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IF全稱People Finder Interchange Format,是一個套用廣泛的數據開源的標準協定。
概述,起源發展,版本歷史,實現了PFIF協定的網站,
概述
這個協定基於XML,信息中包括人的身份標識,還有人目前的位置和狀態等一些信息。PFIF可以通過Atom和RSS feed出去。PFIF可以允許不同的尋人站點進行數據交換和合併。每一條記錄都有一個唯一的標識,這個標識說明了這是由哪個域名創建的。這樣,當A站點獲得B點的某個人的數據時,在A站點可以對這個人的增加的信息可以轉到其它站點上再被增加相關的信息,因為有一個唯一的ID,所以信息可以在不同的站點上被附加。
起源發展
2001年的911事件發生後的三天內,人們一共使用了超過25個不同的線上論壇和網上尋人站來查找相關的親人和朋友(註:尋人網站英文叫:Survivor Registry,生還者登記網站)。其中一個最大的網站是由伯克利大學的學生Ka-Ping Yee 和 Miriam Walker 開發運行在Millennium計算集群上的網站。那時,為了減少各種網站間的混亂,伯克利的尋人網站開始從其它幾個比較大的尋人站點收集相關的數據,並人肉整合到一起。
2005年,在卡特里娜颶風 災難的時候,有數據百萬人遷移。於是相關的尋人網站又出現了,而且比911的還要多。於是有很多的志願者開發了一個叫 Katrina PeopleFinder Project(卡特里娜尋人項目) 他們人肉地收集不同站點的數據,並統一格式放到一個由Salesfore網站提供一個資料庫中。這個項目的組織者David Geilhufe 呼籲一個技術標準以便這些尋人網站間的數據可以自動地整合共享在一起。于是之前伯克利的那個 Ka-Ping Yee 開始和志願者 Kieran Lal,Jonathan Plax 和 CiviCRM 團隊一同工作,於是開始了草擬了第一版的PFIF協定,其於2005年9月4日發布,1.1版於第二天發布,其中修改了一些錯誤。隨後,Salesfore網站的資料庫開始支持這一標準,然後,Yahoo!和Google的尋人網站也加入這一協定。
接下來, 2010年的海地地震 時,Google發布了自己的 Google Person Finder,其基於PFIF協定和CNN,紐約時報,以及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和其它的一些尋人網站進行數據交換。然而,PFIF1.1是基於美國的社會標準搞的,並不適用於海地。於是2010年1月26日,PFIF1.2發布,其增加了幾個欄位用於標記生還者的國家和國際區號,還有性別,年紀,生日,狀態,還有相同人的關聯。
版本歷史
PFIF 1.3 於2011年3月發布,其主要解決了個人隱私問題,其加入了一個欄位指明該信息的一個有效時間,過期的數據會被刪除。PFIF1.3同時移除了英式的first-name和last-name,取而代之的是full-name。
PFIF 1.4於2012年5月發布,其加入了一個欄位用於連結這個人在網際網路上的個人資源連結,這樣可以用於合併相同的人(比如:指向同一個微博網址),還支持了多個照片。
實現了PFIF協定的網站
下列網站和項目實現了PFIF協定:
- Google Person Finder
- Sahana Eden
-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People Locator
- Ushahidi
- PFIF .NET Library
- XML::PFIF Perl modu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