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152

Mb.152

Mb.152是在的基礎上研製的一種單座戰鬥機。法國空軍中共有七個大隊裝備了Mb.151/152戰鬥機,總計擁有55架151和140架152型飛機;當然,戰備完成率依然不高,其中只有26架151和75架152可以立刻出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Mb.152
  • 英文名稱:Bloch
  • 國家:法國
  • 研製基礎:Mb.150
發展歷程,改型,生產及使用,性能指標,

發展歷程

1934年7月13日,法國空軍部的航空技術局向當時國內各大飛機製造廠招標研製一種新型單座戰鬥機以取代落後的德瓦蒂納D.500/501以及莫拉納.索尼埃Ms225。
馬塞爾.布洛克飛機公司的總設計師莫里斯.魯塞爾自己出資設計了一架飛機參加競標,定名為Mb.150。相較於其他廠的競爭對手,該設計實在有點另類,獨闢蹊徑地採用了阻力較大但在實戰中生存性較好的氣冷星型發動機。首架原型機早於1936年就在布洛克公司下屬的庫爾貝伏瓦工廠製作完成。
然而,由於法國航空工業的國營化,馬塞爾.布洛克飛機公司被併入了國營西南航空製造公司(SNCASO),新飛機的研製工作一度陷於停頓;再加上法國空軍部很明顯的對研發過程進展較快的莫拉納.索尼埃Ms.406(原型機於1935年8月8日試飛)青眼有加,更使得這一情況雪上加霜。1937年,該飛機項目的開發終於得以繼續進行,Mb.150的原型機被送到了位於維拉庫布萊的航空材料試驗中心CEMA,並於5月4日進行了首次試飛。在測試中發現,該機在地面滑跑時的方向安定性不足,並且發動機馬力不足。經過改進起落架和換裝改良了冷卻和潤滑系統的1135馬力的“土地神”-羅納14N-21型發動機,終於大致上滿足了要求。
Ms.406戰鬥機生產上的延誤提升了軍方對於Mb.150的興趣,雖然對其性能還不是太滿意,仍然在1938年4月7日下定單購買25架前期生產型並表示有興趣購買約450架該機的改良型。
為了提高飛機性能同時簡化生產,設計小組開始對Mb.150的設計做一系列的修改。很快,被稱為Mb.151的新樣機完成了,它大體上保留了Mb.150的機身設計,但機翼和機頭卻有了顯著的不同。發動機被改成了約910馬力但較可靠的“土地神”-羅納14N-11型;為了平衡扭矩,發動機向左側傾斜約2.5度,造就了一個奇特的歪脖子。
1938年8月18日,第一架Mb.151戰鬥機進行了試飛,根據這次試飛的結果SNCASO又對其設計做了一些改動,主要是延長了引擎架以平衡飛機的重心,還有擴大水平尾翼來提供飛機更好的操縱性,螺旋槳則又換成了“土地神”-羅納的產品。9月8日,改進後的Mb.151開始在CEMA進行戰鬥測試,雖然戰爭已迫在眉睫,法國工程師們還是堅持著他們的唯美主義原則,不慌不忙地重複著改良,試飛,再改良,再試飛的固定工作流程,先後又修改了垂直尾翼和滑油散熱系統的設計以及其他一些地方。
相較之下,法國政府倒是認識到了時間的緊迫性,沒等Mb.151最終定型就決定分三批向SNCASO訂購了432架。由於該機的設計還在不斷的改良中,這三批飛機的設計也就有了或大或小的不同。其中首批144架裝備的是902匹馬力的“土地神”-羅納14N-35引擎,第二批144架則採用了1120匹馬力的14N-25發動機,而第三批144架的動力裝置又換成了14N-49。為了對這些飛機加以區分,後兩批總計288架外形和性能較接近的Mb.151被重新命名為Mb.152型戰鬥機。
1939年1月,首架Mb.152試飛。1939年3月7日,法國空軍正式接收了第一架Mb.152戰鬥機,為了讓Mb.152完全適合在實戰中使用,該機還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良。包括在機頭增加一個向下排放汽化器和火炮廢氣的排氣管,一個半凹陷的滑油冷卻裝置和一套自動的主起落架鎖定裝置。由於20毫米火炮的供應短缺,所有的HS404被優先供應給性能較先進的Mb.152型戰鬥機,因此不少151型戰鬥機只裝備了四挺7.5毫米機槍。
當德軍在1940年5月10日開始向西歐發起猛攻時,法國空軍中共有七個大隊裝備了Mb.151/152戰鬥機,總計擁有55架151和140架152型飛機;當然,戰備完成率依然不高,其中只有26架151和75架152可以立刻出動。不管怎么樣,手頭這些布洛克戰鬥機還是同其他法國空軍戰鬥機一樣悉數投入了抗擊德國空軍的行動。在實戰中,該型號飛機的缺點馬上暴露了出來,主要是平飛速度和爬升率不如德國人的Bf-109,580千米的航程也實在太短了一些;此外,變距螺旋槳和發動機不匹配,無線電設備極不可靠,故障不斷等等。不過,Mb.151/152系列戰鬥機在戰鬥中還是有點優勢的,主要是它的機動性能遠在Bf-109之上,格鬥戰中大占便宜;其次,兩門HS404高初速20毫米火炮的殺傷力實在是不容小覷,往往是“一擊必殺”;最後,該型號飛機格外的“抗打”,常常多處中彈還是飛回了基地。這裡有一個例子很能說明問題,地勤人員竟在一架飛回機場的Mb.152型戰鬥機身上發現了360多個彈孔,其中還有不少是20毫米炮彈造成的!

