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製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大部分作戰,主要以
陣地戰和碉堡作戰為主。 進攻的一方,首先以密集
火炮最大程度地攻擊對方的堅固工事、戰壕和鐵絲網,大量殺傷敵人的有生力量,然後他們以密集衝鋒的形式接近沖入對方的陣地,在激烈而短促的近戰中消滅敵人,奪取陣地。 可是,隨著戰爭的展開,各國就感覺到了這種戰術的重大問題。 由於軍事工事建造技術的發展,使得當時的戰壕曲折複雜。即使再猛烈的炮火也不可能摧毀戰壕裡面的所有人。同時
重機槍的發明,使得防守一方即使人數很少,也可以給予進攻者巨大的殺傷。 實際上,一戰爆發剛剛四個月,德法就分別傷亡了70萬和85萬人,而裝備差勁的俄國人在一年內更是傷亡250萬人。 因此,防守武器的水平遠遠強於進攻武器,這種殘酷的現實就要求進攻武器在技術上必須要有突破。具體來說,對於進攻一方來說,他們在人數和地形上的劣勢,要求他們有更猛烈的單兵武器。而當時的各國步槍,大部分戰鬥射速不過每分鐘12發,這樣的武器,根本無法有效攻破對方的陣地,加上一戰時期配著刺刀的步槍幾乎有1.5米長,這么長的武器也無法在狹窄的戰壕中使用。於是,一種由單兵手持,可以在近距離產生巨大威力的武器隨之產生——這就是曾經被稱為“手提機關槍”的衝鋒鎗。
第一次世界大戰
衝鋒鎗的扛鼎之作為德國的MP18,他由德國著名武器設計師施曼塞爾設計,
伯格曼軍工廠生產。在它裝備部隊後,雖然一戰已經快要結束,德國敗局已經確定,但是仍然在實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一戰結束以後,對德國衝鋒鎗深有恐懼的英法勝利者,在戰後的條約中明確規定,德軍不可以裝備衝鋒鎗,這也是對這種武器變相的肯定吧。
納粹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成功,大部分依賴於閃電戰。而閃電戰的核心就是裝甲部隊的使用。作為裝甲部隊來說,因為使用了車載武器如火炮和機槍,所以對於遠距離的目標有巨大的殺傷力。但是,裝甲車輛在複雜的地形里,經常遇到近距離的各種武器的襲擊。由於裝甲車輛自身的限制,它對於近距離的襲擊反應較慢。因此,它很需要車載步兵保護其安全,這個距離一般在150米以內。然而德國傳統的
毛瑟步槍的火力和射速無法實現這個目的。於是,德國從30年代初期開始,就致力於發明一種可以供裝甲步兵和傘兵使用的衝鋒鎗。
在戰前的十年內,德國陸續使用了MPl8/l、MP28/ll、MP34/l、MP35/l、厄爾瑪衝鋒鎗,這些武器部分參加了西班牙內戰,在西班牙激烈的運動戰和陣地戰中,它們也發揮了一些重要的作用。但是從德國專家的專業眼光來說,這些武器仍然保持一戰時期的水平,沒有太大的發展,所以德軍也並沒有大量裝備。
發展簡史
MP36衝鋒鎗
早在1936年,德國厄爾瑪兵工廠就研究出了一種衝鋒鎗,即MP38衝鋒鎗的前身MP36衝鋒鎗。該槍由胡戈·施邁瑟設計的。MP36衝鋒鎗和MP38衝鋒鎗非常相像,但MP36衝鋒鎗的彈匣向左傾斜30°,便於左手握持彈匣。在MP38衝鋒鎗生產設計時,為了簡化生產,把彈匣改為垂直設計。MP36衝鋒鎗可以選擇單、連發射擊。MP36衝鋒鎗數量極少,僅存兩支。
