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計畫
RCEP是應對經濟全球化和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而提出的。由於推動全球
自由貿易的WTO談判受阻,面對經濟全球化中的一些負面影響,要想在世界經濟中立於不敗之地並有新發展,就必須加強區域經濟一體化,為此,部分國家之間實施“零”關稅,相互開放市場,密切合作關係,來尋求合作發展。這是東協提出建RCEP的相關形勢。
2012年8月底,東協十國與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分別簽署了5份自由協定,其中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是共同與東協簽署的一份自貿協定。組建
RCEP計畫是這16個國家,
東亞峰會另外兩個成員國(美國、俄羅斯)因沒有與東協建立
自由貿易關係,所以不在RCEP成員國計畫範圍之內。東協計畫待16個國家將RCEP建到一定程度後,再商談美國、俄羅斯加入事宜。
RCEP的目標是消除內部
貿易壁壘、創造和完善自由的投資環境、擴大
服務貿易,還將涉及智慧財產權保護、競爭政策等多領域,自由化程度將高於東協與這6個國家已經達成的自貿協定。RCEP擁有占世界總人口約一半的人口,生產總值占全球年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
發展歷程
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經濟關係的籌建過程看,RCEP是由東協規劃和推動的。
2011年2月26日,在內比都舉行的第十八次東協經濟部長會議上,部長們優先討論了如何與其經濟夥伴國共同達成一個綜合性的自由貿易協定。會議結果是產生了組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的草案。在2011年東協峰會上東協十國領導人正式批准了RCEP。
2012年8月底召開的東協十國、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經濟部長會議原則上同意組建RCEP。東協秘書長素林形容這項決議是“一項重大成就”。儘管由於領土問題和在貿易自由化原則上的分歧,RCEP內各方步調未必能完全協調一致,但儘早達成自由貿易協定、增加經濟活力已成為各方共識。RCEP貨物貿易工作組已經運作,服務工作組和投資工作組將於2012年10月啟動。
2012年11月20日,在高棉
金邊舉行的東亞領導人系列會議期間,東協十國與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的領導人,共同發布《啟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談判的聯合聲明》,正式啟動這一覆蓋16個國家的自貿區建設進程。
2013年5月9日至13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第一輪談判在
汶萊舉行。本輪談判正式成立貨物貿易、
服務貿易和投資三個工作組,並就貨物、服務和投資等議題展開磋商。
2014年1月20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第三輪談判在馬來西亞
吉隆坡舉行。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和
東協10國代表與會。此輪談判的重點內容包括
市場準入模式、協定章節框架和相關領域案文要素等。談判為期五天,各領域議題由工作組討論,主要議題和協調工作由貿易談判委員會負責。
2014年4月4日,為期5天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第四輪談判在廣西南寧圓滿結束。在前三輪談判基礎上,東協10國、中國、澳大利亞、印度、日本、韓國、紐西蘭等16方在本輪談判中繼續就RCEP涉及的一系列議題進行了密集磋商,在貨物、服務、投資及協定框架等廣泛的問題上取得了積極進展。
2014年6月23日至27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第五輪談判在新加坡舉行。
2014年8月27日來自東協國家及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印度的經貿部長在緬甸
內比都舉行會議,共商儘早結束相關談判,推動區域經貿合作。2014年8月28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部長會議發布聯合新聞公報,呼籲有關各方共同努力在2015年底前結束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談判。
在2015年11月21日舉行的東協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上,李克強已提出倡議,強調區域經濟融合發展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也是地區各國的共同利益所在。中方願與各方共同努力,力爭2016年結束RCEP談判,努力建成世界上涵蓋人口最多、成員構成最多元化、發展最具活力的自貿區。
