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34通用機槍(MG34)

MG-34通用機槍(軍事武器槍械)

MG34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MG34(德語:Maschinengewehr 34)是德國在1934年起採用的彈鏈供彈式機槍、在1935年開始裝備部隊,MG34的口徑為7.92x57毫米(又名8毫米毛瑟彈)。由於一戰後的德國受到凡爾賽條約所限制而不能製造重型武器,因此MG34在德軍中定位為輕重兩用機槍。MG34亦是世界上第一種通用機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MG-34通用機槍
  • 外文名:Maschinengewehr 34
  • 類型通用機槍
  • 生產:多間不同工廠生產
  • 缺點:不便加工,槍體太重
概 述,歷史及設計,結構特點,和MG42的區別,衍生型,MG34/41,MG34-T,MG81,研製歷程,使用情況,技術數據,

概 述

MG34 7.92mm通用機槍是最早出現的一種通用機槍,是德國毛瑟公司設計的。它綜合了以前許多機槍的特點,同時自身也有不少特點。它是第一種大批量生產的現代通用機槍。作輕機槍使用時兩腳架固定在機槍槍管套筒前箍上;作重機槍使用時,機槍安裝在輕型(鋁製)高射三腳架或高射雙聯托架式槍座以及摺疊式高射支柱上,也可固定在與1專用高射支柱上。二戰中還生產了許多MG34S和MG34/41等改良型機槍。改良型機槍比原型機槍尺寸短,槍管也短;發射機構只能連發;具有更好的緩衝效果和槍管助退作用。
至於MG34機槍的裝備程度基本是從1935年德國宣布廢除凡爾賽條約起就開始裝備德軍,並且在抗日戰爭中,希特勒還提供給國軍一些MG34和大量MG13機槍。但事實上,在二戰中,MG34機槍始終沒能取代老式的MG08機槍和MG15機槍(這些老式武器大量裝備給留守部隊和黨衛軍),後來的MG42機槍也沒能取代MG34機槍。因此,二戰時期德軍的機槍裝備十分雜亂,不過MG34機槍確實是通用機槍的鼻祖。
MG34機槍曾大量作為德軍地面使用的制式機槍,現已撤裝。
MG34機槍MG34機槍

MG34機槍MG34機槍

歷史及設計

MG34是1930年代德軍步兵的主要機槍,亦是其坦克及車輛等的主要防空武器。MG34開發原意是為了替代MG13等的老式機槍,但因為德軍的戰線太多,直至整個二戰完結都沒有完全取代,更衍生出更為著名的MG42,而其他老式機槍在二戰中仍然同時服役。MG34由毛瑟公司的海因里希·沃爾默(Heinrich Vollmer)所設計,以萊茵金屬推出的MG30機槍(Solothurn 1930)改良而成,將原有的彈匣供彈改為彈鏈供彈、加入槍管套及提高射速到每分鐘800至900發。MG34在推出後立即成為德軍部隊的主要武器,在西班牙內戰中,德軍士兵協助佛朗哥部隊作戰時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時MG34亦開始成為通用機槍的初型。MG34的生產需時很長,成本亦很高,每把須用49公斤(108磅)的鋼鐵以鑽削方式才能製造出重12.1公斤的MG34,而由於射速高,槍管較易過熱,也較易出現故障。
MG34可用彈鏈直接供彈,亦可用50發彈鏈裝入的單室彈鼓或75發非彈鏈的雙室彈鼓掛於機匣左面作供彈,但改裝成75發雙室彈鼓後無法直接改回彈鏈供彈。MG34的槍管可以快速更換,只須將機匣與槍管套間的固定鎖打開,再將整個機匣旋轉即可取出槍管套內的槍管。MG34的扳機設計獨特,扳機護環內有一個雙半圓型扳機,上半圓型為半自動模式(印有“E”字),而下半圓型設有按壓式保險的扳機則為全自動模式(印有“D”字)。
輕機槍模式時的MG34連兩腳架重12.1公斤,而中型及重機槍模式時可選重6.75公斤的三腳架或較大型、重23.6公斤名為MG34 Laffette的三腳架,除了一個可調式照門外,機匣左面有另一個翻開式的長程照門,亦可加望遠式瞄準鏡作長程射擊用途,甚至加裝潛望鏡以令射手保持在戰壕中射擊而無須暴露在火線範圍內。
MG34,後方為加裝三腳架的外貌MG34,後方為加裝三腳架的外貌