MP38
1938年應德國陸軍總部要求進行改進生產,正式裝備,命名為MP38衝鋒鎗。這種槍的誕生,是為了滿足德國
裝甲兵和
傘兵部隊對近距離突擊作戰的自動武器的需求而列裝德軍。MP38式衝鋒鎗是世界上第一支成功地使用摺疊式槍托和採用鋼材與塑膠製成的衝鋒鎗。隨即德軍在1939年
波蘭戰役爆發前裝備了數千支該槍,基本全部由德國裝甲部隊使用。
在短促而激烈的波蘭戰役中,面對波蘭士兵的頑強抵抗,MP38成功的保護了防禦能力很脆弱的1型,2型,3型坦克和德式裝甲車,MP38猛烈火力使得手持集束手榴彈和燃燒瓶的波蘭反坦克士兵無所適從。MP38的火力和戰鬥中可靠性深受各方的讚賞。不過其保險裝置的不穩定等問題也受到了批評。由於MP38的簡易保險不可靠,當槍機在後方待擊位置時,拉機柄掛在機匣拉機柄槽後端的保險缺口內,使之不能偶發,受到較大的震動時容易走火,針對保險機構進行改進,命名為MP38/40。可將拉機柄推入機匣機柄槽前端增設的保險缺口,使槍機不能拉動,增強了保險作用。
MP38/40
MP38/40將MP-38的單體拉機柄改為雙體拉機柄,並在機匣機柄槽的前端增設一個缺口,使槍機也能掛在前方位置,從而增強了保險作用。
MP40
在戰爭期間製作精良的武器簡化生產工藝以及降低生產成本是軍方考慮的主要問題。波蘭戰役以後,為了進一步簡化生產工藝,提高生產效率,德國軍工企業根據實戰的經驗,在1940年再次進行改進,使它造價更低,工時更少,安全性更高。這個改進的型號就是大名鼎鼎的MP40衝鋒鎗。MP40用大量衝壓、焊接工藝的零件代替MP38的機加工工藝的零件,降低成本,標準化的零件在各工廠分頭生產,在總裝廠統一裝配,容易大批量生產,甚至一些非軍工企業也能分包生產零部件,具有良好的加工經濟性和零件互換性。在1940年至1945年間,共生產了1,037,400餘支MP40衝鋒鎗。根據統計,二戰中間MP38和MP40一共生產了120萬支。
MP40衝鋒鎗,及其原型槍MP38衝鋒鎗,採用
自由槍機式原理,使用9毫米口徑手槍彈,直型的32發彈匣供彈。管狀機匣,裸露式槍管。握把護板均為塑膠件。用鋼管制成的造型簡單的摺疊式槍托,向前摺疊到機匣下方,方便於攜帶。槍管座鉤狀形狀可由裝甲車的射孔向外射擊時鉤住車體,避免因后座力或者因車輛顛簸使槍管退回到車體內。該槍結構簡單設計精良,槍的分解與結合不需用專門工具,非常方便。
手持MP40的士兵,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軍人的象徵。實際上,最早的MP38/MP40衝鋒鎗只是由裝甲兵和空降部隊使用,隨著生產量的加大,MP40已經普遍裝備基層部隊,成為受到作戰部隊歡迎的自動武器,不但裝備了裝甲部隊和傘兵部隊,在步兵單位的裝備比例也不斷增加,總是優先配發給一線作戰部隊。但是事實上並不象人們印象中那樣廣泛使用。 客觀的說,MP40是一款劃時代的武器,但是並不是完美的武器。
MP40Ⅱ
MP40/Ⅱ式是MP-40/Ⅰ式的進一步改進:將發射機框與機匣後蓋連為一體;採用固定式擊針;以多股復進簧代替套疊式復進簧;為了增加容彈量,用一個雙聯彈匣倉將兩個標準的MP-40衝鋒鎗的32發彈匣聯為一體,並在槍管與機匣之間的護罩底端開槽,使雙聯彈匣倉可沿護罩的底槽滑動。兩個方彈匣卡筍位於彈匣倉後方,彈匣倉前方設有兩個指示定位器,當左邊一個彈匣的槍彈用完時,推彈匣倉向左,此時,右邊的彈匣在定位器作用下正好位於供彈口。
