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雷艇是以魚雷為主要武器的小型高速水面戰鬥艦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P6魚雷艇
- 外文名稱:Travel to watch industry
- 地理位置:宣武門外南橫街西口
- 氣候類型: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
配置數據,裝備使用歷史,相關連線,
配置數據
武器主要有2具533毫米魚雷管,其安裝角稍向舷外張。自衛武器有2座50年代初研製的雙聯裝25毫米防空炮,首炮布置在中線面偏左,以便艇長在艇首方向有良好視界。兩舷載8枚深水炸彈。
在駕駛台後面聳立一個柵桅,可向尾部放倒。初期建造的艇,桅上裝有“皮頭”對海搜尋雷達筒形天線罩,到60年代改裝“罐頭”對海搜尋雷達(鼓形天線罩)。
裝備使用歷史
前蘇聯約建造600艘“p-6”級艇。
1956~1961年先後將許多“p-6”級艇改裝為MO-VI級獵潛艇和"蚊子"級飛彈艇。
“p-6”級艇在國外的分布相當廣泛。古巴、埃及、原民主德國、印度、伊拉克、波蘭、越南、阿爾及利亞、幾內亞等均獲得轉讓。前蘇聯海軍已沒有此級艇服現役。
相關連線
魚雷艇誕生於美國南北戰爭(1861-1865年)時的水雷艇。當時還沒有魚雷,水雷艇艏部突出一根長長的撐桿,撐著水雷向敵艦猛烈撞擊,將敵艦炸毀。1864年,北軍的水雷艇就靠這種辦法炸沉了南軍的“阿爾比馬爾”號裝甲艦。
1866年,在奧匈帝國工作的英國工程師R·懷特黑德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條能夠自動航行的水雷。由於它能象魚一樣在水中運動,因而被稱為魚雷。後來製造了專門用來發射魚雷的艦艇便是魚雷艇。
世界上第一條魚雷艇是英國於1877年建造的“閃電”號,幾乎與英國同時,俄國建造的“切什梅”號和“錫諾普”號水雷艇也可看作是最早的原型魚雷艇。1887年1月13日,“切什梅”號和“錫諾普”號第一次用魚雷擊沉了土耳其海軍的“國蒂巴赫”號通信船。
此後,歐洲各國海軍都相繼製造和裝備了魚雷艇,魚雷艇的性能也不斷得到改善。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魚雷艇都取得了較大戰果。在1918年6月10日,2艘義大利魚雷艇用2發魚雷就擊沉了奧匈帝國的萬噸級戰列艦“森特·伊斯特萬”號。在50和60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魚雷艇部隊曾多次參加海戰,取得了擊沉國民黨海軍“太平”號護衛艦。“洞庭”號,“水昌”號炮艦,“劍門"號,“章江”號獵潛和多艘運輸艦的戰績。
魚雷艇具有體積小,航速高,機動靈活,隱蔽性好,攻擊威力大的特點,但適航性差,活動半徑小,自衛能力弱。由於它的造價低廉,製造容易,使用方便,加之現代魚雷的性能不斷提高,因此它的發展仍受到當今世界各國的重視。現代的魚雷艇的滿載排水量一般在40-150噸之間,少數大型魚雷艇在200噸以上,航速為75-100公里/小時,續航能力為900-1800公里;艇上裝有2-6具魚雷發射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