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因加爾登

R.因加爾登

R.因加爾登 (1893~1970),波蘭哲學家、美學家。1918年獲博士學位。1933年任哲學教授。他於1949年當選為波蘭科學院院士,1964年起為波蘭國際哲學院院士。

主要著作有:《文學的藝術作品》(1931)、《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1937)、《關於世界存在的爭議》(1947)、《藝術作品的本體論》(1962)、《體驗,藝術作品和價值》(1969)等。

基本介紹

  • 本名:Roman Ingarden
  • 別名因加爾登,R. 英伽登
  • 所處時代: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 出生地克拉科夫皇家首都
  • 出生日期:1893年
  • 逝世日期:1970年
  • 主要作品:《文學的藝術作品》《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等
  • 主要成就:波蘭科學院院士、克拉克夫費日龍大學哲學教授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主要著作,

人物生平

1893年生於克拉克夫城。早年曾在波蘭里沃夫大學學習哲學和數學,後又在德國哥丁根與弗賴堡大學追隨E.胡塞爾研究現象學,1918年獲博士學位。隨後在中學任數學教師,1924年任里沃夫大學哲學講師,1933年任哲學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波蘭各大學關閉而重新回到中學任教。1945~1949年任克拉克夫費日龍大學哲學教授,1949~1956年輟教專事研究,1956年恢復大學教職,1963年退休。他於1949年當選為波蘭科學院院士,1964年起為波蘭國際哲學院院士。1970年去世。

主要成就

因加爾登畢生致力於哲學本體論,特別是藝術哲學本體論的研究。他接受了胡塞爾的現象的直觀、直接的描述等方法,但不同意胡塞爾的先驗唯心論立場,並試圖通過研究知識對象存在的性質和方式,最終解決實在論與唯心論之間的爭端。他的具體研究目標和方法,是分析各種實在與可能的客體的基本結構。他還把對藝術作品的本體論研究,作為其一般本體論研究的組成部分。同時,因加爾登也把本體論運用於美學。他的美學研究主要包括:①對文學作品的結構層次,即語音層、意義層、客體層和圖式化展現層的研究;②分析藝術的價值結構,即探討美學質素系統和藝術質素的對應系統。正是由於這些研究,使他成為20世紀西方現象學美學及文學理論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在本體論上把文學作品的存在方式界定為“意向性客體”之後,因加爾登對文學作品的藝術結構進行詳細分析。他認為,文學作品是由四個異質的層次構成的一個整體結構。這四個層次是:一,語音和更高級的語音組合層次;二,不同等級的意義單元層次;三,再現的客體層次;四,圖式化觀相層次。他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說明“什麼是文學作品的基本結構和方式”,這種研究方式與現象學理論是相合拍的。
因加爾登在晚年還集中研究了文學作品中的“美學質素”問題。認為“美學質素”就是美學中的形上學性質:崇高、悲愴、恐懼、震驚、哀憫、神聖、嫵媚、平和等。此外還有一種“藝術質素”,即:複雜、明澈、清晰等。這兩種質素構成文藝作品“中性骨架”的最主要內容。

主要著作

《文學的藝術作品》(1931)、《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1937)、《關於世界存在的爭議》(1947)、《藝術作品的本體論》(1962)、《體驗,藝術作品和價值》(1969)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