事實上,亞洲區域一體化的進程是全球最為複雜的。一直以來,亞洲面臨著一個矛盾現象,即雙邊自貿協定數量在全球最多,卻缺乏統一的自貿安排。雖然各方研究都承認亞洲區域一體化帶來的效益最大,但由於各國在政治、經濟、外交、文化,甚至歷史認知上的巨大差異而難以實現。
2017年11月14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領導人會議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會後發表的聯合聲明強調RCEP有助於經濟一體化和實現包容性增長,敦促各國代表加緊磋商以早日達成協定。這是RCEP磋商開始5年多來首次領導人會議,不僅為進入攻堅階段的磋商注入動能、指明方向,更向世界發出強烈信號:本區域國家將進一步加強合作,逆全球化難阻東亞區域一體化進程。
2018年11月14日,李克強總理在新加坡出席第二次RCEP領導人會議,李克強總理表示,RCEP是基於WTO規則基礎上更高水平自貿協定的區域合作協定,在當前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的背景下,這一協定的達成,有利於區域各國向世界發出積極信號。
組建形勢
RCEP是應對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而提出的。由於推動全球自由貿易的WTO談判受阻,面對經濟全球化中的一些負面影響,要想在當前世界經濟中立於不敗之地並有新發展,就必須加強區域經濟一體化,為此,部分國家之間實施“零”關稅,相互開放市場,密切合作關係,來尋求合作發展。這一現象表現在東亞地區:
經濟一體化發展方興未艾。東協十國傾力在2015年建成東協經濟共同體。東協與中、日、韓分別建立了自由貿易區,另外與澳、新、印度也先後建立了自貿區。中國—新加坡、日本—菲律賓等一些兩國之間紛紛簽署了自貿協定。中國大陸與港、澳、台也分別簽署了有關自貿安排。中國與韓國就建自貿區已於今年開始了談判,中日韓三國組成的自貿區談判工作計畫於今年年內啟動。與此同時,美國主導籌建的TPP中包括新加坡、汶萊、馬來西亞、越南這四個東協國家。TPP是一個有8億人口和占全球經濟約40%的市場,參與談判的國家有9個。APEC提出的建亞太自由貿易區缺乏具體行動。TPP、亞太經合自貿區沒有涵蓋所有的東協國家。
東協與中日韓的貿易投資合作增長。由於歐債危機產生的負作用和已開發國家經濟的普遍不景氣,過去兩年來東協國家的進出口大多受到影響。儘管面臨各種挑戰,但東協與中日韓三國的貿易額仍呈迅速增長態勢,2011年達到678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6.2%,東協國家與上述三國的出口和進口額則分別增長了34.9%與18%。2011年,東協國家與中日韓三國的總貿易額占其整體貿易額的28.4%。2011年中日韓三國對東協地區的直接投資仍持續上升,投資總額為412億美元,比2010年的318億美元上升了29.5%,占2011年外部對東協直接投資的近一半(為46.2%)。據東協數據,中國對東協的直接投資從2010年的27億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59億美元,增加了117%。2011年,東協10國的貿易額為2.39萬億美元,增幅達16.8%;工業、服務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也都有較快增長。東協預計2018年經濟成長在5.2%至5.9%之間。
主要原因
東協力推RCEP主要基於四個方面原因:
鞏固和發展東協在區域合作中的主導作用,這一主導作用關係到東協的發展和穩定,關係到東協國際地位的提升和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整合和最佳化東協與中、日、韓等6國已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改變規則過多、操作易亂的現狀,以建成一個高質量的自貿區。
應對美國主導的TPP和中日韓計畫建自貿區而帶來的新變化。
通過RCEP進一步密切東協經濟關係和提升凝聚力。在2012年8月31日第44屆東協經濟部長系列會議閉幕記者招待會上,高棉商務大臣占巴實表示,雖然東協內部還面臨許多現實的挑戰,但是,只要東協各國深化政治互信和加強經貿往來,疑慮就會減輕,困難也會隨之減少。
各方態度
東協牽頭
有人說,在區域合作中,東協是“小馬拉大車”,拉到一定程度就拉不動了。東協的經濟實力雖然不如RCEP中的中國、日本等國,但其牽頭建成RCEP還是有可能的:
現在與東協已建自貿關係的6國均表示支持東協主導建RCEP。與東協已建自貿關係的6國目前均是圍繞東協建立自貿關係,這也是RCEP較之TPP更易建成的原因之一,5個“10+1”自貿區協定及其實施為RCEP奠定了有利基礎條件。