MP41
此槍還有MP41型,由德國亨耐爾兵工廠生產,雨果·斯麥瑟設計。基本結構同MP40但採用固定木托,增加了快慢機,可以進行單發或連發射擊,射速為600發/分鐘。該槍的生產目的任然是謎,多數人認為MP41是為德軍在東線的僕從國軍隊生產的。該槍產量很少,且未裝備德軍。
特點
MP40衝鋒鎗,具有現代衝鋒武器的幾個最顯著的特點:
製造的簡單性和造價低廉。
MP40取消槍身上傳統的木製固定槍托、護木組件以及槍管護筒等粗大笨重的結構,主要部件都是鋼片壓製成,連唯一較費工時的木質槍托,也由鋼製摺疊式槍托代替。全槍沒有複雜的工藝,鋼片壓制的槍身可在一般的工廠的流水線中隨意製造,一般的初級技術工人依靠工具即可製造;機匣的下半部則以重量很輕的鋁材製造。甚至對於槍的表面也沒有什麼磨光,總之,一切複雜的工藝全部取消。這樣的設計思路,使得MP40可以在德國各地的大小工廠中大量製造。
射擊的穩定性和精度
在二戰期間大量裝備的衝鋒武器中,MP40衝鋒鎗具有較高的精度。由於後坐力很小,MP40在有效射程內的射擊非常精確。 在較近距離作戰中提供密集的火力。
這主要還是來自於MP40的設計思路。它採用自由槍機式工作原理。復進簧裝在三節不同直徑套疊的導管內,導管前端為擊針。射擊時,槍機後坐帶動擊針運動,並壓縮導管內的復進簧,使復進簧平穩運動。 另外,它使用9mm口徑
帕拉貝魯姆手槍彈和該槍射速較低也是其射擊精確的原因。
南斯拉夫影片《橋》在這部影片中,游擊隊員們人手一把MP40,其中包括少年和女游擊隊員。少年和女人雖然並沒有什麼戰鬥經驗,臂力又較弱,但是他們也可以很好控制住持續射擊MP40,在實戰中消滅了許多德國士兵。除了《橋》之外,美國戰爭片《
兄弟連》中的德軍傘兵突擊隊躲在建築物中,使用MP40衝鋒鎗和
MG42機槍相互射擊,輕鬆壓制在小巷的“E連”官兵,最後還是
巴祖卡火箭筒發威,才勉強摧毀了火力點。這也說明了MP40衝鋒鎗在固守射擊的穩定性,儘管射速慢,但在中距離巷戰中MP40衝鋒鎗還是可以輕鬆壓制手持
M1A1卡賓槍或
M1加蘭德步槍的敵軍。
槍身短小
MP40的槍身摺疊以後,僅長62厘米。比各國的固定槍托武器都要短20厘米以上。 這非常適合於裝甲兵,傘兵和山地部隊的使用,尤其是在狹窄的車廂和飛機的機艙里。
對於傘兵來說,MP40短小精悍,火力猛烈,非常適合傘降使用。 早期在西線一系列的空降作戰,包括空襲比利時的要塞、突襲荷蘭、大規模空降
克里特島,MP40幫助德國的傘兵部隊完成一個又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們密集短促的火力往往可以壓制數量占絕對優勢的盟軍士兵。 對於裝甲兵來說,短小的MP40可以摺疊後放在狹小的車廂里。 對於山地步兵來說,由於山地戰通常敵我雙方的距離都不會太遠。重量較輕和火力較好的衝鋒鎗非常適合他們的需要。
MP40的主要缺點:
射速較低。
MP40的最大問題在於射速過低。其理論射速不過每分鐘500發,實際射速還要低很多而它的主要對手--蘇聯的
波波莎衝鋒鎗每分鐘射速高達900發,美國的
湯普森衝鋒鎗射速也高達700發,只有英國加工低劣並且仿造MP38的
司登衝鋒鎗射速都有550發,且兩者內部結構基本相同.該槍唯一在射速對比上有優勢的只有美軍的M3衝鋒鎗.
