙沙星選擇壓力下不同血清型沙門氏菌耐藥發展機制的研究,尤其對acrAB-tolC外排泵及其他外排泵功能及調控進行了深入研究,並進一步探討了優勢血清型沙門氏菌適應性及毒力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除了眾所周知的ramA在調控沙門氏菌acrAB-tolC表達的作用外,首次揭示了marA和ramA對acrAB-tolC自身反饋調節、acrAB-tolC與其他外排泵相互表達起到共調節作用;首次揭示了印第安納型沙門氏菌在環丙沙星選擇壓力下具有較高突變頻率,易於發展成耐藥菌株;環丙沙星選擇壓力下,獲得耐藥表型的鼠傷寒沙門氏菌生長能力明顯強於腸炎型。野生型鼠傷寒沙門氏菌比野生型腸炎沙門氏菌具有生長競爭優勢,但耐藥性發生初期,腸炎沙門氏菌較具有競爭優勢,但是一旦獲得對環丙沙星的耐藥性,鼠傷寒沙門氏菌翻轉成優勢菌株。說明環丙沙星耐藥的鼠傷寒沙門菌比對腸炎沙門菌更具有適應性優勢。在低膽鹽環境中腸炎型沙門氏菌侵襲力強於鼠傷寒型,但在高膽鹽情況下,耐藥發展初期敏感性降低的鼠傷寒沙門菌的侵襲能力遠遠強於腸炎沙門菌,獲得耐藥表型後兩者的侵襲能力都大大降低。本課題首次創新性地從血清型角度探討沙門氏菌耐藥發展機制及適應性,研究結果對現有的沙門氏菌耐氟喹諾酮類耐藥機製做了非常重要的補充,也闡釋了我國養殖場流行沙門氏菌的特徵及其原因,研究結果對臨床合理用藥、控制沙門氏菌的傳播擴散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理論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