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n效應

Penn效應是指在跨國的價格比較中,一國用市場匯率折算後得到的相對價格水平(即實際匯率)與其人均GDP之間存在著穩定的正向關係,經濟越發達的國家,物價水平越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Penn效應
  • 外文名:Penn effect
實證研究,形成,

實證研究

余華義,唐翔(2012)重新估算了中國36個大中城市的相對消費價格指數,發現我國人口規模、價格水平、名義收入、實際收入、人力資本等五個指標在中國城市間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係,認為“國內賓大效應”在中國的確存在。

形成

Penn效應是根據實證檢驗所發現的客觀規律,這一規律是如何形成的則是理論研究所要解決的問題,現代實際匯率理論實際上就是圍繞著這一問題而展開的。最早的研究是從生產率的角度來闡釋的,Balassa(1964)和Samuelson(1964)同時提出對於原始PPP的修正版本:當一國可貿易品部門的相對生產率提高幅度高於另外一國時,在可貿易品部門一價定律成立的情況下,該國的不可貿易品部門價格將相對提高,從而使得該國的實際匯率升值,具有更高的價格水平。這一理論被稱為“Balassa-Samuelson效應”,被認為是從理論上對“Penn效應”最合適的解釋,因此這兩個概念常常被等同使用。但實際上,這兩個效應並不等同,Balassa-Samuelson效應只是對Penn效應形成原因的一種解釋,Bhagwati(1984)從要素稟賦的角度、Gregorio et al (1994)、Wolf(1994)、Azea and Mendoza(1994)等從需求角度都對PENN效應的形成提供了解釋。將PENN效應與BS效應進行嚴格區分,是近年來研究的一個趨勢(如:Pancaro,2010)。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