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K珍藏版世界名著系列:魯迅雜文精選

MK珍藏版世界名著系列:魯迅雜文精選

《MK珍藏版世界名著系列:魯迅雜文精選》指出魯迅先生的雜文,可謂龐雜,可謂深厚,可謂精彩:有無情的揭露,有尖銳的批判,有辛辣的諷刺,有憤怒的控訴,有綿里藏針的幽默,有鞭辟入裡的分析,有擲地有聲的論斷,有飽含深情的敘說,有振聾發聵的吶喊,有親切有力的鼓勵,有激昂熱誠的高歌,有振奮人心的憧憬,大到民族、國家、文化,小到生老病死、飲食睡夢,由小見大,細微入理,讀來百味雜陳、令人思緒翻湧。

基本介紹

  • 書名:MK珍藏版世界名著系列:魯迅雜文精選
  • 出版社:中國致公出版社
  • 頁數:203頁
  • 開本:32
  • 作者:魯迅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1450579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MK珍藏版世界名著系列:魯迅雜文精選》選取了魯迅先生的經典雜文六十六篇,讀者可窺斑見豹地領略魯迅雜文創作的思想內容和藝術風貌。

作者簡介

魯迅(一八八一年—一九三六年),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一八九八年離開故鄉考進南京江南水師學堂;後又轉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路學堂。1902年初畢業後被選派赴日留學,先是學醫,後為改變國民精神,棄醫從文。1909年八月回國。毛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魯迅”是他一九一八年發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敞文集《朝花夕拾》、《野章》、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且介亭雜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等。

圖書目錄


實用知識
我之節烈觀
隨感錄三十八
隨感錄四十
隨感錄六十二恨恨而死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再論雷峰塔的倒掉
春末閒談
燈下漫筆
雜感
導師
論“他媽的!”
論睜了眼看
這個與那個
學界的三魂
送灶日漫筆
談皇帝
無花的薔薇之二
空談
黃花節的雜感
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
略論中國人的臉
小雜感
文藝與政治的歧途
文學和出汗

流氓的變遷
習慣與改革
“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
風馬牛
“友邦驚詫”論
幫忙文學與幫閒文學
觀斗
電的利弊
從諷刺到幽默
聽說夢
新藥
關於女人
二醜藝術
談金聖歎
經驗
諺語
登龍術拾遺
吃教
小品文的危機
喝茶
世故三昧
作文秘訣
家庭為中國之基本
搗鬼心傳
清明時節
論秦理齋夫人事
拿來主義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說“面子”
罵殺與捧殺
隱士
論諷刺
“京派”和“海派”
再論“文人相輕”
文壇三戶
名人和名言
逃名
雜談小品文
白莽作《孩兒塔》序
“這也是生活”
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
魯迅雜文的諷刺藝術
讀,然後方可言

