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核心能力理論起源於傳統的企業能力理論。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紀早亞當·斯密的企業分工理論,而20世紀20年代馬歇爾的企業內部成長論可以說是該理論的雛形,企業內部成長論指出企業內部各職能部門之間、企業之間、產業之間存在著“差異分工”,這種分工與其各自的知識與技能相關,這種知識與技能就可以看作是企業的能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企業核心能力理論
- 起源:傳統的企業能力理論
- 內容:產業結構分析
- 兩大類別:分為資源學派和能力學派
內容,兩大類別,優缺點,
內容
1、產業結構分析 ——“五力競爭模型,即產業環境中存在著五種基本的競爭力量,即新的競爭對手的進入、替代品的威脅、買方的討價還價能力、賣方的討價還價能力和行業內競爭對手之間的競爭這五種力量決定了一個產業的結構及其贏利能力。
2、識別、評價和選擇適合的基本競爭戰略:低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和目標集聚戰略。
3、 實施選定的戰略,取得競爭優勢,獲得經營業績。
但是,波特的理論仍然以產業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的側重點是產業的特性、產業的發展趨勢、產業內外相關企業的相互關係和力量對比,對企業內部重視不夠,不能突破把企業視為“黑箱”的局限。這對企業短期戰略是適用,對中長期戰略則明顯存在缺陷。企業中長期發展和競爭優勢依賴於企業自身構建、培育和擁有的特殊資源和能力,這已是當今各國戰略管理專家學者的共識。
同時經濟學對企業理論的探討也不但在發展,以科斯為代表一批經濟學家提出了交易成本理論、產權理論、委託代理理論等為主流的現代企業理論將最小分析單元擴展到企業中的個人,較好地解釋了企業及個人在經濟中的相互作用。因此企業核心能力理論是在經濟學和管理學交叉融合的基礎上形成的。正是其理論來源的交叉性和多樣性,各學者研究的角度也千差萬別。因此這一理論還不成體系,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必將會對企業實踐產生重大影響。
兩大類別
企業能力理論可以分為資源學派和能力學派兩大理論派別,它們既相互獨立又互為補充。
資源基礎學派的主要觀點
該學派認為,企業內部資源同外部資源相比,對獲取競爭優勢更具有重要意義。在企業內部,依賴於企業的異質性的、非常難以模仿的、效率高的專有資源:並且企業有不斷產生這種資源的內在動力,保持企業的競爭優勢在於不斷的形成、利用這些專有的優勢資源。企業在實施企業戰略的時候,首先是確定公司的獨特專有資源;而後,確定在何種市場上可使這些資源獲得最優效益;最後,確認實施的方法,進入該領域或是出售這些專有資源給該領域的相關企業。
該學派的代表人物是沃納非爾特、里普曼、羅曼爾特、巴尼、柯林斯、福克納和皮特瑞夫等人。
能力學派的主要觀點
該學派認為能力是企業擁有的關鍵技能和隱性知識,是企業擁有的一種智力資本,它是企業決策和創新的源泉。企業是一個能力體系或能力的集合。能力決定了企業的規模和邊界,也決定了企業多元化戰略和跨國經營戰略的廣度和深度。核心能力來自於組織內的集體學習。來自於經驗規範和價值觀的傳遞,來自於組織成員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參與。現代市場競爭與其說是基於產品的競爭,不如說是基於核心能力的競爭。
該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蘭格路斯、福斯、哈默和賀尼。
優缺點
企業能力理論的提出為戰略管理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是對波特的產業競爭戰略理論的超越。在解釋企業持續競爭優勢源泉方面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而且也超脫了企業所在行業的局限。企業能力理論把注意力從關注企業外在的產業機會和市場吸引力,轉向了企業內在的自身資源與能力,該理論強調了企業內部因素的差異性,尤其是企業核心能力對企業獲得超額利潤的影響,明確了對企業能力的分析在企業戰略制訂過程中的重要性。企業能力理論為企業多元化提供了新解釋。企業核心競爭力可使得其各種表面上不相關的業務有機地統一在一起,從而為理解企業多元化的相關性提供了新視角。
企業能力理論雖然是戰略管理理論的重要進展.也存在著許多理論上的缺點,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企業能力理論尚未形成完整嚴密的理論體系,對企業能力理論的研究觀點眾多,由於研究思路的不同至今尚無統一的理論分析範式;
2、企業能力理論的套用性不強,對企業核心能力如何識別、評價、保持、積累和更新等方面都沒有給出有效的可操作性的方法,該理論目前還過多停留於核心能力的性質和特徵方面的研究;
3、企業能力理論非常強調技術、資源、知識等客觀顯現因素的作用,對作為主觀性的人的因素涉及較少;
4、能力理論強調企業立足內部能力積累和運用的同時。對企業在外部環境的適應上的分析有些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