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9彈道飛彈

P-39彈道飛彈

P-39彈道飛彈(亦稱:R-39,北約代號:SS-N-20,其他代號:R/PCM-52,別名:“鱘魚”/Sturgeon),是蘇聯海軍潛地戰略彈道飛彈,系分導式多彈頭三級固體潛地飛彈,也是當代最大的潛射飛彈,分導式多彈頭有6-9/10個,各分彈頭核當量20萬噸。1982年服役,裝備於颱風級核潛艇,每艇有20個發射筒,共生產裝備120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P-39彈道飛彈
  • 研製時間:1980年 
  • 服役時間:1982年 
  • 國家:蘇聯/俄羅斯
發展沿革,技術特點,性能數據,服役事件,

發展沿革

P-39彈道飛彈是特別為了颱風級核潛艇而建造,由於它的射程遠加上颱風級核潛艇冰下作業能力,使得潛艇很難攻擊。它雖然有較佳的精確度,但是美國並不認為SS-N-20潛射彈道飛彈(不包括其後的改良型)具有摧毀硬性目標的能力。因此SS-N-20潛艇彈道飛彈被認為是用來對抗價值取向的目標及其他一些未經非常強化工事的目標,故可說是第二擊的武器。此外,它被認為具有在發射前重新輸入目標資料的能力。
P-39彈道飛彈

技術特點

P-39彈道飛彈採用核潛艇水下機動發射,能在全天候和水下40-50米發射,對潛艇航速沒有要求。慣性制導方式,三級固體火箭發動機,具有射程遠、精度高、威力大等特點,屬第四代潛射彈道飛彈核武器。但飛彈的突防能力和命中精度還比較低,僅適合用於打擊抗壓強度不高的軟目標和面目標。

性能數據

  • 彈長:16米
  • 彈徑:2.4米
  • 彈重:3,500千克
  • 射程:8,300千米
  • 制導系統:慣性制導
  • 起飛重量90噸
  • 投擲重量 2550公斤
  • 圓周公算偏差值:0.27海里(500米)
  • 核彈當量 10×20萬噸
  • 三級固體火箭發動機

服役事件

P-39(PCM—52,SS-N-20)固體燃料彈道飛彈,蘇聯的彈道飛彈核潛艇,只有Y—2型(P-31型飛彈)和颱風級(P-39型飛彈)裝備的是固體燃料彈道飛彈。其餘的H-1、H-2、H-3、Y-1、D-1、D-2、D-3和D-4等8型都是裝備型號不同的液體燃料飛彈。液體燃料飛彈有什麼缺點呢。液體燃料含有毒性很高和火災爆炸危險性很大的成分,使用中有很大的風險。為了減少在操作使用中的危險性需要設定很多複雜的專門系統,例如噴注系統,氧化劑的卸放系統和氣體分析系統等。聯繫到液體燃料飛彈發生的導致人員死亡的事故,甚至潛艇沉沒,以及飛彈發射前準備工作時間長和噪聲大等問題,蘇聯早就尖銳地提出了必須研製有效的艇用固體燃料飛彈的任務。例如,1986年Y-1型的K-219艇就是在戰鬥值勤時發生飛彈發射筒中的燃料泄漏事故,艇員未能排出燃料,結果燃料和氧化劑混合後發生爆炸。最後海水湧入艇內,致使反應堆發生事故,潛艇沉沒海底。
P-39彈道飛彈
蘇聯不早些採用固體燃料飛彈主要是因為蘇聯當時還沒有完全掌握固體燃料原料的加工和生產工藝。此外,因為固體燃料成分容易分解,所研製的固體燃料性能不夠穩定,飛彈的儲存期也可能未達到要求。而這些都關係到火箭發動機工作的穩定性,影響到發動機推力的發揮和控制。而蘇聯的液體燃料飛彈可以裝上長期保存的燃料成份,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P-39型固體燃料、三級洲際彈道飛彈,長16.0米,直徑2.4米,發射重量90噸,有10個可分導的彈頭(10X0.1兆噸),射程8300千米(也有約1萬千米的報導)。圓機率偏差500—600米。通過全天文校正慣性導航制導。P-39型飛彈在發射筒內是“吊”著的。Д—19飛彈系統研製了一套獨特的發射系統,處於懸掛狀態的飛彈通過專門的飛彈發射減振系統支撐在飛彈發射筒上部的一個支承環上。支撐環就在發射筒的頂部。
颱風級所有的20枚P-39型飛彈,可通過2次齊射全部發射出去。各飛彈發射之間的間隔時間很短,可從水下55米深以內發射,不受水面天氣條件限制,也可從水面發射。飛彈是利用火藥蓄壓器採用乾式、從“乾”發射筒發射的,發射筒不需注水。發射時在飛彈周圍形成一個氣體空間,這大大降低了飛彈在水下運動段的水動力載荷。飛彈出水後,有一專門的發動機使飛彈發射減振系統與飛彈分離,並將其拋向離開潛艇的安全距離處。由於P-39型飛彈的尺寸和重量都太大,莫斯科運輸機械製造局還研製了一種專用的裝彈設備,包括起重量125噸的雙托架高架大吊車。隨著美國反導手段的不斷改進和建立飛彈防禦系統的計畫,蘇聯也在不斷研究改進其飛彈飛行中的作戰生命力和提高射擊精度。其中有一個方案就是研究、改進彈道飛彈的天文導航光學感測器。曾在1984年組織了有各方面專家參加,並在專家領導下開展的研製彈道飛彈使用穩定、可靠的天文校正儀的工作,其中就有飛彈、飛彈的控制系統、指揮儀和天文校正系統的專家。新的天文校正儀應能在敵方空間核爆炸幾秒鐘後就恢復其工作性能。
P-39彈道飛彈
P-39彈道飛彈
1983年5月,P-39型飛彈正式裝備海軍,但颱風級首艇已於1981年年底交艇。因此,海軍接首艇後,飛彈是暫時缺裝的。P-39型飛彈的改進型於1989年列裝,這就是PCM—52(P-39)2型,其外形尺寸、發射重量、射程和彈頭數和1型完全相同。改進後的飛彈提高了作戰生命力,還擴大了分彈頭的分散區,提高了射擊精度。據稱,在飛彈的主動飛行段以及多彈頭制導段,使用空間導航系統,可以保證其射擊精度不低於從陸基飛彈發射井發射的精度。1999年1月從巴倫支海的一艘941型潛艇發射了2枚P-39型飛彈,以高精度命中勘察加試驗場的目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