改型

1938年10月,一架生產線上的Mb.152戰鬥機被實驗性地裝上了一台1200馬力的美國普拉特.惠特尼R-1830C3-G“雙黃蜂”發動機,同時還裝上了三葉的漢密爾頓螺旋槳。這架飛機被改稱為Mb.153,並於39年4月8日在維拉庫布萊進行了首次試飛。不過空軍並沒有對這種採用舶來品發動機的飛機表示出什麼興趣,唯一的這架原型機也在五月末的一次著陸事故中損毀了。
另一架152的機體預備裝上另一種美國的氣冷星型發動機:1200馬力九氣缸的萊特GR-1820-G205A“旋風”發動機,稱為Mb.154。由於該型發動機遲遲沒有從美國運到,計畫不得不被放棄。
1939年秋,設計人員開始研究在Mb.152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性能的新機型。新飛機被稱為Mb.155戰鬥機,要求擁有比152型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航程和更小的轉彎半徑。而同時,為了節省開發和生產的時間,新飛機又要儘量保留Mb.152的機體設計,實在是矛盾重重。Mb.155採用一台1100馬力的“土地神”-羅納14N-49十四缸氣冷星型發動機,驅動一副肖維埃爾371型三葉螺旋槳,後來又改成了布洛克自產的三葉螺旋槳。由於氣動外形的改良,雖然發動機的功率沒什麼改變,但Mb.155的性能卻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1939年12月3日。Mb.155的原型機進行了首次試飛,隨後又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新飛機在這些測試中表現得非常好。由於新飛機表現不凡,空軍立刻給了SNCASO 403架Mb.155戰鬥機的訂單。1940年4月3日,第一架生產型的Mb.155戰鬥機離開了工廠的流水線,到六月25日法國投降為止,只有九架Mb.155交到了法國空軍手中。
1939年SNCASO曾想在Mb.152的機體上安裝功率達1310匹馬力的“土地神”-羅納14R星型發動機,此計畫以Mb.156為名。不過該發動機重達819千克,要容納它必須對原來的機身作重大的修改,而當時的形勢並不允許這樣做,Mb.156戰鬥機終於流產。
為了全面發揮“土地神”-羅納14R發動機的效力,塞梵蒂教授決定對Mb.155戰鬥機加以全面的改良。這一名為Mb.157的新飛機採用了1590匹馬力的“土地神”-羅納14R-4發動機,研製工作進展神速。由於這時德國人已經逼近了巴黎,SNCASO的研究人員在1940年6月9日試圖把這架原型機轉移到普瓦蒂埃。不過就在新飛機離開維拉庫布萊前,德國人趕到了工廠。他們也對這架新飛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並立刻將這架原型機送到了波爾多-梅里尼亞克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在那裡,Mb.157在德國人的嚴密監視下完成了原型機的製造,並在1942年3月進行了首次試飛。此後在一次美國空軍對巴黎-奧利的空襲中,原型機的機體被徹底摧毀,Mb.157也就從此成為了歷史。

