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學將自然土壤剖面從上到下分為個層次,分別為:O層(有機層)A層(淋溶層)、B層(澱積層)、C層(母質層)R層(基岩層)。O層具有大量新鮮的或部分分解的有機物質,在森林土壤學中又把該層進一步細分為L層、F層和H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O層
- 外文名:O horizon
- 歸屬學科:土壤學
- 特點:有機質含量高
簡介,厚度,分布層次,
簡介
土壤發生層的劃分和命名19世紀末,俄國土壤學家道庫恰耶夫最早把土壤剖面分為三個發生層,即:腐殖質聚積表層(A)、過渡層(B)和母質層(C)。後來有研究者又提出許多新的命名建議,土層的劃分也越來越細。但基本土層命名仍不脫離道庫恰耶夫的ABC傳統命名法。自從1967年國際土壤學會提出把土壤剖面劃分為:有機層(O)、腐殖質層(A)、淋溶層(E)、澱積層(B)、母質層(C)和母岩(R)等六個主要發生層以來,經過一個時期套用,中國近年來在土壤調查和研究中也趨向於採用O、A、E、B、C、R土層命名法。
其中,O層指以分解的或未分解的有機質為主的土層。它可以位於礦質土壤的表面,也可被埋藏於一定深度。
厚度
O層的厚度決定於植物遺體的進入量及其分解量,在穩定群落下由於兩者大致相等而厚度幾乎不發生變化。在高溫濕潤的熱帶雨林下由於分解旺盛幾乎不存在O層,但在低溫過濕的地方,此層卻甚發達。
分布層次
O層分為三個層次,分別為:
①L層為近期枯落的樹葉、樹枝、樹皮等幾乎完全未分解的植物遺體堆積而成的層次;
②F層為處於半分解狀態的植物遺體所構成的層次,但原來的植物組織尚可識別;
③H層為進一步分解變質的植物遺體所構成的層次,而原來的植物組織已不能識別。
美國土壤學會把該層進一步細分為O1層和O2層,O1層為大部分植物組織基本上能用肉眼識別的層次(相當於L層和F層上部),O2層為植物組織和動物體的原形已不能用肉眼識別的層次(相當於F層下部和H層)。O層的厚度決定於植物遺體的進入量及其分解量,在穩定群落下由於兩者大致相等而厚度幾乎不發生變化。在高溫濕潤的熱帶雨林下由於分解旺盛幾乎不存在O層,但在低溫過濕的地方,此層卻甚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