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s移植對大鼠DRG慢性壓迫後痛覺過敏的治療作用及機制》是依託山東大學,由張楊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MSCs移植對大鼠DRG慢性壓迫後痛覺過敏的治療作用及機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張楊
- 依託單位:山東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各種原因導致的背根神經節持續受壓(CCD)是臨床根性神經痛最常見的病因。本課題組一直採用CCD模型進行神經痛機制的研究,結果顯示CCD後神經節異常放電增加,瞬時感受器電位香草素受體(TRPV4)表達和功能增強,參與痛覺過敏的產生。同時,CCD後膠質細胞被激活,釋放多種炎性細胞因子。近年骨髓間充質幹細胞(MSCs)移植在治療神經損傷中的作用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但其在神經性疼痛中的作用尚不明確。有研究表明MSCs移植可抑制膠質細胞的增生和炎症反應。本課題擬在CCD大鼠模型上,採用行為學檢測、電生理記錄、PCR、免疫印跡、免疫螢光、雷射共聚焦等實驗技術,研究MSCs移植對CCD導致的痛覺過敏的作用,並進一步探討其對背根神經節異常放電,膠質細胞激活,炎性因子釋放和離子通道(特別是TRPV4通道)的影響。本研究將深入探討MSCs移植對痛覺過敏的治療作用及機制,為根性神經痛的臨床治療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結題摘要
本課題模擬病理性神經痛在體模型,首先通過鞘內注射MSCs,大鼠的機械痛敏明顯緩解,小動物活體成像結果顯示注射MSCs後4小時,注射局部可見高強度螢光,注射後7天,注射處及上方脊髓處可檢測到螢光信號,但強度較剛注射時明顯降低。注射後14天,僅注射處可檢測到微弱螢光信號,其餘位置均消失。證明注射後MSCs可向遠處遷移,但移植的MSCs逐漸被自體免疫細胞吞噬。而螢光顯微鏡結果顯示雙側DRG內均未發現DiI染色的MSCs螢光。電生理實驗顯示MSCs注射可降低DRG異常放電峰電波幅,但對放電頻率無明顯影響。其次,採用Western Bolt、ELISA、實時定量PCR、Griess法等檢測方法,證明MSCs注射可明顯降低損傷側脊髓內GFAP、小膠質細胞激活標記物OX-42、小膠質細胞表面受體P2X4、小膠質細胞特異性分泌物BDNF、促炎性物質IL-1β和NO的表達,提示MSCs移植可明顯抑制衛星細胞的增殖和脊髓節段內小膠質細胞的激活,減少炎症因子的釋放。同時,MSCs注射可明顯降低損傷側DRG內TRPV4離子通道表達,抑制通道功能,但對Nav1.3、Nav1.8的表達無明顯影響。提示MSCs細胞並不是通過在體內的分化,而可能通過對脊髓膠質細胞和炎性物質合成或釋放等產生影響,對CCD大鼠產生鎮痛作用。最後,為了觀察膠質細胞在CCD後機械痛敏中的作用,我們採用了鞘內注射反義核苷酸干擾TLR4 和CCR2的合成,發現干擾CCR2或TLR4可部分逆轉CCD後機械痛敏,降低TRPV4離子通道的表達和功能,降低NO的含量。本課題得到結論:1. 受損DRG處移植MSCs可抑制CCD導致的痛覺過敏,減少CCD後DRG異常放電。2. MSCs移植抑制痛覺過敏的機制為通過抑制膠質細胞,減少炎症因子的分泌,抑制TRPV4的表達和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