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歷史
出現雛型
20世紀80年代,CD格式正式紅遍天下。但是 ,在CD的完美音質中依然夾雜這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人們開始抱怨CD隨身聽的尺寸大、不可擦寫性、不能自主選擇音源……隨身聽的創始廠商——Sony公司在意識到這些問題以後,開始著手研究更適合隨身攜帶的音頻技術。 1986年,他們研製成可單次寫入的光碟——WO(write once disc)。1988年,在WO的基礎上又發明了多次可擦寫的磁光碟——MO (magneto optical disc)。一年之後的音響展會上,Sony展示出一種可以錄音的CD原型產品。可惜,這種理念的在全球範圍內的展示並不完美。在紐約和飛利浦共同舉辦的聯合記者會上,一個工程師竟然在眾記者的眼皮底下用日本紙扇來冷卻過熱的CD系統。而Sony CD研發搭檔飛利浦,卻有其他的意見。是否需要數位化的磁帶介質,索尼和飛利浦進行了長時間的爭論,但是卻始終無法達成一致。1992年,Sony和夏普合作研發的MD(Mini Disc,微型數字音樂光碟),它集磁、光、電、機於一體,既有接近CD的音質和長期保存性等優勢,又具有卡帶的可錄可抹性等特點,Sony在攜帶型音頻隨身聽製造業一直處於領頭羊的位置,推出MD以後便迅速占領了民用數碼音樂市場。
在爭論中,Sony的MD碟片研發工作卻漸漸走向了成功。1991年5月,所有的研發工作都完成了。一種新的音頻規格MD(MiniDisc)宣告誕生。這種碟片的規格被定製為直徑6.4cm,可以錄音74分鐘和一張CD相當,面積卻只有CD的四分之一。為了便攜性,碟片封裝在塑膠的外殼中。同時,ATRAC數位音頻壓縮技術也誕生了。就此,Sony開始在日本和美國宣傳MD技術,為了讓業界接受MD標準,大賀典雄領導Sony發起了MD論壇,開展各種展示活動,並且向有影響力的業界廠商發放相關技術的許可證,聲勢浩大地展開了新的數位音樂革命。
自製碟片
有了新的音樂格式,自然要有好產品作為載體。1991年6月,世界上第一款MD隨身聽樣機誕生。1991年底,索尼開始研發一種使用6cm碟片的小型錄音設備。為了回應飛利浦將在1992年11月發售的DCC(Digital Compact Cassette,飛利浦公司和松下研製的一種家庭用數位盒式磁帶錄音機,音質與CD接近),整個計畫只有留給他們一年的時間。
終於,在最後時限前,Sony生產出了一種和卡帶隨身聽體積相似,使用一種可反覆擦寫的數位存儲介質的新型隨身聽——MiniDisc Player。同年11月,MZ-1(錄放)、MZ-2P(單放)、MD錄音碟片MDW- 60和88種SEM發行的MD唱片擺上貨架。接下來的12月,歐美地區的銷售也順利開始了。“現在,你可以製作自己的碟片!” MZ-1的宣傳廣告傳遍整個世界。
完美化體
1997年是一個很重要的年份,成為MD隨身聽歷史上的分水嶺。1996年12月,Sony和Sharp(夏普)相繼完成了最近的MD晶片和編碼的研發,一種新型的,成熟的 MD數位核心完成了,接著廠商們開始更多考慮外型、人性化設計和電池續航能力等問題。MD機小型化也在1997年終於得到了實現。
所謂MD機小型化是指將機身的長寬都控制在100mm以下。這一年中,夏普率先將可錄和單放MD機都做到了小型化,而索尼只是在單放機中上實現了小型化,錄放機種則在1998年才實現。至此以後,MD機小型化成了眾多廠商鬥爭的法寶。每推出一款新機必然要冠以“世界最小”的稱號。Panasonic(松下)是走極端者之一,其 SJ-MJ88機的11mm超薄機身在很長時間內成為MD小型化的王者。
另外,1997年前的MD機都只有不到10小時的播放時間。而在1998年到2000年間, MD晶片技術的提高卻促進了省電技術的發展。同時,“線控”也成了一大買點。早期線控的設計比較簡單,隨著MD的發展,線控的人性化設計也越來越被重視,液晶螢幕的顯示內容大大增加。而且,掛在胸前的線控對於消費者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最鮮明的例子就是奪取1999年香港MD 機銷量冠軍的JVC XM-PX5(外號唇膏仔線控)。
產品影響
21世紀,MD的真正敵人已經變成了MP3。MP3隨身聽的出現打破了MD一枝獨秀的局面,而硬碟MP3的出現更在存儲容量上戰勝了傳統MD。更具殺傷力的是後來錄音功能被配備到MP3當中,使MP3能夠擺脫電腦,MD相對來說就更顯劣勢了。
MD 的發明者Sony自然不會看著自己的發明就此失勢,2001年Sony推出了Net MD,通過USB端子,MD可從電腦上直接下載ATRAC格式的檔案,大大縮短了製作一張MD碟片的時間。2004年,Sony又推出了全新格式的Hi-MD,大大增加了MD碟片的最高容量至 1 Gigabyte,宣布MD和MP3的鬥爭還將繼續。
但是,儘管SONY公司不遺餘力地宣傳Hi-MD的便利與高音質,但是在與MP3的鬥爭中仍不免落入下風;特別是隨著網路的發展,MP3逐漸占據了便攜格式的主流。MP3的技術與MD相比,較為公開,各大公司如
三星、
飛利浦以及小公司均推出各自的
MP3播放器。MP3播放器的流行使得一直處於高價位的MD隨身聽的處境更加艱難。
2006年,SONY公司發布最後一款MD WALKMAN“MZ-RH1”;這款MD的產地不再是日本本土,而是
馬來西亞。鑒於SONY公司一般將高科技產品設定於本土生產,最後一款MD產地的變化間接說明了SONY公司對MD的態度。從此,MD退出歷史舞台。另外SONY公司將於2011年9月停止生產MD
Walkman,
2012年9月停止生產Hi-MD碟片。普通版本的MiniDisc將會繼續銷售以滿足依然在使用Hi-MD Walkman隨身聽產品用戶的需要。
其實回顧歷史我們很容易看出md的劣勢:
1:價格昂貴受到成本的限制;
2:MD的碟片價格也不菲最普通的md140mb的都要16元。3.刻錄速度慢。4.播放器體積受到md碟片的限制。5.光存儲的本質問題等等。使Md不敵mp3。如今的隨身聽的天下是mp系列的天下。少數人還能回憶起當年的Md。MD成為隨身聽歷史的滾滾紅塵。作為sony不甘心自己花資金研發的atrac3格式。而作為md音樂格式atrac3的後續播放器,在sony官網能夠看得到的---被walkman===cd和mp3隨身聽繼承了。也就是那經典的格式如今再回不到MD的懷抱了,轉而能讓md成為永恆的是CD和mp3/4。(sony部分mp3同時兼容atrac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