生產及使用

MB.151/152 戰鬥機的生產在國營西南航空製造公司轄下的幾家工廠同時進行:機體在沙托魯-代奧爾(Chāteauroux-Déols),機翼的生產則是在波爾多-梅里尼亞克(Bordeaux-Mérignac)和絮雷斯內(Suresnes),尾段是在濱海羅什福爾(Rochefort-sur-mer)。前十九架飛機的組裝分別在庫爾貝伏瓦和沙托魯-代奧爾進行,二十架以後奇數機號的飛機被安排在波爾多-梅里尼亞克進行組裝,而偶數機號的飛機則是在沙托魯-代奧爾進行組裝工作。這樣的安排直到 1940 年 1 月第五百架該系列戰鬥機出廠後才有了改變,由於 SNCASO 位於波爾多-梅里尼亞克的工廠轉產急需的 MB.174 雙發偵察機,所有 MB.151/152 戰鬥機的總裝工作都放到了沙托魯-代奧爾進行。在此期間,軍方一再追加對後者的訂單,最後其總數達到了 696 架之多!不過由於零部件的短缺,總共只完成了 635 架(比訂單少了 61 架)。
1939 年 3 月 7 日,法國空軍正式接收了第一架 MB.152(生產序列號:4)戰鬥機,隨後的九架飛機在五月中則分別由 CEMA 和位於蘭斯(Rheims)的測試中心接受用於操作測試。為此,還特地於 39 年 7 月 1 日在蘭斯成立了一個測試飛行中隊,配置在蘭斯和奧爾良-布里西(Orléans-Bricy)兩地。到 1939 年 9 月 3 日法國正式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為止,SNCASO 共生產了 249 架 MB.151/152 系列戰鬥機,其中的 123 架由空軍接收入役,其餘的飛機則由於缺少螺旋槳,電台和射擊火器等零部件而不得不留在了工廠中,迫於無奈,有些飛機甚至還臨時裝上了四葉木製的定距螺旋槳以求儘早投入使用。部隊的飛行測試顯示發動機過熱的問題依然存在,無奈之下,機頭設計被再次加以修改,採用前部開口直徑達 0.85 米(2 英尺 9 7/16 英寸)的新引擎罩和由飛行員手動操作的發動機罩散熱片。所有完成的飛機一律按此標準加以改造,後續飛機的生產則完全參照新的設計。考慮到相較之下 MB.151 型的性能較差,該型飛機被悉數編入了二線的防空和教練單位。
為了讓 MB.152 完全適合在實戰中使用,該機還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良。包括在機頭增加一個向下排放汽化器和火炮廢氣的排氣管,一個半凹陷的滑油冷卻裝置和一套自動的主起落架鎖定裝置。肇因於 20 毫米火炮的供應短缺,所有的 HS404 被優先供應給性能較先進的 MB.152 型戰鬥機,因此不少 151 型戰鬥機只裝備了四挺 7.5 毫米機槍。
生產上的困難導致當德軍在 1940 年 5 月 10 日開始進攻荷蘭和比利時,法國空軍手中只有 140 架 MB.151 和 363 架 MB.152 型戰鬥機。而其中只有 37 架 151 和 93 架 152 可以馬上出動。
第一個使用 MB.152 型戰鬥機的單位是位於尚蒂伊(Chantilly)的第一戰鬥機聯隊一大隊(GC I/1),他們在 1939 年 10 月 3 日接受了頭三架飛機。而此時總計 162 架交到部隊手中的 MB.152 飛機中只有 35 架裝備了標準的肖維埃爾三葉螺旋槳,還有四十架裝備了“土地神”-羅納公司的產品,另有四十架用木製的四葉定距螺旋槳湊合,餘下的四十七架飛機實在無法可想,只能停在飛機場上等待配件嚴重短缺情況的改善。十月末,裝備 GC I/1 所需的 25 架飛機終於全部到位,到 39 年底,又有第一聯隊二大隊(GC II/1)和第八聯隊一大隊(GC I/8)完成了改裝工作。40 年 1 月 10 日,SNCASO 共向部隊交付了 274 架 MB.152 型飛機,但其中完成戰備的飛機仍然不到半數,只有區區 88 架而已。直到該年 3 月 5 日,工廠才向部隊送去了第一架由法國空軍參謀部認可的真正意義上“完工”的飛機。

性能指標

尺寸數據:翼展 10.54米,機長 9.10米,機高 3.03米,機翼面積 17.32平方米。
重量數據:空重 216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2750千克。
性能數據:最大速度 500千米/時,升限 10000米,航程 540千米。
武器裝備:兩門 20毫米“西班牙-瑞士”HS-404型機炮,兩挺 7.5毫米MAC 34 M39型機槍。
動力裝置:一台“土地神”-羅納14N-49活塞發動機,功率 1100馬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