中國支持東協在地區合作中發揮主導作用,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也就此達成了共識。在2014年5月召開的第五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通過的《關於提升全方位合作夥伴關係的聯合宣言》中表示:“我們視東協為區域合作的重要夥伴,重申支持東協在東亞合作中發揮主導作用。我們願共同努力,幫助東協國家發展,推進東協共同體建設。推動東亞經濟一體化方面,我們重申‘東協加自貿夥伴國工作組’應儘快成立,考慮東亞自貿區和東亞全面經濟夥伴關係的倡議,加快關於建立東協‘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的討論以啟動談判。”
RCEP成員國間的開放程度雖然將高於目前已與東協簽的5個自貿協定,但是還是會儘量考慮到各成員國的舒適度和可行性,考慮到漸進性和過渡性,而不像TPP一上來就制定了美國為主導的過高開放要求,讓人感到難度較大。
按照RCEP組建的預計時間表,2013年初啟動談判,2015年底完成談判,之後進入實施階段,而東協經濟共同體將於2015年建成,這為RCEP的組建形成了有利條件。
中國加入
中國願意加入RCEP主要基於三個方面的原因:
1、RCEP組建符合中國實施的“睦鄰、安鄰、富鄰”的外交政策,符合中國主張的在地區合作中東協發揮主導作用。
2、RCEP有利於提高本區域的經濟一體化程度,這種一體化的發展有利於本地區穩定和繁榮。
3、RCEP組建具有可行性,已有5個“10+1”自貿區協定的基礎,在準入方面沒有像TPP那樣設定了過高的標準,在2012年9月9日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會議上,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強調:“我們應該在充分考慮各成員經濟發展差異性和多樣性的基礎上……循序漸進推進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美國態度
以歐巴馬政府主導的TPP和以東協主導的RCEP,在開放範圍、談判進程、一體化程度方面有所差異。日前,美國表態TPP與RCEP並不矛盾,沒有明確表態反對和支持RCEP。在2012年8月30日首次召開東協和自由貿易區夥伴國經濟部長會議的當天,首屆東協—美國經貿部長會議召開,會議就深化東協同美國的經貿關係進行了討論。會議發表《聯合聲明》指出,東協和美國就建立經貿和投資領域的緊密合作關係進行探討。東協和美國強調雙方的緊密合作對維護世界和區域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出席的美國貿易代表柯克(RonKirk)說,亞太區有足夠空間讓TPP和RCEP這兩個協定並存。柯克說:“我們認為它們是互補的,不一定是競爭的。”
美國是東協的第四大貿易夥伴國,是東協第三大外資來源國;而東協是美國的第五大貨物貿易夥伴。柯克表示,東協是美國重要的貿易夥伴,東南亞擁有“爆炸性”的增長機會,美國希望與東協發展更加全面的合作關係。
各國權衡
開放市場、密切經濟合作關係,是各國應對世界經濟形勢中不利因素、尋求新發展的舉措,是各國發展和鞏固國際關係、提升國際影響力的舉措。然而,開放市場對各國產業有利有弊,權衡利弊是開放市場的必然要求。各國需要將開放市場的現實性與前瞻性相結合,將開放市場給產業帶來的承受力與產業升級的可能性相權衡,將開放市場與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否則難以達到開放市場的預期目的。
在當今世界中,制定一個什麼樣的規則,共同簽署多邊自貿協定,組建經濟共同體,相互開放市場,形式多種多樣,各國有自己的選擇是否加入。加入哪個自貿組織,是要考慮是否符合本國利益,同時兼顧其他成員國利益;是兩廂情願、你情我願,平等協商、互利互惠。強扭的瓜不甜,應注意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原則。要考慮到組建自貿組織的可行性,相互間開放程度不夠,則加入意義不大;開放程度過大,加入條件過高,脫離實際,則實施起來的難度也大。
雖然簽署自貿協定,均能促進成員國之間經濟合作和政治關係,然而,如果過分以政治目的為主的自貿協定,則將違背自貿區的經濟規律,扭曲正常的經濟行為。
相關區別
按照東協設計,兩者均是由16個國家組成的自貿區,但性質不同。東協認為,這些年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方向上,中國主張建東協—中日韓(即“10+3”)自貿區,日本主張建東協-中日韓澳新印(即“10+6”)自貿區,這樣東協挺為難,而RCEP是來了個折中。
RCEP是與東協已分別簽自貿協定的這6個國家根據自願原則加入,不加入則不勉強,也就是說RCEP有可能沒有16個國家,東協十國是包括在RCEP中的,中、日、韓、澳、新均明確表示加入RCEP,印度則面露難色,主要是擔心開放市場後給印度產業帶來的壓力大。2012年7月份,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訪問印度時鼓勵其加入RCEP。緊接著在2013年8月底召開的東協與6國經濟部長會議上,印度部長也與其他部長們一起達成了《RCEP談判指導原則和目標》。RCEP具體擁有多少成員國還要看進入談判階段的具體談判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