結構特點

MG34式機槍結構複雜,不便加工,槍體太重。
1.槍
該槍採用槍管短後坐式工作原理,有膛口助退器和消焰器;閉鎖機構為槍機頭迴轉式,開鎖時通過槍機頭上兩側滾輪與槍管節套開鎖加速凸輪凹槽相互作用加速槍機體後坐;供彈機構有彈鏈和鞍形彈鼓供彈兩種方式。供彈方式的改變採用更換兩種形式的機匣蓋完成。彈鏈為開式金屬彈鏈,作輕機槍使用時彈鏈容彈量為50發;作重機槍使用時用50發彈鏈彼此聯接,容彈量250發。輸彈機構為撥彈滑板式,用槍機帶動,可從機匣左右兩面輸送彈鏈,靠調換受彈器零件和供彈桿改變輸彈方向。鞍形彈鼓的容彈量為75發。擊發機構為利用擊發簧能量擊發的擊針式擊發機構,發射機構具有單發和連發功能,扣壓扳機上凹槽時為單發射擊,扣壓扳機下凹槽或用二個手指扣壓扳機時為連發射擊。退殼挺為圓柱形,安裝在機頭內,槍機後退時,退殼挺後端撞擊機匣內的退殼挺襯軸而向前移動將彈殼拋出。
2.瞄準裝置
該槍的準星為摺疊式,表尺為帶高射瞄準具的摺疊、立式後照準器。重機槍上有光學瞄準鏡。作高射機槍用時,有簡單的高射瞄準環。
3.彈藥
該槍發射德國或波蘭毛瑟98式7.92mm槍彈。

和MG42的區別

大家注意看槍管上的散熱孔,MG42的是橢圓的,MG34的是圓的。MG42的槍管套為方形,MG34為圓形。還有槍口後的制退器的形狀。還有二腳架的中心。
1、機匣
因為MG34和MG42的機匣機構不同,MG34通過更換不同的機匣組件即可使用50發彈鼓(實際上是個彈鏈盒),同時由於MG34 、42屬於氣冷機槍,所以射擊150發後需要更換槍管。MG34更換槍管的方式為向上扳開卡榫,然後將槍身向右上方旋轉九十度,倒出紅熱的槍管,全過程非常簡單,所需空間也完全在機槍設計所需時間內。而MG42更換槍管的方式為從槍身右側抽出,所需空間較大。
這樣MG34就比MG42更適合在碉堡、野戰工事、裝甲車輛等狹小空間內使用。特別是當使用彈鼓時,MG34的瞄準基線可以進一步降低,而且不需要副射手送彈,不會發生彈鏈纏繞等影響射擊的情況。
2、套筒
在MG42出現後MG34還沒有停產,而且德軍的車載機槍還大量使用MG34,其原因還有:MG34的套筒是圓形的,更方便在車輛殼體開孔,而MG42的套筒是方形的,不利於開孔和保證強度。
3、工藝
MG34不但使用大量的貴重金屬,而且其散熱片、機匣、和很多零件都是用整塊金屬切削出來的。不但材料利用率低,而且工藝複雜、加工時間長。而MG42在MG34的基礎上,將大量零件改為衝壓件,成百倍地提高了產能,降低了成本,使得MG42對惡劣環境的適應能力比MG34更高。

衍生型

MG34/41

MG34/41是基於二戰早期的意見作出修改,射速提高至每分鐘1200發,重14公斤,只製造了很小數量,與MG39/41一同參與了試驗評選,最終MG39/41勝出,成為了MG42。

MG34-T

MG34-T是坦克及軍用車輛的同軸及車頂機槍型號,主要分別是槍管套上沒有散熱孔,比原型的MG34稍重。

MG81

MG81是安裝到飛機上使用的MG34的變型槍。作為航空機槍的MG81改變了槍尾結構和受彈器的設計,並改為左右兩側均能供彈,射速提高至1600發/分。除了能單槍使用外,還有一種並聯型的MG81Z(Z為zwilling,德語的“雙”),只用一個扳機來控制兩挺並列機槍同時射擊。
MG81由毛瑟兵工廠在1938年推出,並於1940年開始裝備部隊。與原本在飛機上使用的基於MG30的MG15和MG17相比,MG81性能更好,因此原計畫要讓MG81取代MG15和MG17。至1944年初,一共生產了46000挺機槍,其中組成了20378挺MG81Z,其餘都是單槍的MG81。但到戰爭結束時MG81的產量都是不足,所以MG15和MG17直到戰爭結束還在德國飛機上使用。不過當德國空軍喪失了空中優勢後,許多航空機槍(MG15和MG81)裝上槍托和兩腳架,這些由航空機槍改裝而成的步兵機槍被用於地面防禦,效果倒是不錯。

研製歷程

該型槍最初稱為“索洛圖恩3”型”,是瑞士於20世紀20年代研製的。索洛圖恩(So1othurn)公司後來被萊茵金屬公司收購,成為其研發和製造工廠,因為根據《凡爾塞條約》,這種生產在德國是不合法的。萊茵金屬公司隨後將MG30改造成了MG34,並於1936年被德國陸軍採用成為制式武器,直到被MG42取代。

使用情況

MG34機槍曾在二戰蘇德戰爭抗日戰爭法越戰爭解放戰爭韓戰越南戰爭等諸多戰爭中參戰。
MG34機槍MG34機槍

技術數據

基本規格
總重
12.1公斤(26.7磅)連三腳架19.2公斤(42.3磅)
全長
1,219毫米(48寸)
槍管長度
627毫米(24.7寸)
彈藥
7.92 x 57毫米
槍機種類
發射速率
800-900發/分
  • 早期型:600-1000發/分(可調)
  • MG34"S":1,700發/分
  • MG34/41:1,200發/分
槍口初速
755米/秒
供彈方式
50/200發彈鏈
或75發彈鼓(將彈鏈裝進彈鼓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