序言

回到魯迅
先生去世七十多年了,而“魯迅”這兩個字,時而被當作政治標語,時而被命名為文人道統,但無論如何都不僅屬於他自己了。
一代又一代的學生被牽弓l著閱讀並背誦魯迅,他在教科書中是“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一張黑白照片上不苟言笑的偉大無產階級戰士;而近年在市坊間流傳的魯迅,卻又被不得安寧地發掘出各種隱私,或是師生戀中轟轟烈烈的男主角,或成為“閣樓上的瘋男人”。然而,不管強調哪一點,都是一種扭曲。先生曾說過,當時的文學批評無非捧殺與罵殺,而二者竟然預言般地全都應驗到了他自己身上。他被抬高也被架空,被貶低也被疏遠,幾十年的教育灌輸之後他成為我們最熟知的陌生人。
這本書里收入了許多平時流於視線之外的魯迅名作,它的價值也正在於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感知魯迅的視角。“雜文”之“雜”,一方面指向一種揮灑自如的寫作態度。先生的文章有著紮實的思想密度,除經史之外,筆記雜談、小報野史、民諺俗語信手拈來,中外融通、古今並舉,插科打諢、百無禁忌。時人往往對魯迅望而生畏,中學生最煩惱先生拗口的句子裡卻偏有深意,比如那個最有名的“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的段子。那就換一種方式來讀吧,放慢腳步去潛心於字詞間的愉悅,敞開懷抱去接受一切可能降臨的驚喜。這是最好的文字,上承先秦諸子的犀利峭刻、魏晉文章的清峻通脫,又有著白話文最初階段的節制和乾淨。我們的語言已經被污染了,電視上、暢銷書里充斥著太多太多煽情和造作的句子。即使是真情也被習慣於用一種誇張的方式表演出來。讀魯迅是一種洗濯,在且讀且行中喚醒對語言最原初的記憶。
這個“雜”字,另一方面還包含有眾聲喧譁的意思。作為一種面向公眾的寫作,先生的雜文裡面蘊含著他作為“人”而非“神”的多重情感。“一個也不寬恕”是先生的名言,卻在過度引用中成為了他的全部。要回到魯迅,就要先回到先生的雜文本身,去體悟被“戰士”這個名號遮蔽了的其他方面——對青年人的期待、懷疑與掙扎、絕望底下誠摯而廣博的愛。比如“我們自己想活,也希望別人都活”(《雜感錄·三十八》),再比如“我們還要發願:要人類都受正當的幸福”(《我之節烈觀》),這是最真摯的話,帶著對現世人生的溫熱目光,決不同於那個好鬥多疑的魯迅。美國著名文學評論家哈羅德·布魯姆說,文學是善的一種形式。懷著愛意去讀魯迅吧,只有試圖去理解,我們才有資格評論。
不要輕易地對魯迅說“不”。作為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他是你閱讀過程中必須經過的驛站,或者說,是必須跨越的阻礙。只有清楚了所處的位置,我們才能以一種恰當的方式回顧過去和展望未來。我們需要的,不應該是簡單的認同或者反對,而是要將他作為我們思考的一個背景音。說“回到魯迅”,就是要拋開一切教條式的成見,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去直接、平等地面對魯迅的文字本身,在完全個體化的閱讀中去感受這個被捧得太高也被罵得太多的人,感受白紙黑字背後那股撕裂般的情感力量。而這,也正是先生所期待的——“青年又何須尋那掛著金字招牌的導師呢?不如尋朋友,聯合起來,同向著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你們所多的是生力,遇見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的,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問什麼荊棘塞途的老路,尋什麼烏煙瘴氣的鳥導師!”(《導師》)注意,先生在這裡用的是“似乎”,他從不把自己當成高高在上的導師,甚至自己也懷疑是否知道出路在哪裡,他只是“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而希望能以此使年輕人“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讀魯迅,決不是要將其當作行動的教條,未來的路要靠我們自己去走,而魯迅,是我們前進路上可以傾聽的一個聲音。
讀魯迅,可知閱讀之“難”。我們和先生之間橫亘著近百年,這不僅意味著時空的流轉,其間更發生了從語言到思維的根本變革。然而,“難”的好處卻在於,它能讓你聽到另一種聲音。閱讀,不僅是與書的交流,也是與自己靈魂的對話。有難度的、陌生的閱讀是一場角力,只有在與高手過招的過程中我們才能逐漸擴大、提升自身。回到魯迅,就是回到我們自己,用一顆和先生一樣真誠的心,去直面兩個靈魂相撞時的光彩。
啟蒙,是先生一生的課題。但“啟蒙”二字的真諦決不是灌輸,而是要個體自己在不斷的嘗試、思考與辨別中逐漸靠近光明。不要執著於旅途的終點,而是要去體悟整個跌跌撞撞的旅途本身。閱讀起源於匱乏,來自於聆聽的渴望,而過程即是收穫。打開這本書,帶著對智慧的敬意開始你的歷險。這是從民國呼嘯而來的風,久遠而新鮮,有力卻也溫柔,一點點去聚攏其中的力量吧,當你合上書,你會欣喜地發現自己已經成長。
羅雅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