MP40的設計初衷,主要是針對訓練嚴格的德國士兵,他們使用這種持續射擊精確的衝鋒鎗,可以在有效射程內,依靠準確射擊來殺傷大量的敵人,但衝鋒鎗的作用其實是用兇猛的近距離火力來打擊壓制敵人,一個事實就可以證明;在
史達林格勒的激烈城市戰中,到處都是火力點,到處都是障礙物,到處都是突然的近距離
遭遇戰,敵人忽隱忽現,手持衝鋒鎗的士兵們很難也不可能精確瞄準射擊。而大多數的時候,他們只是朝著敵人的大概方位掃射一通。在這樣的對決中,MP40的射速只是波波沙的一半左右,完全被蘇聯衝鋒鎗火力所壓制,實際傷亡重大。
裝彈量較少
MP40的裝彈量有32發,這和盟國的其他衝鋒鎗大致相當。但是,它在和有著71發大彈鼓的蘇聯波波莎衝鋒鎗的對戰中,又處於絕對的下風。在近距離作戰中,衝鋒鎗的用處就是在最短時間把最多的彈藥壓制到敵人的頭上。MP40的32發直彈夾,又只是波波沙的一半不到。在激烈的近戰中,德國士兵更換彈夾的次數要大大多於蘇聯士兵,在換彈藥的時候,火力必然要間斷或者停止。在戰鬥火力的中斷就是死亡的前奏曲。對於這點,一線的德國士兵有著最快的認識。
很多德國士兵都拋棄自己的MP40,而是撿起一把有著71發彈鼓的波波莎衝鋒鎗。在德國影片《史達林格勒》有真實的反映。後來由於德軍士兵使用波波莎衝鋒鎗的過多,德軍居然還專門研究了一個波波莎衝鋒鎗的改進型號,這種改進型號通過改進波波莎的槍管和彈夾接口,從而使其可以發射MP40所發射的9mm帕拉貝魯姆手槍彈。武器也是商品,對於戰鬥武器來說,士兵就是客戶。顯然在和波波莎衝鋒鎗的對決中,MP40占了下風。
對MP40的總體評價
MP40無疑是容易控制的武器,它的後坐力相對較小。在非極冷的氣候下,它的供彈可靠性很強,基本沒有卡殼的危險。
司登衝鋒鎗雖然也比較容易控制,但是該槍造型獨特,射擊時候必須一手拖住槍托,一手在側面抓住彈夾,在槍身上下移動時候很費力,只適合水平掃射。而且司登的供彈可靠性太差,經常莫名其妙的卡殼,這在戰場中就是把性命交給了對手。而美國的湯普森衝鋒鎗的子彈穿透能力太弱,對待較遠一些的半隱蔽目標殺傷性太差,只適合近距離掃射沒有防護的士兵;且湯姆森由於結構複雜,導致故障率一直偏高。也正因為湯姆森衝鋒鎗的種種缺點,美軍才最終決定在1944年用造價低廉、性能良好的
M3衝鋒鎗來代替湯姆森衝鋒鎗和性能低劣的M50雷辛衝鋒鎗,而這種衝鋒鎗從內部構造和製作工藝上看,完全是MP40衝鋒鎗的簡化版,這也說明了MP40衝鋒鎗首創電焊工藝的先進性。
在蘇聯
波波莎衝鋒鎗出現之前,MP40仍然是世界最頂尖的衝鋒鎗。由於它的成熟和可靠,直到80年代挪威的坦克兵仍然在使用它。
有一個誤區是,MP40比蘇聯波波莎衝鋒鎗打的準,實際上波波沙的散布比MP40要好的多,MP40隻有在單發時才會比波波沙略好。
仿製及使用情況
西班牙的Star Model Z-45也是MP40的其中一種仿製型
美軍的M3衝鋒鎗設計時有參考過英軍的斯登衝鋒鎗及從戰場上捕獲的MP40
南斯拉夫的M56衝鋒鎗是以MP40作基礎,並把口徑轉換為7.62 × 25 毫米托卡列夫
BD-38為MP40的現代重製版,由德國HZA Kulmbach公司生產
洛杉磯警察局(LAPD)的SWAT在1974年5月的一次著名的行動中,SWAT隊員以兩把MP40射殺了共生解放軍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